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和学科在三大地区的分布情况》

《表1“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和学科在三大地区的分布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双一流”建设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层及优化逻辑——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双一流”建设名单》整理所得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空间分层将会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影响。一方面,“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学科空间分层会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实现的重要障碍。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omer)等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特殊知识能力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具有一定的溢出效益,呈现递增的边际生产率,能够保障经济的长期增长。[5]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高端知识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6]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尤其依赖高新科学技术等。[7]而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组织。“双一流”建设中学科的空间分层引起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现象,不仅导致中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难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会使中西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高等教育“洼地”状态,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牵绊。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分层会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大瓶颈。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巨大发展,截止2018年,高等教育招生机构从598所上升至2631所,招生人数从40.2万上升至761.49万,在学总规模从228万上升至3779万,毛入学率从2.7%上升至45.7%。[8]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同属地的高校招生名额分布以省配额为主体,同时招生呈现一定的属地化倾向,各属地之间的招生数量存在巨大的差异。[9]“双一流”建设中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的优质高等教育在空间中非均衡分布,会导致中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进而导致高考招生机会的不均等现象,成为制约高考招生公平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