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化工理化数据手册 合成洗涤剂磷酸盐及其它助剂》求取 ⇩

第一部分原材料1

第一章烷烃1

一、综合常数1

表1.1烷烃的物理数据1

表1.2 烷烃的主要理化性质3

图1.1 石油分馏物之分子量、临界温度及特性因数3

二、临界常数4

表1.3烷烃的临界常数及正常沸点4

表1.4 烷烃二元混合物的临界常数4

表1.5 烷烃和芳烃混合物的临界常数5

图1.2 烷烃、烯烃临界压力估算图6

图1.3 烯烃临界温度估算图6

三、密度7

表1.6烷烃的密度7

四、比热10

表1.7烷烃的比热10

图1.4 石油馏份液体比热图11

图1.5 石油蒸气在常压时比热图12

五、气化热13

表1.8正构烷烃的气化热13

图1.6 烃类及石油分馏物的气化热13

图1.7 正构烷烃蒸发潜热与温度、压力关系图14

图1.8 烃类在减压时的蒸发潜热15

六、生成热16

表1.9烷烃的生成热△Ho f16

图1.9 正构烷烃的生成热图(理想气体状态)17

七、燃烧热17

表1.10烷烃的燃烧热△Hc17

图1.10 燃料油和石油馏份的燃烧热18

八、热力学19

表1.11C8~C18正构烷烃的热力学函数19

表1.12 烷烃的熵、热容、标准生成熵、标准生成热和标准生成等压位31

表1.13 烷烃蒸气的热力学位——φ32

表1.14 烷烃的焓(Ho T—Ho 0)(卡/克分子)32

图1.11 石油馏份焓图33

九、热传导34

表1.15正构烷烃蒸气的导热系数34

图1.12 烃类气体导热系数图36

图1.13 石油产品液体导热系数图36

十、扩散系数37

表1.16正构烷烃在不同气体中的扩散系数37

表1.17 烷烃在各种溶剂中的扩散系数D37

图1.14 正辛烷+正十二烷系的扩散系数38

图1.15 正构烷烃的扩散系数38

十一、粘度39

表1.18烷烃的粘度39

图1.16 不同温度下的烷烃液体粘度图41

图1.17 液体烃粘度图(常压及中压)42

图1.18 石油馏份在高压下粘度图43

表1.19 正十四烷和正己烷的二元混合物运动粘度(25℃)43

图1.19 油品混合粘度图44

表1.20 正十六烷和正十四烷的二元混合物运动粘度(25℃)44

表1.21 正十六烷和苯的二元混合物运动粘度(25℃)45

表1.22 正十六烷和己烷的二元混合物运动粘度45

图1.20 油品特性因数与粘度关系图(50℃时粘度)46

图1.21 油品特性因数与粘度关系图(100℃时粘度)47

十二、蒸气压及熔解热48

表1.23正构烷烃的饱和蒸气压和沸点48

1.24 烷烃(饱和及不饱和)蒸气压的推算49

表1.25 石蜡熔解热H50

十三、表面张力50

表1.26C8~C18烷烃的表面张力50

图1.23 烃类混合物表面张力与液气密度差的关系56

图1.24 烷烃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56

十四、溶解度57

图1.25水在烃类和石油馏份中的溶解度57

表1.27 轻蜡含水量(南京炼油厂)57

十五、质量和规格58

表1.28合成洗涤剂用各种原料油的馏程58

表1.29 合成洗涤剂用各种原料油的碳分布58

表1.30 合成洗涤剂用各种原料油的物化数据59

表1.31 石油物理化学指标60

表1.32 汽油指标60

表1.33 轻柴油指标61

表1.34 重柴油指标61

表1.35 石油部重油标准62

表1.36 国内各厂实际生产原油指标62

表1.37 国内各主要炼油厂的重油规格63

表1.38 国内各主要炼油厂的渣油规格64

表1.39 合成洗涤剂用轻蜡的质量标准65

表1.40 南京52筛轻蜡65

表1.41 裂解用石蜡规格65

表1.42 软蜡或蜡下油规格65

表1.43 Molex装置精制的煤油规格66

表1.44 分子筛脱蜡的原料和产品性质68

表1.45 10X分子筛精制轻蜡的分析68

表1.46 不同分子筛轻蜡的硅胶柱液体色谱分析结果69

表1.47 合成洗涤剂原料油(GB495-65)69

表1.48 尿素蜡A、B的性状69

表1.49 尿素蜡、合成油的性状70

表1.50 合成重油、尿素重油、分子筛重油的质量分析71

表1.51 尿素蜡回收油处理前后的性状71

表1.52 洗涤剂原料油(SYB1810-62S)72

十六、爆炸下限及闪点72

表1.53烷烃类爆炸下限X与燃烧热Q的关系72

图1.26 烷烃气体的着火下限浓度(C)与燃烧热(Q)的关系73

图1.27 正构烷烃的闪点与沸点的关系73

图1.28 异十二烷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4

第二章烯烃75

一、综合常数75

表2.1烯烃的物性数据75

表2.2 石蜡裂解C15~C18烯烃的物理性状77

表2.3 乙烯聚合C14烯烃的物理性状77

表2.4 烯基磺酸钠原料油的物化性能77

表2.5 石蜡热裂解液体产物中单烯的性质和馏程78

二、临界常数78

表2.6烯烃的临界常数78

三、热性能79

表2.7烯烃理想气体热容79

表2.8 烯烃比热CP79

图2.1 烯烃蒸气比热80

图2.2 庚烯-1、辛烯-1导热系数81

图2.3 庚烯-1、辛烯-1蒸发潜热图81

四、热力学性质81

表2.9烯烃的热力学性质81

表2.10 烯烃的熵、热容、标准生成熵、标准生成热和标准生成等压位(标准状态为25℃和1大气压)82

表2.11 烯烃的焓82

表2.12 烯烃的燃烧热△Hc83

表2.13 烯烃的生成热△Ho f83

表2.14 烯烃SO3磺化的反应热83

图2.4 n-单烯烃的生成热(理想气体状态)84

表2.15 烯烃蒸汽的热力学位—φ84

五、质量及规格85

表2.16蜡裂解目的烯烃质量85

表2.17 四聚丙烯参考质量指标86

表2.18 胜利炼油厂的四聚丙烯规格86

表2.19 美国谢弗隆公司石蜡裂解α-C15~C18烯烃规格86

表2.20 蜡裂解各产品收率87

表2.21 150~280℃烯烃馏份分析数据87

表2.22 沈阳油化厂烯烃油88

六、其它88

表2.23海湾公司A、B型石蜡裂解的α-烯得率和浓度88

表2.24 石蜡裂解气体分析89

表2.25 α-烯烃的精制与α-烯烃磺酸盐的着色89

表2.26 用尿素法从C15~18烯烃中分离出来杂质的组成89

表2.27 烯基磺酸钠原料油的恩氏馏程90

第三章91

一、综合常数91

表3.1氯的一般性质91

表3.2 液氯的一些物理性质93

二、密度94

图3.1氯气密度94

图3.2 液氯温度和密度的关系94

表3.3 液氯的重度95

图3.3 液氯重度曲线图95

三、热力学96

表3.4氯蒸气表96

表3.5 过热氯的热力学性质97

表3.6 饱和水蒸汽的湿氯气的热焓98

图3.4 饱和水蒸汽的湿氯气的热焓99

表3.7 氯在标准状态下的熵和热容以及其标准生成熵、标准生成热和标准生成等压位99

表3.8 氯(气相)的热化学性质99

四、热性能100

图3.5液氯的气化潜热100

表3.9 液氯的导热系数101

表3.10 氯气的导热系数101

表3.11 液体氯的比热和克分子比热102

图3.6 液氯体积与温度的关系102

图3.7 氯在高温下的平均分子比热图103

五、粘度103

图3.8氯的粘度103

图3.9 氯气的粘度104

六、相平衡104

图3.10Cl2-H2O系统相图104

图3.11 液氯的蒸气压104

表3.12 氯的表面张力105

七、溶解度105

图3.12氯在水中的溶解度105

图3.13 氯气与水的平衡曲线图105

表3.13 不同温度及压力下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106

表3.14 常压下氯在水中的溶解度106

表3.15 氯和HCl气体在苯中的溶解度107

表3.16 氯气在水中水解反应的速度常数及平衡常数108

图3.14 氯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气压)108

图3.15 1大气压的Cl2在S2Cl2中的溶解度108

表3.17 氯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度108

表3.18 氯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760毫米汞柱)109

八、生理反应109

表3.19氯对生理的反应109

九、规格110

表3.20国内外液氯规格110

十、电性能110

表3.21氯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过电压(毫伏)110

十一、液化111

图3.16制造液氯所需的理论冷冻能力111

图3.17 氯气液化温度与废气浓度(以体积%计)的关系曲线111

表3.22 不同压力下氯气的液化温度图111

图3.18 氯气的液化效率图(以体积%计)112

十二、爆炸极限112

图3.19氯、氢、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112

表3.23 Cl2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113

十三、腐蚀113

表3.24氯对某些结构材料的腐蚀性能113

表3.25 某些材料对氯的耐腐蚀性能114

第四章115

一、一般性质115

表4.1苯的一般性质115

表4.2 苯的临界常数115

表4.3 苯的密度115

表4.4 苯的粘度116

表4.5 苯的表面张力116

表4.6 苯的折射率117

图4.1 苯的比容与折光率的关系117

二、热力学117

表4.7苯的热力学性质117

表4.8 苯的热力学常数118

表4.9 苯的热化学性质118

表4.10 苯蒸气的热力学位—φ118

图4.2 苯的焓图119

图4.3 苯的压焓图120

三、热性能121

表4.11苯的比热121

表4.12 芳烃比热CP121

表4.13 苯蒸气与液体平衡状态下的膨胀系数α121

表4.14 苯的蒸发潜热121

图4.4 苯的蒸发潜热122

图4.5 苯和甲苯的导热系数122

表4.15 苯的扩散系数122

四、相平衡123

图4.6苯的气液平衡常数图123

表4.16 苯-水二元系(高浓度苯)的蒸馏参数124

表4.17 苯-水二元系(1个大气压)(高浓度苯)的汽液平衡124

表4.18 苯、氯化石油溶液的气相组成124

表4.19 苯、氯化苯溶液的气相组成124

表4.20 苯的二元混合物共沸数据125

图4.7 苯液体蒸气压及闪点126

五、安全性能127

图4.8苯在N2和CO2中的着火界限浓度127

图4.9 苯的着火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空气中)127

六、溶解平衡127

表4.21苯的溶解度127

图4.10 不同压力下苯在水中溶解度图128

图4.11 常压下苯和甲苯在水中溶解度图128

图4.12 苯在煤馏油中的平衡浓度图128

图4.13 氢氧化钠浓度对含0.05M油酸的苯-水乳化液体积百分比的影响129

图4.14 氢氧化钠浓度对含0.005M油酸的苯-水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129

