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872—1917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木耳的数量和价值》

《表2 1872—1917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木耳的数量和价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世纪下半叶中国与新西兰商业贸易初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James Ng,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Vol.I,Dunedin:Otago Heritage Books,1993,p.351。

19世纪70年代,中国从新西兰的进口贸易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新西兰华人周祥(Chew Chong,一译张朝)在新西兰乡下发现野外生长一种菌类,与中国的木耳很相似。他开始专门经营收购和出口这种对中国人来讲价值很高的食品和药品,并将其销售到中国,这种发现于塔拉纳奇丛林中,当地人戏称为“塔拉那奇羊毛”(Taranaki wool)的木耳,给新西兰带来了特别的外贸生意和收入。矿工们采摘木耳,送到周祥开设的杂货店里。他将木耳晾晒干后,从新朴里茅斯运到达尼丁,再由轮船运到香港和广东,大获其利。仅1872—1882年的十年间,由新西兰出口的木耳就达1 700吨,价值7.8万英镑以上(5)。1872—1904年,木耳出口总共为新西兰赚了37.5万英镑的收入[4]113。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周祥的贸易公司出口的。1911年,新西兰当地报纸称,周祥在这个国家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被誉为“新西兰木耳之王(Fungus King of New Zealand)”(6)。1996年6月5日,新西兰总理吉姆·博尔格(Jim Bolger)在惠灵顿的一家国际饭店宣布,逝世76年的华裔周祥,当选为“新西兰十二名最成功企业家”之一,荣登《企业家名录》[5]237。周祥的生平还被写进新西兰乳品工业史和新西兰百科全书中,实为华人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在周祥经营大量出口木耳生意之时,还有许多欧洲贸易人和一些华人贸易人参加到这个贸易中来。如在奥克兰创建了John Reid&Company公司的约翰·里德(John Reid),就是最早进入此贸易行业的欧洲人。他让毛利人和欧洲人在野外采摘木耳,再从毛利人和欧洲人手中购买,然后直接发货给在中国的代理商。南岛和北岛的新朴里茅斯、达尼丁、惠灵顿、纳皮尔(Napier)和奥克兰都成了主要的港口,用于运送这些货物。1872—1880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了1 132吨木耳,价值达49 551英镑。这个巨大的进口金额,甚至超过了1874—1881年作为牲畜业国家的新西兰奶油出口的金额[6]315。1885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大量木耳,价值甚至高达72 000英镑。从1872年到1904年,中国进口的木耳达8 339.9吨,价值309 343英镑[2]101,木耳已经成为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最大宗物品。1848年,美国加利福里尼州发现了轰动全球的金矿,引发了世界性的淘金狂潮。1861年,新西兰也发现了金矿。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农民们,在更好生活梦想的召唤下,来到了新西兰。早期在新西兰的华工所从事的职业是非常单一的,基本都是淘金者。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欧洲裔淘金者的日渐增多,金矿资源的枯竭,淘金华工才都改行成为了菜农、花农,或经营小商品零售,或经营洗衣店。对晚清时期一心想挣钱后叶落归根的华人来讲,基本上只知道新西兰的金矿,其足迹也大多都在有金矿的奥塔哥省。晚清时期,中国内地和香港从新西兰进口物品主要是木耳和黄金,早期以黄金所占比例为多,之后进口白木耳的比例大大增加。1890年,木耳进口占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物品的46%,黄金占32%(1),到1895年上升为75%,1906年已达86%,已经占据了中国进口新西兰物品的绝大部分(2)。到20世纪初,香港代替内地,成为主要甚至唯一从新西兰进口木耳之地(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