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城镇和农村居民在经济生活比较时的参照体系》

《表2 城镇和农村居民在经济生活比较时的参照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度方法和应用——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依据2013年CHIP数据计算整理。

中等收入群体测度标准应该全国统一还是体现地区差异?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看法不一。客观而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测度标准相当困难(李强、徐玲,2017)。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非常大的国家,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北京为57 230元,最低的西藏为15 457元,前者是后者的3.7倍,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建立全国统一的测度标准,那么该群体可能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贫困的地方有相对富裕家庭,富裕的地方也有相对贫困家庭。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度既包括依据收入的客观方法,也包括依据感知的主观方法(Bonnefond等,2015)。人们在考虑自己是否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时,一般会将自己置身于身边区域进行比较,而不会将自己置于全国范围比较。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的支持。该数据在调查中设置了:“一般而言,当您考虑您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时,您主要和哪些人比较”的问题。如果将参照体系为亲戚朋友、同一个小区或街道(乡村)的人或者本区(县)视为身边区域,那么城镇居民中有68.2%将参照体系确定为身边区域的人,而农村居民的比例高达79.1%。同时,城镇居民中仅有1.9%将全国人确定为参照体系,农村居民的比例仅为0.5%(见表2)。因此,依据感知的主观方法,全国统一的中等收入群体测度标准可能并不合理。有研究指出,由于中等收入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又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因此,应该建立能体现地区差异的测度标准,而非全国统一标准(王宏,2013)。建立全国统一的测度标准虽然有利于开展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但存在明显的问题。建立能体现地区差异的测度标准虽不利于开展地区之间的比较,但能实现将不同地区中相似的群体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探讨和发现不同地区中这些相似群体的共同特征,也有利于开展政策研究。权衡两种方法的利弊,本文认为,应建立能体现地区差异的测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