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集合种群理论和景观生态理论对比分析》

《表1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集合种群理论和景观生态理论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家公园划界分区理论研究进展及问题与策略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上所述,3种理论都是基于保护物种的角度出发考虑保护地的边界划分依据,探讨的是满足保护物种可持续存在的栖息地范围,忽视了区域内其自身的生态属性问题,未能够从整体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保护物种种群——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在研究保护区边界界定和分区管理中需要继续完善和探讨的内容。保护地划界分区是研究的热点,国内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如王翠玲等人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保护区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集合种群容量,分析了神农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金丝猴栖息地面积和破碎化动态格局,论证了神农架保护区对森林和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成效[26]。岳邦瑞等人通过剖析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开展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经典方法,从生态学基础研究通往生态规划设计应用的桥梁,提炼生物地理学基础上“空间导则与空间格局”的导则,为保护地的边界划分提供新的思路[27]。王志芳等人基于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比了物种视角与景观视角下的2种规划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密云区的生境规划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源地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生境规划需有机结合2种方法得到源地与廊道结果[28]。郭子良等人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了保护空缺分析,保护优先区评估和系统保护规划等方法,系统评估了保护地选址和边界划分的有效性[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