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28年拉卜楞寺“丛拉”(即集贸市场)部分有字号的铺子一览表》

《表1 1928年拉卜楞寺“丛拉”(即集贸市场)部分有字号的铺子一览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甘肃夏河回藏经济交往与民族和谐共生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王廷俊:《解放前的临夏》,载《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刊印,1986年。

拉卜楞地区东通内地,西接西康,南达四川,北临青海,地处要冲,内地商贩至此地能获厚利,故而历来商业比较发达。民国时期夏河县有商号数百户,其中80%在拉卜楞寺周围,较为知名的商号如“公兴元”“振兴福”“福兴昌”“兴盛元”“祥顺和”“世兴锡”“春盛魁”等[1](详见表1)。1927年前后,拉卜楞寺周边回汉商户达200余户,其中回族占大多数。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是回汉商户,“藏族(商户)极少,约占2.9%”[2]。新中国成立前夕,拉卜楞寺周边“丛拉”(即集贸市场)商户主要经营皮毛贩卖、布匹瓷器、餐饮旅店、靴子制作等,其中回族商人主要经营屠宰业和餐饮业。1949年后,拉卜楞坐商达600户,其中回族商人占75%以上。由此可见,回族商人是拉卜楞地区重要的贸易力量,为该地物资疏通与经济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