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沧州地域伴大运河文化而生的国家级音乐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表1 沧州地域伴大运河文化而生的国家级音乐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沧州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伴运河而生的沧州音乐表演艺术也被陆续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在2006、2008、2011、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沧州有18个项目被列入;至2013年,河北省先后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沧州共有87个项目列入。我们把隶属沧州各市区县,包含说唱、演奏、舞蹈、戏曲、曲艺等音乐表演艺术元素的项目统称为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戏曲)、曲艺五类,其中代表性项目有河间歌诗、辛安庄音乐会、沧州落子、哈哈腔、木板大鼓等。但直接受大运河滋养,与大运河流淌轨迹、自然风景及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保镖文化等密切相关,伴随大运河而产生繁荣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河两岸的青县、沧县、南皮、泊头、吴桥,以及食盐产区盐山、海兴、黄骅。因此,我们将这几个县市区的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伴运河而生的项目。河间西河大鼓的形成与活跃与艺人在天津卫演出活动密切相关,从大运河京津冀一体的视角,也一并统计在内,见表1、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