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四清代温州方志所载“圣帝、明王、忠臣、烈士”类祠庙》

《表四清代温州方志所载“圣帝、明王、忠臣、烈士”类祠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清代温州的民间信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与宋元明相比,清代成长最快、香火最旺的当属杨府君庙。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杨府君信仰在温州地区的扩展,其实是明代中期特别是平定倭寇之乱后才开始的。明代对祠庙记载最详细的弘治《温州府志》中,没有任何杨府君庙的信息,嘉靖《瑞安县志》首次见到杨府君庙,并说其在平倭战争中显示了灵异。此后万历《温州府志》就详细记载了杨府庙的相关信息,提到温州府城外的杨府庙“郡每祈雨于此,而海艘出入必致祷焉”(1)。据此基本可以判断万历年间温州府范围内都已流行杨府君信仰,而且其灵验主要体现在护佑海上航运及祈雨上。入清之后,杨府庙的记载明显增多。位于乐清县西山杨真君庙的乾降四十二年(1777)、训导赵翼照所撰的《西山杨府庙重置祀田记》提到:“杨府神之庙食茲土也久,自前明至国朝余三百年累显灵迹。而西皋社众祭有常期,岁以二月二十五日。”(2)三百多年间,该庙始终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影响。同治年间温州知府戴槃《杨真君庙记》中说:“考神之受封饬庙自宋始,盖其著灵海区,历有年所。故郡邑皆有庙。国朝自嘉庆以来,海匪不靖,均赖神力转危为安。”(3)杨府君庙继续以护佑海上航运的神灵而备受温州民众信赖。咸丰五年(1855)乐清发生了瞿振汉叛乱,义军号称“红巾军”,占领了乐清县城。后来这场叛乱并非由清军镇压,而是被乐清县城居民及来自西乡的村民联手剿灭,传闻镇压叛乱之所以顺利进行,主要是由于得到杨府君神灵的庇护。因此在成功镇压叛乱后,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请勅加封号,同治六年(1867)巡抚马新贻复请奉旨加封“福佑”二字,知府戴槃勒碑于温州城海坛山之庙侧。戴槃的碑记中提到:“不烦兵力,群起而攻之,蠢茲丑类,一鼓荡平,使温台两郡无攻剿馈饷之苦,非独神之大有造于乐,实大有造于浙东也。圣天子以神道设教,其即此意也夫。”(1)在这样的情势下,杨府君庙的灵力在温州府境内迅速传播,其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迄今已成为温州地区数量最多的祠庙之一,特别是沿海地区。在清末温州城区的地图上可以看出,杨府君庙宇的分布已经与平水王庙宇不相上下。而平水王庙在温州发展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宋元时期获得了数次加封,明初又被列入国家祀典,宋濂为平水王庙撰写的庙记反复被温州各地方志转载。虽然平水王信仰是温州历史上最典型的民间信仰,但清代以来,杨府君信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