图4.15 氢氧化钠浓度对含0.005M油酸的苯-水乳化液体积百分比的影响129

表4.22 苯+正戊烷(正癸烷、正十三烷)系的混合热130

表4.23 苯+甲苯系混合热130

图4.16 活性炭吸附苯的等温线130

七、苯的生理反应131

表4.24苯对生理的反应131

八、规格和标准131

表4.25苯的国家标准131

表4.26 工业纯苯的性质132

表4.27 纯苯的物理化学指标132

表4.28 铂重整装置苯的含水量133

表4.29 回收苯和混合苯的分析133

九、腐蚀性能133

图4.17苯对材料的腐蚀性能133

第五章烷基苯135

一、综合常数135

表5.1烷基苯的一些物性数据135

表5.2 在融点时烷基苯的性质137

表5.3 单体正构烷基苯的分子量及折光率137

表5.4 单体正构烷基苯的临界常数140

二、密度、比重140

表5.5单体正构烷基苯的密度140

表5.6 脱苯缩合液各馏份的比重140

图5.1 三菱烷基苯#246及#253的比重141

三、热力学141

表5.7缩合烷基苯的热效应141

表5.8 烷基苯理想气体热容142

表5.9 烷基苯的生成热△Ho f142

表5.10 烷基苯的燃烧热△Hc143

表5.11 烷基苯蒸气的热力学位143

表5.12 烷基苯的热力学常数144

表5.13 烷基苯的焓144

表5.14 单体正构烷基苯的蒸气压、气化热、压缩因子、分子气化熵及介电系数145

四、相平衡147

表5.15单体正构烷基苯的沸点及冰点147

表5.16 一定压力下苯与烷代苯溶液的沸点147

图5.2 烷代苯的沸点与含苯量的关系148

表5.17 C10~C15直链烷基苯同分异构体在常压下的沸点148

表5.18 C11~C16直链烷基苯的沸点149

图5.3 C9~C15烷基苯异构体沸点关系图150

图5.4 C9~C15烷基苯的分布151

表5.19 正构烷基苯蒸气压和饱和蒸气密度的计算常数152

图5.5 C9~C15烷基苯Antoine常数154

图5.6 烷代苯与工业纯苯蒸气压155

表5.20 烷代苯的蒸气压155

图5.7 烷基苯P-t图156

图5.8 烷基苯一定含苯量下的P-T关系157

表5.21 烷基苯不同含苯量的蒸气压与温度方程式和活度系数157

图5.9 烷基苯含苯量(对数)和活度系数157

图5.10 烷基苯的活度系数与含苯量的关系157

五、粘度、表面张力158

表5.22单体正构烷基苯的粘度158

表5.23 单体正构烷基苯的表面张力159

六、结构及其影响159

表5.24直链烷基苯分子结构159

表5.25 硬型烷基苯分子结构160

表5.26 苯环位置对烷基苯磺酸钠的湿润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160

表5.27 苯环位置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去污性能的影响160

图5.11 分子结构对去污能力的影响161

图5.12 直链烷基苯的苯环位置与降解速度的关系161

表5.28 烷基苯中苯基异构体的分布161

表5.29 十二烷基苯异构体的分布161

表5.30 1-C12烯烃和苯用不同催化剂烷基化所得烷基苯异构体的分布162

表5.31 α-烯烃烷化物异构体的分布(HF)162

表5.32 α-烯烃烷化物异构体的分布(AlCl3、CH3SO3H)162

表5.33 脱氢法直链烷基苯碳数和苯基异构体的分布163

图5.13 用氯化煤油烷基化所得烷基苯的异构物组成163

七、氯代烷和苯的缩合163

表5.34不同原料制烷基苯的馏份分配163

表5.35 合成石油在不同氯代深度下所得粗烷苯各馏份分配164

表5.36 尿素蜡油在不同氯代深度下所得粗烷苯各馏份分配164

表5.37 各纯物质对粗烷代苯中各馏份分配的影响164

表5.38 烷基化产物分布、品质及消耗165

表5.39 氯化、烷基化和蒸馏中的物料组成166

图5.14 缩合液中烷基苯含量和折光指数的关系167

表5.40 水蒸汽气提脱苯的估计167

表5.41 脱油烷基苯酸洗时酸用量优选及其结果168

图5.15 烷基化产物中烷基苯含量与氯化物中含氯量的关系168

图5.16 烷基化物中烷基苯的含量与反应系统中未反应氯的关系168

图5.17 煤油苯中烷基苯含量与氯化煤油中含氯量的关系168

图5.18 杂烃含量对单烷苯收率的影响示意图168

表5.42 烷基苯质量与氯化石油含氯量及其加料方式的关系169

表5.43 烷基苯质量对磺酸盐色泽的影响169

表5.44 缩合液中泥脚含量169

表5.45 1-氯正十二烷的缩合反应速率169

八、十二烯和苯的缩合170

图5.19苯与十二烯的克分子比对十二烷基苯产率的影响170

图5.20 反应温度对十二烷基苯产率的影响(三氯化铝)170

图5.21 苯与十二烯的比率对产物的影响(氟化氢催化剂)170

图5.22 反应温度对十二烷基苯产率的影响(氟化氢催化剂)170

图5.23 苯与十二烯的克分子比对副产物产率的影响170

九、规格和质量171

表5.46国外氯化法直链烷基苯的质量171

表5.47 正构烷烃氯化法的精烷基苯的性状171

表5.48 日本烷基苯的性质172

表5.49 日本四聚丙烯烷基苯172

表5.50 环球油品公司C10~C13直链烷基苯的物理性质172

表5.51 十二烷基苯质量要求(美国壳牌公司和Distiller公司)173

表5.52 英国谢尔公司石蜡裂解烷基苯的质量规格173

表5.53 脱氢法烷基苯的质量174

表5.54 催化烷基化制造装置生成物的性状174

表5.55 日本用各种原料制单烷基苯的主要分析指标174

表5.56 国外市售三种烷基苯的分析175

表5.57 商品十二烷基苯的近似物理特性175

表5.58 苏联用各种烷化剂制取的烷基化物的组成(重量%)175

表5.59 烯烃烷基苯的分析数据176

表5.60 粗烷基苯规格176

表5.61 烷基苯的色泽176

表5.62 蜡裂解的烷基苯质量176

表5.63 脱油烷基苯的组分参数177

表5.64 脱苯烷基苯成分及参数177

表5.65 脱苯烷基苯质量分析177

表5.66 缩合液规格177

表5.67 缩合液洗后液规格177

表5.68 精烷基苯(以四聚丙烯为原料)馏份折光指数178

表5.69 精烷基苯(以轻烯烃为原料)馏份折光指数178

表5.70 粗烷基苯的馏份切割数据178

十、烷基苯高沸物及茚满、萘满179

表5.71烷基苯高沸物的一般性质179

表5.72 高沸物的性状179

表5.73 烷基苯高沸物组成及物理性质179

表5.74 烷基化高沸物各馏份性状179

表5.75 二氯代烷烷基化物的组成180

表5.76 某些正构烷烃与烷基苯、茚满、萘满的性质对照180

表5.77 同碳数烷基苯与茚满、萘满的沸点、折光指数、苯胺点181

表5.78 二烷基萘满、茚满的表面活性181

十一、腐蚀182

图5.24十二烷基苯的腐蚀性能182

第六章分子筛(附活性炭)183

一、天然沸石183

表6.1天然沸石及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83

二、合成分子筛184

表6.2商品分子筛的类别和结构184

表6.3 分子筛的通式184

表6.4 A型林德分子筛的性质185

表6.5 几种常见的分子筛产品185

表6.6 A型分子筛一般性质186

表6.7 X型分子筛一般性质187

表6.8 Y型分子筛一般性质188

表6.9 几种商品分子筛规格188

表6.10 圆筒形分子筛床装载4A和5A型(1/8或1/16吋)分子筛长粒的磅数190

表6.11 5A型长粒分子筛的典型物理性质190

图6.1 5A型长粒分子筛的长度分布190

图6.2 5A型长粒分子筛的热容191

表6.12 单个分子筛长粒中的容积分布191

表6.13 分子筛床中的容积分布191

表6.14 分子筛的吸附特性192

三、长链正构烷烃在分子筛上的吸附192

图6.3正癸烷在5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192

图6.4 正十二烷在5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193

图6.5 正十四烷在5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193

图6.6 正十八烷在5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等温线194

图6.7 C10~C15正构烷烃的饱和等温线194

表6.15 5A型分子筛对正构烷烃的极限吸附体积195

表6.16 某些烃类在分子筛CaX和NaX上被吸附的百分数195

图6.8 吸附热(-△H)和正构烷烃碳数的关系195

表6.17 分子筛吸附正构烷烃的吸附热196

图6.9 正十四烷的电子等排物196

图6.10 微孔填充程度低时正十四烷吸附的可逆性196

图6.11 正十四烷在5A型分子筛上吸附的可逆性197

图6.12 -△H和分子筛微孔填充程度的关系197

图6.13 被吸附正构烷烃的熵和被吸附量的关系197

图6.14 正十四烷的吸附动力学数据198

