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植物响应MNMs暴露的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3 植物响应MNMs暴露的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发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金属纳米材料的植物生物效应及其多组学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生物体的代谢物通常由多种性质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是细胞调节过程的终端产物,能直观反映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72-73]。代谢组学可灵敏地反映生物体在逆境胁迫下代谢水平的细微变化,通过明确代谢物对各种应激源的响应,建立与生物体表型之间的内在关联。代谢组学根据其研究目的主要分为靶向代谢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只对特定的已知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常用于对已知代谢途径进行深入探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可对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进行系统分析,获取特定实验条件下的差异代谢物,在生物标志物与代谢通路的发现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74-75]。目前代谢组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手段包括两类:核磁共振和质谱-色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需样品前处理、无损性、无偏向性、实时动态等优点,但灵敏度相对较低;而质谱-色谱联用技术因其灵敏度高、分辨率好,且能同时检测多种组分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领域,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71,76-77]。有关MNMs植物效应代谢组学近期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于表3。Ag NPs叶面喷施后(10、100 mg·L-1)的黄瓜[78]、Cu NPs土壤(200、400、800 mg·kg-1)[79-80]及水培暴露(10、20 mg·L-1)下的黄瓜[81]、CeO2 NPs土壤暴露(250、2000 mg·kg-1)下的菜豆[67]以及TiO2 NPs水培暴露(100、250、500 mg·L-1)下的水稻[82],这些植物体内酚类化合物的水平均显著升高。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的积累可能是植物抵御MNMs氧化胁迫的策略之一[78]。氨基酸是植物初级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体内氮代谢的主要形式,Ag NPs叶面喷施(10、100 mg·L-1)[78]、Cu NPs土壤暴露(200、400、800 mg·kg-1)[79-80,83]和水培暴露(10、20 mg·L-1)[81]都会诱导黄瓜体内氨基酸的组成发生变化,表明MNMs可能会干扰植物体的氮代谢过程。Ag NPs暴露后的拟南芥(12.5 mg·kg-1土壤暴露)[84]、黄瓜(10、100 mg·L-1叶面喷施)[78],Cu NPs水培暴露(10、20 mg·L-1)后的黄瓜[81]以及TiO2 NPs水培暴露(100、250、500 mg·L-1)后的水稻[82]体内苹果酸、琥珀酸、异柠檬酸等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发生积累,而三羧酸循环是植物体氧化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植物体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为植物抵御MNMs胁迫和修复受损大分子等提供足够的能量。此外,10、20 mg·L-1Cu NPs水培暴露与10、100 mg·L-1Ag NPs叶面喷施处理后,黄瓜体内壬酸(膜损伤的指标)和十五烷酸水平(磷脂双分子层的主要组分)分别受到显著上调,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