《表2 1983 2018年期间长江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统计*》

《表2 1983 2018年期间长江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仔鱼:1~35日龄;稚鱼:36~119日龄;幼鱼:120日龄~3龄(年);亚成体:3~7龄;成体:8龄以上.

本文汇总了1983 2018年在长江历次公开报道和有确切记载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情况[17],按不同生活史进行归类(表2),36年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子代总量为712.81万尾,其中仔稚幼鱼总量为712.49万尾,亚成体和成体3231尾.1980s- 1990s初期没有突破苗种培养技术难关,放流主体是开口前后的仔鱼,数量达575.6万尾,占放流总量的80.75%.开口摄食前后仔鱼没有越过死亡高峰,是不适宜的人工放流规格,剩余137.21万尾是已经越过了死亡高峰期的稚鱼和幼鱼,属“有效”放流数量,36年间平均放流3.81万尾/年,此数量较国外放流同类规格数量低了近1~3个数量级!例如在1961-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在伏尔加河等河流放流人工繁殖的3大主要鲟鱼,即俄罗斯鲟、闪光鲟和欧洲鳇子代(规格为30~50日龄的稚鱼),每年放流数量都在百万尾至千万尾数量级,不仅在商业捕捞上恢复了苏联在里海鲟鱼和亚速海流域的历史最高产量,而且在恢复自然繁殖方面都取得了成功[40-41].美国对许多鲟鱼种,如高首鲟、湖鲟、尖吻鲟、铲鲟等多数鲟鱼的人工繁殖放流自1990s至今仍然是鲟鱼物种恢复计划的重要手段之一,至今多数方式是采捕野生亲本进行人工繁殖,人工培育并野化后在产卵场附近江段放流稚鱼,进行监测和科学评估[42],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放流方案,一般每年对于每一个河流种群人工放流稚鱼的数量在数千尾至几十万尾不等,放流任务多下达给美国国家鱼类孵化场体系(NFH),作为国家鱼类孵化场的年度任务布置.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不成规模,其放流力度最大的一次为1999年12月31日的“世纪中华鲟放流”,共增殖放流2月龄(规格超过10 cm)的中华鲟稚鱼10万尾,分别由中华鲟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各义务提供5万尾[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