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1928—1933年卷烟进口的数量与价值》

《表5 1928—1933年卷烟进口的数量与价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民政府时期卷烟消费的社会、空间与文化差异(1927—1936)》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国定税则委员会对于新进口税则陈述意见函(1933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就卷烟销售的地域来看,呈现沿江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发散,并扩散到农村地区的趋势。近代中国卷烟的商品流通基本呈现三个梯级,“第一级是以上海为主的外贸中心和近代工业中心,第二级是其他沿江沿海口岸城市和商业重镇,第三级是作为口岸城市腹地的内地城镇和乡村”。(3)进口卷烟主要是从通商口岸城市输入,因此,这些进口的卷烟首先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大城市销售,这些地区居民收入要高于内地居民,也得风气之先,因此,机制卷烟的消费在沿海沿江城市的消费要明显多于内地和边远地区。根据当时的各项调查,1927—1936年间,中国的机制卷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尤其是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大城市。(4)作为第一梯级的卷烟销售之地的上海,是进口卷烟的重要输入口岸,也是机制卷烟的重要消费区域。在上海、广州、北京和香港四个城市的卷烟销售中,“向以上海销售最多”。(5)对那些富商巨贾来言,进口卷烟与外国生产机制卷烟成为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第二级是其他沿江沿海口岸城市和商业重镇。1935年的机制卷烟消费量比较多的省份是浙江、湖北、广东、河北,都在8亿支左右。(6)第三梯级则是作为口岸城市腹地的内地城镇和乡村。例如,西方卷烟输入中国后,张家口旅蒙商主要从北京、天津调运卷烟,并运往内蒙古和蒙古。1934年3月20日《申报》曾透露:“许多乡村中不知道‘孙中山’是何许人,但很少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7)就吸烟阶层来看,由上层到下层,由男性扩展到女性,年龄的界限也被突破。这一时期女性吸烟的行为合理化,而且被视为摩登女郎不可或缺的标志。在校的学生也成为卷烟的消费群体,在一些漫画中常可以看到学生以吸食卷烟为乐趣,成为学校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卷烟的地域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也日益多元化,卷烟消费成为新的日常消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