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第3版》求取 ⇩

绪论1

目录1

第一章 疾病概论4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4

二、病因学概述4

(一)生物性因素4

(二)物理性因素4

(三)化学性因素4

(六)先天性因素5

(八)社会、心理因素5

(七)免疫性因素5

(五)遗传性因素5

(四)营养性因素5

三、发病学概述6

(一)机体稳态的紊乱6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6

(三)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反应6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6

(一)潜伏期6

(二)前驱期7

(三)症状明显期7

(四)转归期7

五、衰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7

(一)衰老时机体的变化7

(三)衰老的原因与机制8

(二)衰老与疾病8

第二章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10

一、组织的损伤10

(一)变性10

(二)坏死12

二、组织的修复15

(一)再生15

(二)肉芽组织17

(三)创伤愈合18

(四)骨折愈合21

三、组织的适应22

(一)萎缩22

(三)化生23

(二)肥大、增生23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5

一、充血25

(一)动脉性充血25

(二)静脉性充血25

(三)主动脉瓣狭窄 125

二、出血27

(一)原因和类型27

(二)病理变化28

(三)后果28

三、血栓形成28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29

(三)血栓的转归30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1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1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31

四、栓塞31

五、梗死32

(一)原因和形成条件33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33

(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34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6

一、脱水36

(一)高渗性脱水36

(二)低渗性脱水36

(三)等渗性脱水37

二、水中毒38

(一)原因38

(二)机体变化39

三、钾代谢紊乱39

(一)低钾血症39

(二)高钾血症40

四、水肿41

(一)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41

(二)常见类型水肿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43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43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45

(二)机体的代偿46

(一)原因和机制46

一、代谢性酸中毒46

(四)防治原则47

二、呼吸性酸中毒47

(一)原因和机制47

(二)机体的代偿47

(三)对机体的影响47

(三)对机体的影响48

(四)防治原则48

三、代谢性碱中毒48

(一)原因和机制48

(二)机体的代偿48

(三)对机体的影响48

(三)对机体的影响49

(四)防治原则49

(四)防治原则49

(二)机体的代偿49

(一)原因和机制49

四、呼吸性碱中毒49

第六章 炎症51

一、炎症的原因51

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51

(一)变质51

(二)渗出52

(一)局部表现56

三、炎症的临床表现56

(三)增生56

四、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57

(一)急性炎症57

(二)全身反应57

(二)慢性炎症60

五、炎症的结局61

(一)痊愈61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61

(三)蔓延扩散61

(二)非感染性发热63

(一)外源性致热原的性质和作用63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63

(一)感染性发热63

一、发热的原因和分类63

第七章 发热63

(二)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64

(三)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64

三、发热的分期和热型64

(一)分期64

(二)热型65

四、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65

(一)代谢改变65

(二)功能改变66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66

二、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68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类68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68

一、休克的原因与分类68

第八章 休克68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68

(一)休克初期69

(二)休克期69

(三)休克晚期70

三、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70

(一)代谢改变70

(二)主要器官功能的改变70

四、休克的防治原则71

(一)去除病因71

(四)保护心、肾、肺的功能72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72

(二)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72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3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73

(一)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73

(二)组织损伤73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73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74

二、DIC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74

(一)分期74

(四)器官功能衰竭75

(三)贫血75

(一)出血75

(二)休克75

(二)分型75

三、临床表现75

(一)血小板计数76

(二)血浆凝血因子测定76

(三)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测定76

四、实验室诊断的病理学基础76

五、防治原则77

(一)防治原发疾病77

(二)改善微循环77

(三)重建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间的动态平衡77

(一)肿瘤的形态与结构78

一、肿瘤的概念78

二、肿瘤的特性78

第十章 肿瘤78

(二)肿瘤的异型性79

(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80

(四)肿瘤的代谢特点82

(五)肿瘤的复发82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83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83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83

四、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83

(二)肿瘤的分类84

五、肿瘤的命名与分类8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84

六、癌和肉瘤的区别86

七、癌前病变、原位癌、早期浸润癌86

(一)癌前病变86

(二)原位癌87

(三)早期浸润癌87

八、各类组织常见肿瘤87

(一)上皮组织肿瘤87

(二 )间叶组织肿瘤90

(三)其他类型肿瘤93

九、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94

(一)外界致癌因素94

(二)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95

十、肿瘤的病理学检查95

(一)细胞学检查96

(二)活体组织检查96

第十一章 缺氧97

一、缺氧的概念97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特点97

(一)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97

(二)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98

(三)循环性缺氧(低血流性缺氧)98

(四)组织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9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00

(三)血液系统变化100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100

(二)循环系统变化100

(一)呼吸系统变化100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0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10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101

(五)代谢和组织细胞变化101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102

一、慢性支气管炎1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2

(二)病理变化102

(三)结局及并发症1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4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104

