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十六摄入韵情况统计表》

《表1 十六摄入韵情况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唐代分韵赋诗用韵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些诗中还可见8例跨摄通押的情况,唐代不同时期俱有,比例亦较低,包括臻山5例,止蟹1例,山流2例。鲍明炜先生在《唐代诗文韵部研究》[4](P4)中指出:“在分韵诗中也有一些诗文跨摄用韵,或两摄通押,或三摄通押,原因不外乎作家的特殊习惯……;其次是时代风尚,开始是个别人倡导,效法的人多,遂成风气;更重要的是语音起了变化,反映到诗文用韵上来。”可以用来解释分韵诗中出现的这些跨摄通押现象。王力《汉语诗律学》提到:“譬如依照现代北方话,侵可通真,覃可通寒,盐可通先,依照西南官话,真可通庚青蒸,依照皖湘滇,阳可通寒,依照吴语,歌可通虞。”[5](P50)故而以上提到的这几例,除山流通押的两例外,其余可能受区域方言影响。由上可知,在唐代分韵诗中臻山二摄跨摄通押较为频繁,包括元魂痕同用4例,元文仙同用1例,其中元、仙韵属于山摄,魂、痕、文、真韵属于臻摄。据鲍明炜所考,“元韵与各组都有关系,与魂痕最密,依次与先仙、删山、寒桓次之”,而“山摄(除元外)与臻摄之间不直接通押,三次通押都以元韵作为中介”[5](P191)。他认为臻摄与山摄频繁通押的原因是“这几摄韵尾不同,押韵不和谐,也许是方音的反映,各地分混不同”[4](P150)。居思信进一步证实了方音对诗歌用韵的影响,据其统计,先秦两汉至魏晋,元魂痕不相押,南北朝尤其至后期的梁、陈,元魂痕开始大量相押,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北方知识分子迁移后在作诗时不自觉受南方语音影响,而在南方方言中元与魂痕韵音相近,故而开始同用。传至唐代,随着政权再度在北方建立,元与魂痕的发音在与当时通行的语音中又有所不同,但“近体诗因为是以韵书为依据,自然是元魂痕三韵同用”[6](P116)。故而唐代分韵诗中的几例主要的出韵现象,应是受南方语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分韵诗跨摄通押的例证较少,无法以此进一步推断唐代的其他语音变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