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5版》
作者 | 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编 编者 |
---|---|
出版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64 |
出版时间 | 1983.0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79477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体系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5
第二节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生和发展9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9
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发展14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24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7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30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30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34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36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6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6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5
第二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50
一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50
二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54
三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57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60
一 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可分割性60
二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62
三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67
第四节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68
一 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68
二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71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75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75
一 意识是自然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75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2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85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5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88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92
第三节意识的作用95
一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95
二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00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03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03
一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103
二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08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10
一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110
二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6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22
一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22
二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27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131
第一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31
一 矛盾131
二 矛盾的同一性132
三 矛盾的斗争性134
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能力137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3
一 矛盾的普遍性143
二 矛盾的特殊性146
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148
第三节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51
一 矛盾的复杂性151
二 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55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56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158
第一节质、量、度158
一 质158
二 量161
三 度162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64
一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区别164
二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依赖165
三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织166
第三节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68
一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及其普遍性168
二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71
三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73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75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175
一 肯定175
二 否定176
三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178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81
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181
二 否定之否定形式的多样性187
第三节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9
一 发展的螺旋形、波浪式189
二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93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95
第一节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195
一 范畴的实质及其与规律的关系195
二 范畴的辩证性质198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201
一 本质和现象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01
二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202
三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205
第三节内容和形式207
一 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207
二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209
三 选择形式,发展内容211
第四节原因和结果213
一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13
二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216
三 把握因果关系,能动改造世界217
第五节必然和偶然219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219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220
三 透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逐步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24
第六节可能和现实225
一 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225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228
三 分析两种可能性,力争好的可能性的实现230
第九章认识和实践23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34
一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234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38
第二节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240
一 实践的特点和形式240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44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运动250
一 由实践到认识、物质到精神250
二 认识到实践、精神到物质255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57
第四节认识的基本方法260
一 观察和比较260
二 归纳和演绎262
三 分析和综合265
四 抽象和具体268
第十章真理271
第一节客观真理271
一 真理的客观性271
二 真理和谬误275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77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77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80
第三节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282
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82
二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285
第四节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87
一 改造世界是人类认识真理的目的287
二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289
第十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92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92
一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92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295
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98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301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01
二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03
三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05
第三节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306
一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306
二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309
第十二章社会基本矛盾311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11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11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315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1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22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22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326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31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332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关系332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334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42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342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4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50
第十三章阶级 国家 革命354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354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54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9
三 阶级分析方法363
第二节国家365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65
二 国家的职能368
三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69
第三节社会革命371
一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71
二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73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75
第四节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82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82
二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384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87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89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89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89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92
三 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396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398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98
二 道德400
三 教育404
四 艺术407
五 科学412
六 宗教418
第三节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423
一 精神文明和社会意识的联系423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24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426
第十五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29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29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429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432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436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38
一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38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441
第三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45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445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446
第十六章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运动448
第一节人类解放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448
一 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从必然逐步走向自由的基础448
二 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从必然逐步走向自由的桥梁450
三 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关系451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453
一 人类社会的自由王国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453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类自由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455
三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理想的自由社会456
第三节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459
一 共产主义思想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结晶459
二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指针461
三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463
1983.0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5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吉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编 1983.05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4
-
- 石牌志
- 1982.12 湖北省钟祥县《石碑志》编纂委员会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2版
-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7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5版
-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1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3版
- 1981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