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试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3版》
作者 | 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编 编者 |
---|---|
出版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14 |
出版时间 | 198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55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体系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9
第二节哲学史上的两条路线斗争15
一 古代奴隶社会的两条哲学路线斗争15
二 中古封建社会的两条哲学路线斗争17
三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条哲学路线斗争20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6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30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斗争中不断发展34
第四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37
一 为革命和建设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37
二 理论联系实际,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39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43
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43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43
二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8
第二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3
一 物质世界是水恒运动着的53
二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56
三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59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62
一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62
二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64
三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69
第四节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0
一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70
二 尊重规律,利用规律74
第五节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75
一 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75
二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78
第三章意识和物质81
第一节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81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81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6
第二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90
一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90
二 人的意识和动物的心理93
三 电脑和人脑96
第三节意识是物质的反映99
一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99
二 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102
第四节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07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107
二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111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11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15
一 科学的反映论115
二 彻底的可知论119
三 辩证的认识论12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25
一 实践的实质、特征和形式125
二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130
三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37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139
一 实践到认识 物质到精神139
二 认识到实践 精神到物质147
三 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49
第四节真理152
一 客观真理152
二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159
三 真理与谬误的斗争161
四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164
第五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170
一 改造世界是人类认识的目的170
二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172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176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176
一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76
二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79
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83
第二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85
一 矛盾185
二 矛盾的同一性187
三 矛盾的斗争性192
四 斗争的绝对性与同一的相对性194
五 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泉源、动力197
第三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02
一 矛盾的普遍性202
二 矛盾的特殊性205
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210
第四节矛盾的总体和各个侧面214
一 整体性矛盾和部分性矛盾214
二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217
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220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228
第一节质和量228
一质228
二量233
三度236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239
一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239
二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242
三 量变和质变的多样形式246
第三节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错250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50
二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253
三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255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256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256
一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256
二 两种对立的否定观258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264
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264
二 发展的螺旋形、波浪式270
第三节新陈代谢是不可抵抗的普遍规律276
一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区别276
二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79
三 正确对待新事物282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84
第一节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284
一 范畴的实质及其与规律的关系284
二 范畴的辩证性质287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290
一 本质和现象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90
二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291
三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294
第三节内容和形式296
一 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296
二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298
三 选择形式,发展内容300
第四节原因和结果303
一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03
二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306
三 把握因果联系,能动改造世界308
第五节必然和偶然310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310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311
三 透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逐步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15
第六节可能和现实316
一 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316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319
三 分析两种可能性,力争好的可能性的实现321
第九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324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24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24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26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空前革命328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328
二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32
三 历史唯物主义在同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336
第三节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346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346
二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352
第十章社会基本矛盾355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55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55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5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65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65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69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75
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375
二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377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8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384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89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96
第十一章阶级国家革命401
第一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01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401
二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405
三 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意义408
第二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10
一 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410
二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413
第三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15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415
二 社会革命的类型418
三 社会革命的形式424
第四节无产阶级专政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26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426
二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30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435
第十二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437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437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37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40
三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443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445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445
二 道德448
三 教育452
四 艺术455
五 科学460
六 宗教466
第十三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72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72
一 唯心史观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歪曲472
二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474
三 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478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81
一 历史上各阶级的代表人物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481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82
第三节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486
一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486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489
第四节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492
胜利的根本保证492
一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492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493
三 群众运动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495
附录 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动哲学是长期的战斗任务498
一 林彪、“四人帮”的反动哲学的实质及其特征498
二 林彪、“四人帮”反动哲学的根源502
三 继续肃清林彪、“四人帮”反动哲学的流毒和影响510
1981《高等院校试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3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编 1981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4
-
- 石牌志
- 1982.12 湖北省钟祥县《石碑志》编纂委员会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5版
- 1983.05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供医药院校使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3.07 辽宁人民出版社
-
- 北京大学试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4.09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吉林省高等学校“两课”统编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试用教材
- 1982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校内教材
- 吉林省五七干校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 吉林商专马列主义教研部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2版
-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5版
-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3版
- 1981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