四、Molex法正异构烷烃的分离198

表6.18Molex中间装置加工C11~C13煤油的结果198

表6.19 Molex中间装置加工C11~C14煤油的结果199

表6.20 Molex中间装置加工C11~C15煤油的结果199

表6.21 Molex工业装置加工C11~C15煤油的结果200

表6.22 Molex工业装置加工C11~C14煤油的结果200

表6.23 Molex中间装置提取宽馏份正构烷烃的结果201

五、水在分子筛上的吸附201

图6.15水蒸汽在4A、5A和13X型分子筛上吸附的典型等温线201

图6.16 水在4A型分子筛上吸附的等温线202

图6.17 水在各种吸附剂上的高温吸附等压线(10毫米汞柱)202

图6.18 不同相对湿度下三种吸附剂的平衡吸水量202

表6.24 各种干燥剂在5%相对湿度时的吸附能力203

图6.19 干燥剂之平衡水分含量203

表6.25 不同相对湿度下,4A林德分子筛的吸附能力同硅胶和活性氧化铝的比较203

表6.26 不同干燥剂(25℃时)平衡水蒸汽压204

图6.20 几种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204

表6.27 用分子筛床进行气体干燥的一般操作条件204

图6.21 A型分子筛的残留水分与再生温度及再生气露点的关系205

表6.28 气体干燥时的一般设计吸水能力205

图6.22 分子筛再生后的残留水分205

六、H2S、CH4等的吸附206

图6.23硫化氢在5A和13X两种分子筛上的吸附206

图6.24 甲烷在菱沸石上吸附的典型等温线206

表6.29 用八面沸石型分子筛脱除正构烷烃中的芳烃及硫206

第七章铝、三氯化铝和缩合泥脚207

一、铝207

表7.1铝的一般性质207

图7.1 铝的真实比热与温度的关系207

表7.2 铝的热化学性质208

图7.2 熔融铝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208

表7.3 再生铝(各种牌号)的成分209

图7.3 铝(熔融)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09

表7.4 铝的规格210

二、三氯化铝210

表7.5三氯化铝的性质210

图7.4 液体三氯化铝的密度211

图7.5 三氯化铝在大气压下的焓211

表7.6 三氯化铝热化学性质211

表7.7 一氯化铝(AlCl气)热化学性质211

图7.6 三氯化铝蒸气压212

图7.7 AlCl3-H2O系统相图212

表7.8 三氯化铝与烃类生成络合物的情况212

表7.9 再生铝的络合物(红油)参数212

表7.10 无水三氯化铝物理化学指标212

图7.8 三氯化铝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13

三、缩合泥脚214

表7.11三氯化铝催化缩合泥脚的组成214

表7.12 烷基化红油组成、折光、比重214

表7.13 泥脚回收重苯油214

图7.9 络合物泥脚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214

图7.10 络合物泥脚吸水后的粘度214

表7.14 水分对络合物泥脚粘度的影响(50℃)215

图7.11 三氯化铝在络合物泥脚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215

图7.12 泥脚分离的沉降特性215

第八章氟化氢216

一、综合常数216

表8.1氟化氢的一般性质216

图8.1 液态氟化氢的分子量216

表8.2 氟化氢水溶液的性质216

图8.2 96.6~100%氟化氢水溶液的导电率217

图8.3 66~100%氟化氢水溶液的导电率218

二、比重219

图8.4无水氟化氢的比重(-80~100℃)219

图8.5 氟化氢水溶液(0~100%重量/重量)在0℃时的比重220

图8.6 无水氢氟酸温度密度曲线220

图8.7 氟化氢-水溶液的密度221

三、比热221

图8.8氢氟酸水溶液的比热221

图8.9 无水氢氟酸的比热221

四、热力学性质222

表8.3HF的热力学位—φ222

表8.4 氟化氢(气)的热化学性质222

图8.10 无水HF的S-T线图223

图8.11 无水HF的H-T线图223

五、粘度224

图8.12无水氢氟酸的粘度224

图8.13 氢氟酸水溶液的粘度224

六、相平衡225

图8.14无水氟化氢的蒸汽压225

图8.15 液态氟化氢的蒸汽压225

表8.5 HF的蒸汽压226

表8.6 HF水溶液上面HF与H2O的分压227

图8.16 HF-H2O体系中的HF分压228

图8.17 HF-H2O体系中的H2O分压228

表8.7 HF-H2O共沸混合物的组成与沸点228

表8.8 HF-H2O系统的共沸混合物228

表8.9 HF-H2O系的平衡229

图8.18 HF-H2O体系的蒸气压图229

表8.10 HF-H2O系统汽、液相组成和沸点的关系230

图8.19 氟化氢分压与温度的关系231

图8.20 无水氢氟酸的蒸气压-温度曲线231

图8.21 氢氟酸水溶液上的氟化氢蒸气压231

图8.22 氢氟酸-水混合物的沸点和蒸汽成分232

图8.23 氢氟酸溶液上方水蒸汽分压的等温线232

图8.24 氢氟酸溶液上方氟化氢分压的等温线233

图8.25 氟化氢分压与绝对温度倒数的关系(在氢氟酸溶液中)233

图8.26 水分压与绝对温度倒数的关系(在氢氟酸溶液中)233

图8.27 氟化氢分压对数值与温度倒数的关系233

图8.28 水分压对数值与温度倒数的关系234

图8.29 氟化氢和水平衡常数的比较234

表8.11 HF-H2O体系中的沸点温度与平衡曲线235

图8.30 HF-H2SiF6-H2O系统的汽液平衡图235

表8.12 HF-H2SiF6-H2O系统汽液相组成和沸点的关系236

七、溶解平衡237

图8.31氢氟酸水溶液的冻点237

图8.32 无水氟化氢蒸气在1大气压下的表观分子量238

图8.33 氢氟酸的积分溶解热238

表8.13 氟化氢绝热吸收时的极限浓度238

图8.34 氟化氢绝热吸收的y-x图239

图8.35 氟化氢的稀释热239

表8.14 氟化氢的溶解热240

表8.15 氟化氢的标准溶解热△Ho 固和标准溶解自由能△Go 固240

表8.16 氟化氢的中和热240

八、生理反应240

表8.17氟化氢对生理的反应240

九、质量及规格241

表8.18氢氟酸的国家标准241

表8.19 “制酸级”氟石规格241

表8.20 氢氟酸分析242

表8.21 日本氢氟酸规格242

表8.22 日本无水氢氟酸的质量242

十、其它243

表8.23无水氢氟酸和稀氢氟酸的包装243

图8.36 氟化氢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44

第九章氢氧化钠245

一、综合常数245

表9.1氢氧化钠的一般性质245

二、相平衡245

图9.1浓氢氧化钠溶液相图245

表9.2 氢氧化钠溶液上的蒸气压之一246

表9.3 氢氧化钠溶液上的蒸气压之二246

表9.4 氢氧化钠溶液上的蒸气压之三247

图9.2 氢氧化钠溶液上的蒸气压曲线248

图9.3 氢氧化钠溶液结晶点(凝固点)与温度的关系248

表9.5 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249

三、比重249

表9.6氢氧化钠溶液的比重249

图9.4 氢氧化钠溶液的比重250

四、比热250

表9.7氢氧化钠溶液的比热250

图9.5 无水氢氧化钠的比热251

图9.6 氢氧化钠比热容与浓度的关系251

五、溶解度和溶解热252

表9.8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252

图9.7 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热图253

六、粘度253

图9.8氢氧化钠溶液的粘度曲线图253

表9.9 氢氧化钠溶液的粘度254

七、热性能254

表9.10氢氧化钠溶液在不同温度时所含的热量254

表9.11 氢氧化钠的热化学性质255

八、热传导256

图9.9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热系数256

表9.12 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热系数257

九、质量规格257

表9.13氢氧化钠国家标准257

图9.10 氢氧化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58

第十章259

一、理化性质259

表10.1硫的一般性质259

表10.2 液态硫的密度259

表10.3 液态硫的粘度η及动力粘度v260

图10.1 硫磺的粘度260

表10.4 硫的溶解度α261

二、热化学性质261

表10.5硫(菱形体,单斜晶体)热化学性质261

表10.6 硫(单原子气体)热化学性质262

