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大学生接受主要社会思潮的原因变化(单位:%)》

《表4 大学生接受主要社会思潮的原因变化(单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大学生对社会思潮认知认同状况的纵向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原因由认为社会思潮“观点新颖”“解释力强”“有批判性”逐渐向“能认识社会问题”“针对性强”“科学性强”转变。纵向分析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有两个主要发现。一是大学生因“从众”“满足利益诉求”“表达不满情绪”“追随偶像与老师”等情感原因接受社会思潮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期待社会思潮能够帮助其“认识个人及社会问题”这一理性原因比例大幅升高。分析2012年、2015年、2018年3次调研数据可知,大学生因为社会思潮“有助于认识个人及社会问题”而接受的比例由8.37%上升至16.35%,变化较为显著。而由于“从众”“满足利益诉求”“表达不满情绪”“追随偶像与老师”而接受社会思潮的比例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可见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原因已经从以往满足“情感需求”向满足“理性需求”转变,一定程度上证明社会思潮已不再简单地因其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比较一致或更有利于其自身利益[8]被接受,而是通过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与逻辑内容蒙蔽大学生。二是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观点由“观点新颖”“解释力强”“批判性强”这一表面原因,逐渐向认为社会思潮“针对性强”“科学性强”“说服力强”等深层原因转变,分析3次调研数据可知,大学生因认为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新颖”而接受的比例由20.00%、16.60%下降至10.98%,因“现实批判性强”而接受的比例由15.12%下降至8.35%,变化较为显著,而由于“现实针对性强”“科学性强”“说服力强”接受社会思潮的比例分别由10.32%、7.61%、10.14%上升至14.38%、13.85%和12.65%。当前,国内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为了遮掩其欺骗性,将学术探讨与现实批判杂糅在一起,颇具有渗透性和蛊惑性[9],而部分大学生未能明辨社会思潮传播时所包裹的“科学”外壳,呈现出对社会思潮的盲目追随(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