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C27~30新藿-13(18)-烯的质谱碎片特征》

《表1 C27~30新藿-13(18)-烯的质谱碎片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地质体中藿烷类新化合物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M+”表示分子离子峰

一般认为新藿-13(18)-烯(基本骨架见图3)是里白烯/藿烷类在成岩作用下,经藿-17(22)-烯、藿-17(21)-烯加氢和异构化转变而成,其分子结构特点是C-18位上的甲基被重排到C-17位上。Sinninghe Damstéet al.[10]从未成熟现代沉积物、古代海洋和陆相沉积物中发现了一类新的新藿-13(18)-烯,C28-28,30-二降藿-13(18)-烯,化合物的鉴定是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图谱的对比与解析。在研究其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时发现,蒙特利建造的阿拉伯海海底表层沉积物和未成熟Cenomanian黑色页岩中藿-17(21)-烯和新藿-13(18)-烯碳同位素值相差2‰~3‰,表明这2个化合物不是同源,由此发现了新的前身物——C28-28,30-二降藿-13(18)-烯,即该化合物在C-21位上有1个乙基。Sinninghe Damstéet al.[10]还在1个黑色页岩样品中检测出28,30-二降藿-13(18),16-二烯,即在D环上有2个双键化合物,同时检出了结构相对应的单芳、二芳和三芳-28,30二降芳构化藿烷。进一步通过人工热模拟研究,揭示了从28,30-二降新藿-13(18)-烯到28,30-二降藿-13(18),16-二烯,再从D环芳构化开始生成二芳、三芳和四芳芳构化的演化新途径。根据样品中指示厌氧环境生物标志物isorenieratene衍生物的检出与分布特征,提出C28-28,30-二降藿-13(18)-烯的样品源自于一个分层的古水体柱,类脂化合物来源于细菌栖息地的化变层或化变层以下细菌,这些细菌生长在好氧/厌氧界面的低氧海洋沉积环境中,因此,该化合物可以作为过去水体分层的指示物[10]。新化合物的质谱图及其特征离子见图4和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