表10.7 硫(二原子气体)热化学性质262

表10.8 硫(八原子气体)S8(g)热化学性质263

三、热性能263

图10.2硫的比热263

图10.3 各种状态的水和硫的比热和温度的关系264

图10.4 硫的蒸发热264

表10.9 各种含硫原料燃烧时的热效应264

表10.10 硫的热力学位——φ264

四、规格及其它265

表10.11在每小时燃烧10公斤硫的小型装置中SO2浓度与空气消耗量的关系265

表10.12 日本硫磺的规格265

五、腐蚀性能266

图10.5硫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66

图10.6 硫(充空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67

图10.7 硫磺蒸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68

第十一章二氧化硫269

一、综合常数269

表11.1二氧化硫的一般性质269

二、密度和粘度270

表11.2气态SO2的密度270

表11.3 液态SO2的密度270

表11.4 液态SO2的粘度η和动力粘度v271

表11.5 气态SO2的粘度η和动力粘度v271

图11.1 SO2的对比粘度272

图11.2 SO2气体粘度273

图11.3 SO2的μ-μ *与对比密度的关系274

表11.6 在相同温度下空气粘度与炉气粘度比较274

表11.7 用空气焙烧硫铁矿时几种SO2炉气的粘度275

三、热性能275

表11.8气态SO2的热容量C275

表11.9 液态SO2的热容量C275

表11.10 几种气体的平均分子热容276

图11.4 几种气体的热容量和温度的关系276

表11.11 液态SO2的蒸发热q276

图11.6 二氧化硫气体平均分子比热图277

表11.12SO2氧化为SO3的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277

图11.7 SO2+1/2O2→SO3反应的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278

图11.8 二氧化硫导热系数图278

表11.13 几种气体之导热系数278

表11.14 液态SO2的导热系数279

表11.15 液态SO2的膨胀系数279

表11.16 气态SO2的平均膨胀系数279

表11.17 几种气体的热焓量280

表11.18 气体二氧化硫的热化学性质280

表11.19 SO2的热力学位——φ281

四、蒸气压281

表11.20液态SO2的蒸气压力Pso2281

表11.21 SO2蒸气在其水溶液上的分压282

图11.9 SO2在图中所示浓度的水溶液中的分压283

五、溶解、平衡及组成283

表11.22SO2在硫酸及发烟硫酸中的溶解度283

表11.23 SO2-H2O系统284

表11.24 SO2在水中的溶解度Vso2及其饱和水溶液的浓度Gso2284

图11.10 SO2吸收指标与其在气体中的浓度的关系284

图11.11 燃烧硫磺所得炉气中SO2和O2含量间的关系284

六、生理反应及污染285

表11.25SO2对生理的反应285

表11.26 SO2对人体的影响285

表11.27 各国SO2的大气污染标准及硫氧化物的大气标准285

七、腐蚀性能286

图11.12二氧化硫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86

第十二章三氧化硫287

一、综合常数287

表12.1三氧化硫(硫酐)的一般性质287

表12.2 三氧化硫的理化常数287

表12.3 固态SO3的性质287

二、密度、粘度和临界常数288

表12.4液态SO3的密度288

表12.5 液态SO3的粘度288

图12.1 三氧化硫水溶液在各种温度下的粘度288

表12.6 SO3-H2O系的临界温度,临界密度289

三、表面张力、膨胀系数289

表12.7液态SO3的表面张力289

表12.8 液态SO3的膨胀系数289

四、热性能290

表12.9液态SO3的蒸发潜热290

表12.10 SO3和α-烯烃及烷基苯的反应式和反应热290

表12.11 三氧化硫的熔化潜热290

表12.12 气体三氧化硫的热化学性质291

表12.13 五氧化二钒的热化学性质291

表12.14 SO3的热力学位——φ292

五、相平衡292

图12.2硫酸溶液中三氧化硫的分压292

图12.3 SO3+H2O?H2SO4(气)?H2SO4(液)系统平衡状态曲线292

图12.4 H2O-SO3系统结晶图解293

表12.15 液态SO3的蒸气压293

图12.5 三氧化硫在硫酸中的吸收率和酸浓度及温度的关系293

表12.16 三氧化硫的聚合物294

六、溶解平衡294

图12.6气态SO3在硫酸中的积分S及微分φ的溶解热294

表12.17 三氧化硫在硫酸和发烟硫酸中的微分溶解热294

表12.18 液态三氧化硫与水的混合热295

七、生理反应296

表12.19SO3对生理的反应296

八、腐蚀性能296

图12.7三氧化硫对材料的腐蚀性能296

第十三章硫酸、发烟硫酸和氯磺酸297

一、密度297

表13.1硫酸及发烟硫酸溶液的浓度关系及密度(20℃时)297

表13.2 硫酸及发烟硫酸密度修正值与温度的关系302

图13.1 40℃时硫酸和发烟硫酸的密度302

图13.2 发烟硫酸换算SO3的列线图解302

二、热性能303

图13.3硫酸的浓度和比热303

图13.4 20℃时硫酸的比热304

图13.5 硫酸溶液的比热304

表13.3 硫酸与发烟硫酸的热容量304

表13.4 硫酸的导热系数305

表13.5 硫酸的熵、热容以及其生成熵、生成热和生成等压位306

图13.6 硫酸的比热容与浓度的关系306

三、粘度306

表13.6硫酸和发烟硫酸的粘度306

表13.7 在0~75℃时硫酸的粘度307

图13.7 硫酸及发烟硫酸的粘度曲线308

四、相平衡309

表13.8硫酸及发烟硫酸的蒸气总压力309

图13.8 硫酸溶液的蒸气压310

图13.9 硫酸水溶液面上的水蒸汽压力310

图13.10 发烟硫酸上的SO3气压311

图13.11 硫酸和发烟硫酸的沸点311

图13.12 硫酸的冻点311

图13.13 发烟硫酸的冻点311

表13.9 发烟硫酸的性质312

五、表面张力314

表13.10硫酸溶液的表面张力314

六、溶解平衡315

表13.11水在硫酸和发烟硫酸中的微分溶解热315

图13.14 18℃时硫酸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315

图13.15 水汽在硫酸中的积分S(每公斤溶液)及微分Ф(每公斤水汽)溶解热315

表13.12 用水无限稀释发烟硫酸的混合热316

表13.13 发烟硫酸的亨利系数E316

表13.14 SO3吸收系数中的A值316

图13.16 硫酸对水的吸收系数与气速的关系曲线(m=0.8)316

七、腐蚀317

图13.17硫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17

图13.18 亚硫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18

图13.19 硫酸(无空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19

图13.20 硫酸(充空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20

图13.21 发烟硫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21

八、生理反应322

表13.15硫酸对生理的反应322

九、规格质量323

表13.16硫酸GB625-65323

图13.22 发烟硫酸含铁量对烷基苯磺酸成品色泽的影响323

十、氯磺酸324

表13.17氯磺酸的一般性质324

表13.18 氯磺酸规格324

图13.23 氯磺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25

第十四章氨(附尿素)326

一、综合性质326

表14.1氨的一般性质326

表14.2氨的比容、密度、焓、蒸发潜热、熵326

表14.3 NH3+H2O系的密度329

图14.1 氨的物性列线图解330

图14.2 氨气的粘度330

二、相平衡、溶解平衡331

表14.4氨-水气液平衡数据331

图14.3 氨在图中所示NH3克分子%浓度的水溶液中的分压331

图14.4 氨水的氨蒸气压曲线332

图14.5 NH3及水蒸汽在水溶液中的分压332

表14.5 氨水溶液凝点333

图14.6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333

图14.7 NH3在水溶液中的积分溶解热S及微分溶解热Ф333

三、热力学性质333

表14.6氨的热力学常数333

表14.7 NH3的热力学位——Ф333