三、肺炎105

(一)大叶性肺炎105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05

(二)支气管肺炎108

(三)间质性肺炎110

四、尘肺1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1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12

(三)并发症113

五、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13

(一)鼻咽癌113

(二)肺癌114

六、呼吸衰竭115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115

(二)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117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120

一、风湿病1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0

(二)基本病理变化120

(三)心脏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121

(四)其他器官的风湿性病变122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123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23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23

三、心瓣膜病123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24

(一)二尖瓣狭窄124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5

四、心肌炎125

五、先天性心脏病125

(一)房间隔缺损125

(二)室间隔缺损126

(三)法乐(Fallot)四联症126

(四)动脉导管未闭127

六、高血压病12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7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30

(三)结局130

七、动脉粥样硬化症130

(二)基本病理变化131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132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133

八、心力衰竭133

(一)病因和分类133

(二)机体的代偿活动134

(三)发病机制134

(四)机体的主要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36

(二)慢性胃炎139

(一)急性胃炎139

一、胃炎139

第十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139

二、溃疡病1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0

(二)病理变化141

(三)病理临床联系141

(四)结局与并发症142

三、阑尾炎14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3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143

(三)病理临床联系143

(二)病理变化及类型14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4

四、病毒性肝炎144

(四)结局及并发症144

(三)病理临床联系146

五、肝硬化14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7

(二)病理变化147

(三)病理临床联系149

(四)结局与并发症150

六、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50

(一)食管癌150

(二)胃癌151

(三)大肠癌152

(四)原发性肝癌153

七、黄疸154

(一)黄疸的类型及发生机制154

(二)黄疸对机体的影响159

八、肝性脑病159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和类型159

(二)肝性脑病发病机制159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防治原则161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164

一、肾小球肾炎16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64

(二)分类164

(三)常见肾炎类型16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68

二、肾盂肾炎168

(二)类型169

三、尿石症17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71

(二)对机体的影响171

四、肾盂积水171

(一)病因171

(二)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和结局171

五、泌尿系统常见肿瘤172

(一)肾细胞癌172

(二)膀胱癌17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173

六、肾功能衰竭173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174

(三)尿毒症175

第十六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78

一、慢性子宫颈炎178

(一)病因178

(二)病理变化178

二、子宫内膜炎179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179

(二)病理变化1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80

(三)病理临床联系180

三、子宫内膜增生症180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180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181

(一)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181

(二)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181

五、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181

(一)子宫颈癌181

(二)滋养层细胞肿瘤183

(三)卵巢肿瘤185

六、乳腺疾病187

(一)乳腺结构不良187

(三)乳腺癌188

(二)乳腺纤维腺瘤188

第十七章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91

一、结核病191

(一)概述191

(二)肺结核病192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195

二、伤寒19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96

(二)病理变化及并发症196

(三)病理临床联系197

三、细菌性痢疾19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98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9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0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200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0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20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1

(二)病理变化201

(三)病理临床联系202

六、脊髓灰质炎203

七、流行性出血热2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3

(二)病理变化2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4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204

八、钩端螺旋体病204

(三)病理临床联系204

九、性传播疾病205

(一)淋病205

(二)梅毒205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7

十、阿米巴病2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8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209

十一、血吸虫病210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210

(二)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210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211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2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12

十二、丝虫病212

第十八章 地方病214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21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14

(二)病理变化214

二、大骨节病215

(一)病因215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215

三、克山病216

(一)病因216

(二)病理变化217

(三)病理临床联系218

病理学实习指导219

实验一 活体组织检查与尸体剖检220

实验二、三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220

实验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21

实验五 水肿222

实验六 炎症223

实验七、八 肿瘤224

实验九 缺氧225

实验十 呼吸系统疾病227

实验十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228

实验十二、十三 消化系统疾病229

实验十四 泌尿系统疾病230

实验十五、十六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230

实验十七、十八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231

1986《病理学 第3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敏吉主编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病理学  第2版(1978 PDF版)
病理学 第2版
197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第3版( PDF版)
病理学 第3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普通植物病理学  自印第3版(1948 PDF版)
普通植物病理学 自印第3版
1948
病理学  第2版(1986 PDF版)
病理学 第2版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传染病学  第3版(1986 PDF版)
传染病学 第3版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第1版(1997 PDF版)
病理学 第1版
1997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病理学  第3版(1986 PDF版)
病理学 第3版
198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  第3版(1981 PDF版)
病理学 第3版
198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病学  第3版(1984 PDF版)
神经病学 第3版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精神病学  第3版(1984 PDF版)
精神病学 第3版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皮肤性病学  第3版(1993 PDF版)
皮肤性病学 第3版
1993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皮肤性病学  第3版(1980 PDF版)
皮肤性病学 第3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第5版(1979 PDF版)
病理生理学 第5版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传染病学  第3版(1979 PDF版)
传染病学 第3版
197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传染病学  第3版(1990 PDF版)
传染病学 第3版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