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北京市各地貌类型耕地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

《表2 北京市各地貌类型耕地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均值数字后的不同字母表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北京市不同地貌类型耕地土壤碳密度存在一定差异(表2),具体大小关系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因高山无耕地分布,故不作分析。整体上耕地土壤碳密度随着高程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地貌类型中,中山耕地表层土壤碳密度最大,达41.72 t/hm2,平原耕地表层有机碳密度最小,为21.09 t/hm2。和平原区相比,山区耕地在被开垦前大多为林地植被,生物有机碳输入及积累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山地区域机械化水平低,土壤受到机械翻耕扰动较小,进而为土壤有机碳积累提供了条件,与传统耕作相比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37,38]。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及土壤温度逐渐降低,降水量增加,导致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减弱,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39]。与此对应的是,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温度升高,促进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加之平原区耕地土壤受翻耕扰动较大,土壤通透性及呼吸作用增强,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加快,使有机碳含量降低,故而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山区。从变异系数看,平原区耕地土壤碳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小,碳密度分布最为集中,原因可能是平原区耕地土壤在耕作的同时会定期不断施肥,土壤间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变小,较为稳定;相较于平原区,山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有机碳历史积累水平的影响更大,开垦前不同的植被(如森林、草甸)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变异性更强[39];此外,不同坡面朝向(阴坡、阳坡)及其造成的水热条件差异,也是山区耕地土壤变异性较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