图14.8 氨的压焓线图334

四、热性能335

图14.10液氨比热图335

图14.11 氨(NH3)平均分子比热335

图14.12 氨气导热系数图335

图14.13 氨的对比导热系数图336

五、腐蚀与安全337

图14.14氨水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37

图14.15 氨在空气中的着火界限浓度与温度关系338

六、生理反应338

表14.8氨对生理的反应338

七、规格339

表14.9氨水GB631-65339

八、尿素339

表14.10尿素的一般性质339

表14.11 尿素CO(NH2)2的热力学常数339

图14.16 尿素-水系统相平衡340

表14.12 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S′340

图14.17 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340

表14.13 尿素络合物中氯代烷组分的克分子比340

表14.14 尿素络合物中烷烃组分的克分子比341

表14.15 日本尿素的品质341

表14.16 尿素的标准341

第十五章342

一、综合常数342

表15.1氢的一般性质342

图15.1氢气的粘度(1大气压)342

表15.2 H2+N2气的粘度(100毫米汞柱)343

二、溶解和扩散343

图15.225℃时氢在轻柴油、重汽油中的溶解度343

图15.3 氢在煤油中的溶解度344

图15.4 高压下氢在水中的溶解度344

图15.5 常压下氢在水中的溶解度344

表15.3 H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344

三、热性能345

表15.4氢气的热化学性质345

表15.5 单原子氢气的热化学性质345

表15.6 氢理想气体热容346

表15.7 氢的热力学位——φ346

图15.6 氢的对比导热系数图347

图15.7 高压氢气的低温比热随温度的变化347

图15.8 H2平均分子比热图347

图15.9 H2的压-焓线图(高温区)348

图15.10 H2的压-焓线图(低温区)349

图15.11 氢气焓图350

四、着火界限351

图15.12H2+1/2O2的着火点与压力351

图15.13 H2在空气中的着火界限浓度与压力关系351

图15.14 H2在空气中着火界限浓度与温度(向下传播)关系351

图15.15 H2在空气和CO2(或N2)中的着火界限351

图15.16 H2和CO2、N2的混合气体的着火界限351

五、爆炸性能352

图15.17氢气最大升压速率随初始压力(爆炸前瞬时压力)的变化352

图15.18 氢-空气的爆炸压力与排放比的关系352

图15.19H2-O2混合气的爆炸诱导距离353

表15.8 混合气体〔H2+1/2O2+xX〕的爆炸速度353

六、腐蚀性能353

图15.20高温高压氢中钢的使用界限353

图15.21 0.11%C钢的氢蚀和氢压的影响354

图15.22 0.11%C钢的氢蚀与温度的影响354

七、电位及平衡常数354

表15.9氢的理论放电电位及过电压354

图15.23 氢在石墨阳极上的过电压曲线图354

表15.10 氢-异构十二烷的气液平衡数据355

表15.11 H2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355

表15.12 水煤气变换反应气相平衡常数356

表15.13 甲烷-蒸汽反应气相平衡常数357

图15.24 各种硫化物在加氢反应中的平衡常数358

第十六章空气和氧359

一、空气综合常数359

表16.1干空气在压力为1公斤/厘米2时的物理参数359

图16.1 干燥空气(1大气压)的物性列线图解361

二、空气粘度361

图16.2空气的粘度曲线(1大气压)图361

图16.3 空气的粘度362

三、空气密度362

图16.4干燥空气的密度362

四、空气热性能363

表16.21公斤干空气和湿空气中的含热量值i(压力为760毫米汞柱)363

图16.5 空气焓图365

16.7 湿空气i-d图(P=500毫米汞柱)367

图16.8 湿空气i-d图(P=600毫米汞柱)368

图16.9 湿空气i-d图(P=700毫米汞柱)369

图16.10 湿空气i-d图(P=740毫米汞柱)370

图16.11 湿空气i-d图(P=760毫米汞柱)371

图16.12 湿空气i-d图(P=780毫米汞柱)372

图16.13 湿空气i-d图(P=800毫米汞柱)373

图16.14 湿空气i-d图(P=825毫米汞柱)374

图16.15 湿空气i-d图(P=850毫米汞柱)375

图16.16 湿空气i-d图(P=875毫米汞柱)376

图16.17 湿空气i-d图(P=900毫米汞柱)377

图16.18 湿空气i-d图(P=1000毫米汞柱)378

表16.3 空气和各种气体的平均热容量Cp379

图16.19 空气平均分子比热图379

图16.20 空气、炉气、SO2、SO3等气体平均分子热容380

图16.21 空气导热系数图381

图16.22 烟道气导热系数图381

五、空气含湿量382

表16.4空气的重量、体积、水蒸汽压力和含湿量(压力为760毫米汞柱)382

六、气象参数385

七、氧表16.6氧的一般性质385

表16.7 氧理想气体热容385

表16.8 氧在水中的扩散系数385

图16.23 氧气焓图386

表16.9 氧的热力学常数387

表16.10 氧的热力学位—φ387

第十七章乙醇388

一、综合常数388

表17.1酒精的一般性质388

二、密度、比重388

表17.2纯乙醇的密度388

表17.3 乙醇溶液密度389

表17.4 液气平衡时纯乙醇的密度389

图17.1 乙醇比重390

图17.2 不同温度下乙醇的比重和每加仑重量390

图17.3 乙醇水溶液的比重和每加仑重量390

三、粘度390

表17.5乙醇水溶液的粘度η厘泊390

图17.4 乙醇水溶液的粘度391

图17.5 不同温度下乙醇的粘度391

表17.6 乙醇粘度计算式的各系数值391

图17.6 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的粘度列线图解391

图17.7 乙醇水溶液的凝固点391

表17.7 乙醇水溶液凝固点391

四、闪点392

表17.8乙醇水溶液的闪点392

图17.8 乙醇液体的蒸汽压及闪点392

五、表面张力392

图17.9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392

图17.10 不同温度下纯乙醇的表面张力392

表17.9 乙醇表面张力392

六、热性能393

表17.10酒精液体及其在760毫米汞柱压力下酒精蒸气的物理常数393

表17.11 乙醇热力学常数394

表17.12 乙醇液体的热容394

表17.13 乙醇+水系混合热△HM(25℃)395

图17.11 乙醇水溶液的比热395

图17.12 恒压和不同温度下乙醇的比热396

表17.14 乙醇溶液上面的蒸气分压396

表17.15 乙醇+水系的导热系数与Pt数397

表17.16 乙醇水溶液的体积膨胀系数397

七、生理反应397

表17.17乙醇对生理的反应397

八、腐蚀398

图17.13乙醇对材料的腐蚀性能398

第十八章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附环氧丁烷)399

一、综合常数399

表18.1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399

表18.2 环氧丙烷的理化性质400

表18.3 环氧丁烷的一般性质400

二、密度401

表18.4环氧乙烷的密度401

图18.1 C2~C4环氧化物液体密度(-40℃~+320℃)401

三、粘度401

图18.2C2~C4环氧化物液体粘度(-50~+150℃)401

图18.3 C2~C4环氧化物蒸汽粘度(0~500℃)402

四、沸点、冰点和闪点402

图18.4环氧乙烷水溶液的沸点402

图18.5 环氧乙烷水溶液的冰点402

表18.5 环氧乙烷水溶液闪点402

五、表面张力403

图18.6C2~C4环氧化物表面张力(-40~+160℃)403

六、蒸气压403

表18.6环氧乙烷蒸气压403

表18.7 环氧丙烷蒸气压404

图18.7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蒸气压404

图18.8C2~C4环氧化物的蒸气压(-20~+240℃)405

图18.9 C2~C4环氧化物蒸气压(-70~+50℃)406

七、气液平衡406

图18.10环氧乙烷气液平衡关系406

表18.8 环氧乙烷-水的气液平衡数据407

表18.9 环氧乙烷在水中的溶解度407

表18.10 环氧乙烷稀水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相的组成——总压与分压之关系407

图18.11 环氧乙烷稀溶液的总压与组成的关系408

图18.12 环氧乙烷稀溶液分压与组成的关系408

八、热性能408

图18.13C2~C4环氧化物蒸气热容(0~+1000℃)408

图18.14C2~C4环氧化物液体热容(-50~+150℃)408

图18.15C2~C4环氧化物气化热(-40~+320℃)409

图18.16 C2~C4环氧化物液体的导热系数(-50~+150℃)409

图18.17 C2~C4环氧化物蒸气的导热系数(0~500℃)409

表18.11 生成环氧乙烷的反应热效应409

表18.12 环氧乙烷热力学性质410

表18.13 环氧丙烷(气体)的热力学性质410

表18.14 环氧丙烷(液体)的热力学性质410

九、腐蚀411

图18.18环氧乙烷的腐蚀性能411

图18.19 环氧丙烷的腐蚀性能412

十、安全413

表18.15环氧乙烷的安全及贮存413

表18.16 环氧乙烷的爆炸极限413

表18.17 环氧乙烷对生理的反应413

表18.18 环氧丙烷的生理反应413

第十九章乙醇胺414

一、一般性质414

表19.1乙醇胺的物理性质414

二、密度和粘度414

表19.2乙醇胺水溶液的密度414

图19.1 单乙醇胺水溶液的粘度列线图解415

图19.2 单乙醇胺水溶液的粘度416

图19.3 二乙醇胺水溶液的粘度416

图19.4 三乙醇胺水溶液的粘度416

图19.5 不同温度下单乙醇胺的粘度416

图19.6 不同温度下二乙醇胺的粘度416

图19.7 不同温度下三乙醇胺的粘度416

三、折光指数417

表19.3乙醇胺水溶液的折光指数417

图19.8 乙醇胺水溶液的折光指数418

四、表面张力418

图19.9乙醇胺水溶液的表面张力(20℃)418

图19.10 单乙醇胺水溶液的表面张力418

图19.11 单乙醇胺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列线图解418

五、热性能419

图19.12乙醇胺的蒸发潜热419

图19.13 乙醇胺水溶液的传热系数419

图19.14 乙醇胺水溶液的比热419

六、扩散系数419

表19.4在25℃时水-乙醇胺系的扩散系数419

表19.5 H2O-乙醇胺系的扩散系数的测定值和计算值的比较420

七、相平衡420

图19.15乙醇胺的蒸气压420

图19.16 单乙醇胺水溶液的气液平衡曲线420

图19.17 二乙醇胺水溶液的气液平衡曲线421

图19.18 乙醇胺的平衡吸水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421

图19.19 乙醇胺水溶液的冰点421

八、规格421

表19.6日本乙醇胺规格421

九、腐蚀422

图19.20单乙醇胺的腐蚀性能422

图19.21 二乙醇胺的腐蚀性能423

图19.22 三乙醇胺的腐蚀性能424

十、其它425

表19.7乙醇胺水溶液的混合容积425

图19.23 乙醇胺水溶液的pH值425

第二十章活性炭426

一、一般性质426

表20.1活性炭的物理性能426

表20.2 活性炭的有效半径、内表面积426

表20.3 活性炭的表面积、视密度和导电率427

表20.4 活性炭的烧透程度对多孔性和吸着容量的关系427

表20.5 活性炭单位表面积的测定结果427

表20.6 活性炭与原炭吸酚量比较427

二、吸附、净化428

表20.7不同活性炭对各种气体的典型吸附值428

表20.8 松木活性炭的吸附428

表20.9 木质素活性炭的吸附428

表20.10 两段活化的特制活性炭的吸附429

表20.11 活性炭对各种蒸气的吸附量429

表20.12 0℃下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429

表20.13 活性炭对酸和碱的吸附430

图20.1 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431

图20.2 活性炭对苯的吸附等温线431

图20.3 用湿蒸汽由活性炭上回收所吸附的苯431

表20.14 各种活性炭在水溶液中的比吸附力431

表20.15 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染料的影响432

表20.16 溶剂对活性炭吸附染料的影响432

表20.17 溶液的pH值对活性炭吸附苯胺的影响432

表20.18 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染料的影响432

表20.19 活性炭表面积对其比吸附力的影响433

表20.20 气味强度、蒸气浓度和活性炭(磅/每年)可净化空间的关系433

图20.4 通过活性炭床层的压力降与不同床层密度和各种流体速度的关系434

三、脱色434

表20.21温度对活性炭脱色的影响434

表20.22 活性炭pH值对椰子油脱色的影响434

表20.23 时间对活性炭脱色的影响434

图20.5 溶液浓度对活性炭脱色的影响435

图20.6 温度对活性炭脱色的影响435

图20.7 活性炭脱色速率435

图20.8 活性炭量对脱色的效应435

图20.9 溶液pH值对活性炭脱色的影响435

图20.10 活性炭脱色等温线——色素的类型对脱色的影响436

图20.11 各种植物活性炭对已洗涤原糖液脱色效应的比较436

图20.12 各种植物活性炭对结晶复熔糖液脱色效应的比较436

四、热性能437

表20.24活性炭的积分吸附热437

表20.25 活性炭的微分吸附热437

表20.26 活性炭的润湿热437

五、规格438

表20.27活性炭参考规格438

表20.28 苏联活性炭技术指标438

表20.29 各种活性炭的分析438

表20.30 各种活性炭的松密度和筛析438

第二十一章甲苯439

一、综合常数439

表21.1甲苯的一般性质439

图21.1 甲苯物性的列线图解439

二、热力学440

表21.2甲苯的热力学性质440

表21.3 甲苯蒸气的热力学位—Ф440

图21.2 甲苯焓图441

表21.4 各种压力下甲苯蒸气分子热容442

表21.5 甲苯纯度和熔点的关系442

三、相平衡442

图21.3甲苯和苯蒸气压图442

表21.6 甲苯-水二元系(高浓度甲苯)的蒸馏参数443

表21.7 甲苯-水二元系(在1大气压下)(高浓度甲苯)的汽液平衡443

四、着火速度443

图21.4甲苯的着火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空气中)443

五、生理反应444

表21.8甲苯对生理的反应444

六、质量及规格444

表21.9甲苯444

第二十二章氯化钙445

一、比重445

表22.1氯化钙溶液的比重445

图22.1 氯化钙溶液的比重、浓度、温度、冰点关系图446

二、热性能446

图22.2固体CaCl2的比热446

图22.3 氯化钙水溶液比热图447

图22.4 氯化钙溶液比热图解447

图22.5 氯化钙溶液的导热系数曲线448

表22.2 氯化钙水溶液的导热系数448

三、溶解平衡448

表22.3氯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448

图22.6 18℃时氯化钙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448

表22.4 氯化钙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449

四、相平衡449

表22.5氯化钙水溶液凝点449

表22.6 氯化钙的融点和融解潜热449

图22.7 氯化钙溶液上的蒸气压曲线449

五、腐蚀450

图22.8氯化钙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50

第二十三章脂肪醇和酚类451

一、一般性质451

表23.1纯粹脂肪醇的理化性能451

表23.2 从油脂制取的典型商品脂肪醇的性质451

表23.3 洗涤剂生产用商品脂肪醇性能452

表23.4 十六醇的一般性质453

表23.5 苏联C10~C18脂肪醇的性质453

表23.6 脂肪醇的折光指数453

图23.1 单羟基和二羟基脂肪醇同系物在20℃下的折光指数454

表23.7 脂肪醇的溶解度454

表23.8 脂肪醇在水中的溶解度455

二、比重、粘度和表面张力455

表23.9脂肪醇比重455

图23.2 单羟基和二羟基脂肪醇同系物的比重456

图23.3 单羟基和二羟基脂肪醇同系物在20℃下的粘度456

图23.4 脂肪醇粘度与温度的关系456

表23.10 脂肪醇的粘度456

表23.11 C8~C10脂肪醇表面张力457

三、熔点、沸点和闪点457

图23.5单羟基和二羟基脂肪醇同系物的熔点457

表23.12 脂肪醇的凝固点及熔点458

表23.13 脂肪醇的熔点458

表23.14 十六醇熔点及熔化曲线458

图23.6 单羟基和二羟基脂肪醇同系物的沸点459

表23.15 脂肪醇的沸点459

表23.16 脂肪醇的闪点459

表23.17 三羟基脂肪醇的物理性质460

四、热性能460

表23.18脂肪醇的标准生成热(25℃和1大气压)460

表23.19 C8~C10脂肪醇的燃烧热和生成热460

表23.20 脂肪醇的燃烧热461

图23.7 过热状态下正构脂肪醇蒸气的焓与对比压力及对比温度的关系461

图23.8 饱和状态下正构脂肪醇的碳数与对比压力和焓的关系461

图23.9 正构脂肪醇的分子热(理想气体)462

表23.21 脂肪醇的气化热、气化熵和升华热、升华熵462

表23.22 正构脂肪醇的升华焓和升华熵462

表23.23 正辛醇-CCl4系的混合热463

图23.10 正辛醇-CCl4系的混合热463

表23.24 脂肪醇的体积膨胀系数463

五、蒸气压464

表23.25脂肪醇的蒸气压464

表23.26 脂肪醇的升华压464

图23.11 脂肪醇蒸气压(之一)464

图23.12 脂肪醇蒸气压(之二)465

图23.13 脂肪醇蒸气压(之三)465

图23.14 饱和状态下脂肪醇类的Pc/P和T/Pc的关系(碳数1~10)466

六、十二醇466

表23.27十二醇的沸点、融点、折光指数466

表23.28 十二醇的密度466

表23.29 十二醇的粘度467

表23.30 十二醇的蒸气压、蒸发热467

表23.31 十二醇的表面张力467

七、抹香鲸油脂肪醇468

表23.32抹香鲸油脂肪醇性质468

表23.33 抹香鲸油脂肪醇的物理化学指标468

表23.34 抹香鲸油脂肪醇各馏份的组成468

八、从第二不皂化物中分离的脂肪醇469

表23.35从第二不皂化物中分离的脂肪醇性质469

表23.36 从第二不皂化物中所得脂肪醇的蒸馏结果469

表23.37 第二不皂化物所得脂肪醇用尿素分离的结果469

表23.38 从第二不皂化物所得高级脂肪醇的组成470

表23.39 从第二不皂化物所得脂肪醇的加碱精制结果470

表23.40 石蜡氧化时不皂化物中的醇含量470

九、醇的腐蚀和安全471

图23.15辛醇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71

图23.16 月桂醇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72

表23.41 单羟基脂肪醇的毒性473

十、苯酚474

表23.42苯酚的一般性质474

图23.17 苯酚性质的列线图解475

表23.43 苯酚液体在熔点附近的表面张力475

表23.44 苯酚在熔点附近的密度476

表23.45 水-苯酚气液平衡数据476

表23.46 苯酚的蒸气压476

图23.18 苯酚的蒸气压477

表23.47 苯酚的共沸参数477

表23.48 苯酚热力学函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477

图23.19 苯酚的分子热(理想气体)478

表23.49 苯酚(固体、液体)的热力学函数478

表23.50 苯酚的生理反应479

表23.51 工业合成苯酚标准(GB339-64)479

图23.20 苯酚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80

图23.21 苯酚蒸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81

十一、烷基酚482

表23.52三种重要烷基酚的物理性质482

图23.22 烷基酚对材料的腐蚀性能483

第二十四章其它原料(油脂、脂肪酸、脂肪胺等)484

一、一般性质484

表24.1主要油脂、蜡的组成484

表24.2 椰子油一般性质484

表24.3 椰子油的成分485

表24.4 蓖麻油一般性质485

表24.5 蓖麻油的性质和成分485

表24.6 不同碘价的大豆油成分(重量%)486

表24.7 菜籽油的性质和成分486

表24.8 向日葵油的性质和成分487

表24.9 棉籽油性质和成分487

表24.10 花生油性质和成分488

表24.11 常用商品脂肪酸性质488

表24.12 脂肪族直链饱和酸类的物理化学性质489

二、密度、折射率、表面张力492

表24.13商品油脂密度的近似值492

表24.14 纯脂肪酸和三酸甘油酯在液态下的密度及其随温度的变化492

表24.15 脂肪酸在60℃下的折射率493

图24.1 正构脂肪酸及其酯类的表面张力与碳链长度的关系493

图24.2 各种油脂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493

图24.3 正构脂肪酸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493

三、融点、沸点、溶解度494

表24.16常见脂肪酸及其单、双、三酸甘油酯的融点494

表24.17 饱和脂肪酸的沸点494

表24.18 不同温度下饱和脂肪酸在水中的溶解度495

图24.4 直链饱和脂肪酸分子中碳原子数与其沸点之间的关系495

四、粘度496

表24.19油脂的粘度496

表24.20 纯三酸甘油酯的粘度496

表24.21 纯脂肪酸的粘度496

图24.5 蓖麻油脱水时粘度的变化497

五、油脂和脂肪酸的热性能497

表24.22饱和脂肪酸的潜热和比热497

表24.23 饱和甘油三酸酯的比热498

表24.24 脂肪酸在较高温度下的比热498

表24.25 氢化棉籽油的比热499

表24.26 蓖麻油的比热499

表24.27 大豆油的比热499

表24.28 饱和甘油三酸酯的熔化热499

表24.29 某些油脂和脂肪酸的焓500

表24.30 常见脂肪酸的气化热500

六、质量、规格、标准501

表24.31椰子油标准501

表24.32 蓖麻油标准501

表24.33 花生油标准501

表24.34 大豆油标准501

表24.35 向日葵油标准502

表24.36 菜籽油标准502

表24.37 精炼棉籽油标准502

表24.38 苏联各厂蒸馏的商品合成脂肪酸的质量502

七、脂肪胺503

表24.39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原料胺举例503

表24.40 烷基胺和烷醇胺的性质504

表24.41 用于制造季铵盐的具有代表性的烷化剂504

第二部分洗涤剂助剂505

第二十五章硫酸钠505

一、一般性质505

表25.1硫酸钠的一般性质505

二、密度505

表25.2无水芒硝的密度505

表25.3 饱和硫酸钠水溶液的密度505

表25.4 硫酸钠水溶液的密度506

表25.5 硫酸钠溶液的密度506

三、热性能507

表25.6硫酸钠的比热507

表25.7 0.14~33.2%浓度的硫酸钠溶液的比热507

图25.1 20℃时硫酸钠水溶液的比热507

表25.8 硫酸钠的生成热和结晶热508

表25.9 硫酸钠的热化学性质508

四、电导率、电离度509

表25.10硫酸钠水溶液的比电导509

表25.11 18℃时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509

表25.12 硫酸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509

表25.13 结晶无水硫酸钠的电导率509

表25.14熔融硫酸钠的电导率510

五、溶解平衡510

表25.15硫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510

表25.16 硫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热511

图25.2 18℃时硫酸钠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511

六、相平衡512

图25.3Na2SO4-H2O系统相平衡图512

表25.17 硫酸钠结晶的变化512

表25.18 硫酸钠饱和水溶液上的蒸汽压513

表25.19 Na2SO4·10H2O的离解压力(Na2SO4·10H2O上的水蒸汽压力)513

图25.4 Na2SO4·10H2O离解压力与温度的关系514

七、粘度514

表25.20硫酸钠水溶液的粘度514

八、活度系数514

表25.2125℃时硫酸钠在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514

九、硫酸钠对去污能力的影响515

图25.5硫酸钠对去污能力的影响515

表25.22 洗涤剂浓度为0.20%时硫酸盐对标准污布的洗净所产生的助洗作用515

十、质量规格515

表25.23我国工业硫酸钠物理化学指标515

表25.24 苏联硫酸钠的规格516

表25.25 日本中性无水芒硝的质量516

第二十六章碳酸钠517

一、综合常数517

表26.1碳酸钠的一般性质517

二、重度517

表26.2碳酸钠溶液的密度517

三、比重518

图26.1碳酸钠溶液的比重518

表26.3 稀碳酸钠溶液在15℃时的比重与浓度的关系518

表26.4 较浓碳酸钠溶液在30℃时的比重与浓度的关系518

表26.5 碳酸钠溶液在15℃时的比重与其他温度时的比重换算表519

四、比热519

图26.220℃时Na2CO3水溶液的比热519

图26.3 20℃时Na2CO3比热容与浓度的关系519

五、蒸气压520

表26.6碳酸钠溶液上的蒸气压520

图26.4 碳酸钠溶液上的蒸气压曲线520

六、溶解度521

表26.7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521

表26.8 碱类产品的溶解度521

图26.5 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或凝固点)曲线521

图26.6 18℃时碳酸钠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521

七、粘度522

表26.9碳酸钠溶液的粘度522

八、pH值及缓冲指数522

表26.10碳酸钠溶液的pH值522

图26.7 在25℃,缓冲能力β与1.0%Na2CO3溶液的pH值之间的关系522

表26.11 在25℃浓度为1.0%的碳酸钠的缓冲指数522

九、碳酸钠吸水性能523

表26.12纯碱在储存期间所起的变化523

图26.8 纯碱在储存时间所形成Na2CO3·H2O,Na2CO3·NaHCO3·2H2O及Na2CO3的百分率曲线524

图26.9 纯碱在储存时间所吸收水分及CO2的曲线524

图26.10 纯碱吸收水分与二氧化碳的比率曲线524

十、腐蚀526

图26.11碳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526

十一、规格526

表26.13无水碳酸钠国家标准GB639-65526

第二十七章水玻璃527

一、一般性质527

表27.1水玻璃一般性质527

二、模数和比重527

表27.2水玻璃溶液的模数与比重的关系527

图27.1 水玻璃模数与其比重关系528

表27.3 水玻璃溶液的比重同水溶性硅酸盐百分含量的关系528

图27.2 Na2O-SiO2系水玻璃在室温时的比重变化曲线529

三、模数和成分530

表27.4销售品级的水玻璃530

表27.5 销售品级水玻璃溶液的组成530

表27.6 不同模量水玻璃中SiO2和Na2O的百分含量530

图27.3 水玻璃成分图531

表27.7 不同浓度和不同玻璃模数的硅酸盐水溶液中SiO2、Na2O及H2O的百分含量531

图27.4 水玻璃模数与其中SiO2及Na2O含量的关系532

表27.8 “中性”和“碱性”水玻璃百分组成532

图27.5 Na2O-SiO2系状态图533

四、溶解度533

图27.6玻璃状水合硅酸钠的模数对其溶解度的影响533

图27.7 玻璃状水合硅酸钠的分散度对溶解度的影响533

表27.9 玻璃状三硅酸钠在100℃时的溶解度与其分散度的关系533

表27.10 常压下溶解速度常数与水玻璃模数的关系534

表27.11 3~6表压内不同模数玻璃状硅酸钠溶解速度常数与压力的关系534

图27.8 不同模数的玻璃状硅酸钠溶解度的变化与压力的关系534

表27.12 玻璃状Na2O·2,7SiO2分散度对溶解度的影响534

表27.13 玻璃状Na2O3 SiO2分散度对溶解度的影响534

图27.9 玻璃状Na2O·3 SiO2粒度对溶解时间的影响535

图27.10 水量对组成为Na2O·2,7SiO2的玻璃状硅酸钠溶解度的影响535

表27.14 硅酸盐溶液的浓度随温度的变化535

五、粘度536

表27.15钠硅酸盐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536

表27.16 水玻璃溶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537

表27.17 Na2O-SiO2系水玻璃在1420~760℃范围内的粘度(泊)537

表27.18 模量2.63的水玻璃的粘度和比重537

六、pH值537

表27.19在25℃浓度为1.0%的硅酸盐的缓冲指数537

图27.11 在25℃,1.0%硅酸钠溶液的缓冲能力与pH值之间的关系538

表27.20 硅酸钠溶液的pH值538

表27.21 洗涤剂浓度为0.20%时硅酸盐对标准污布的洗净所产生的助洗作用538

表27.22 pH值对水玻璃溶液析出凝胶过程的影响538

图27.12 在25℃,1.0%硼酸盐溶液的缓冲能力与pH值之间的关系539

表27.23 在25℃浓度为1.0%的硼酸盐的缓冲指数539

七、热力学539

表27.24水玻璃(Na2O·SiO2)的热化学性质539

表27.25 水玻璃(2Na2O·SiO2)的热化学性质540

表27.26 水玻璃(3Na2O·2SiO2)的热化学性质540

表27.27 水玻璃(Na2O·2SiO2)的热化学性质541

表27.28 水玻璃的生成热、自由能、熵541

表27.29 钠硅酸盐的生成热542

八、沸点和冻结点542

表27.30钠硅酸盐溶液的沸点随浓度的升高542

表27.31 钠硅酸盐溶液冻结点随浓度的降低543

九、折射率543

图27.13Na2O-SiO2系水玻璃折射率的变化曲线543

表27.32 水玻璃模数与折射率关系544

十、规格544

表27.33硅酸钠的物理化学指标544

十一、腐蚀性能545

图27.14倍半硅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545

图27.15 硅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546

第二十八章氯化钠547

一、综合常数547

表28.1氯化钠的一般性质547

二、相平衡548

图28.1氯化钠溶液上的蒸气压曲线548

图28.2 NaCl-H2O系统相图548

表28.2 氯化钠水溶液凝点548

三、比重549

表28.3氯化钠溶液的比重549

表28.4 20℃时不同比重的氯化钠溶液中的NaCl含量549

四、比热550

表28.5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比热550

图28.3 NaCl水溶液的比热550

五、溶解550

图28.418℃时氯化钠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550

表28.6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之一551

表28.7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之二551

六、粘度552

图28.5氯化钠溶液的粘度曲线552

七、热传导553

图28.6氯化钠溶液的导热系数曲线553

八、热化学性质553

表28.8氯化钠的热化学性质(固、液相)553

表28.9 氯化钠的热化学性质(气相)554

九、腐蚀555

图28.7氯化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一~四555

第二十九章羧基甲基纤维素559

一、综合常数559

表29.1羧基甲基纤维素CMC一般性质559

二、聚合度及粘度559

表29.2CMC的聚合度559

图29.1 CMC粘度和温度的关系559

表29.3 CMC的浓度和粘度的关系560

图29.2 CMC加热后粘度的变化560

图29.3 电解质对1%CMC溶液粘度的影响560

图29.4 三个CMC样品(1%水溶液)在不同pH值时的粘度560

三、溶解性561

表29.4羧基甲基纤维素钠盐的溶解性561

表29.5 CMC的取代度和溶解性能的关系561

图29.5 CMC对纤维的吸附量与污垢再吸附量的关系561

表29.6 CMC与其他活性剂对防止污垢再吸附的能力562

四、规格及生理反应562

表29.7羧基甲基纤维素钠盐物理化学指标562

表29.8 羧基甲基纤维素钠盐的规格(日本)562

表29.9 羧基甲基纤维素对生理的反应562

第三十章增白剂(附漂白剂)563

一、分类及一般性能563

表30.1合成洗涤剂中常用的增白剂563

图30.1 荧光增白的原理565

图30.2 CC/1DAS衍生物的紫外光谱565

图30.3 上海××厂31#荧光增白剂紫外吸收光谱565

表30.2 棉布增白剂的一般性能566

表30.3 氯漂稳定、羊毛尼龙以及聚酯聚酰胺增白剂的一般性能566

二、用量和增白效应567

表30.4美国洗衣粉中增白剂标准用量567

表30.5 增白剂在洗衣粉中的增白效应567

图30.4 同一增白剂在三种不同聚合薄膜上的发射光谱比较568

图30.5 增白剂D和S在耐纶上的发射光谱568

图30.6 不同增白剂处理的棉织品所发射的光谱比较568

表30.6 增白剂的施加方法和增白效应的关系568

图30.7 洗涤次数对荧光强度的影响569

图30.8 荧光增白剂在洗涤剂中的配用比率与处理布的荧光强度569

表30.7 表面活性剂对增白效应的影响569

图30.9 表面活性剂类型对荧光增白剂的影响(双三嗪基芪系)569

图30.10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增白剂荧光强度的影响(双三氮苯基芪系)569

表30.8 温度对增白效应的影响570

三、稳定性570

表30.9增白剂的氯漂稳定性和曝露时间的影响570

表30.10 温度对增白剂氯漂稳定性的影响570

图30.11 不同温度下次氯酸盐对增白剂稳定性的影响571

表30.11 表面活性剂对增白剂氯漂稳定性的影响571

图30.12 表面活性剂对溶液中增白剂x和y的次氯酸盐稳定性的效果571

表30.12 增白剂在大气中的褪色性质572

四、其它572

表30.13使用增白剂时经常考虑的因素572

表30.14 增白剂在洗涤水中残余浓度及其它572

五、漂白剂573

表30.15次氯酸钠的一般性质573

表30.16 漂白液的比重573

表30.17 亚氯酸钠比重574

表30.18 次氯酸钠的组成574

图30.13 次氯酸钠漂白液的氧化还原电位575

图30.14 次氯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一~之二575

图30.15 次氯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三577

六、过氧化氢(双氧水)578

表30.19过氧化氢的一般性质578

表30.20 过氧化氢的比重与浓度的关系578

图30.16 H2O2水溶液中O2的过饱和度579

表30.21 NaSiO3-H2O2-H2O的溶解平衡(在0℃时)579

图30.17 H2O2的热容量579

表30.22 H2O2-H2O系的混合热580

表30.23 过氧化氢规格580

图30.18 过氧化氢对材料的腐蚀性能581

第三十一章酶制剂582

一、酶的活性和稳定性582

图31.1耐碱酶(Alcalase)在不同pH值下的活性582

图31.2 耐碱酶(Alcalase)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582

图31.3 中性蛋白酶和耐碱酶(Alcalase)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583

图31.4 耐碱酶(Alcalase)和酶R在pH9.0和10.0时的稳定性583

图31.5 α-淀粉酶在中性水溶液中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583

二、酶的作用条件及其效果584

图31.6温度对EMPA血-乳-油墨污垢去除的影响584

图31.7 温度对EMPA可可-乳-糖污垢去除的影响584

图31.8 洗涤剂溶液的pH值对酶A在去除EMPA血-乳-油墨污垢性能的影响584

图31.9 洗涤剂溶液的pH值对酶A和酶B在去除EMPA血-乳-油墨污垢性能的影响584

图31.10 洗涤剂溶液的pH值对酶B在去除EMPA可可-乳-糖污垢性能的影响584

图31.11 酶A在阴离子和非离子洗涤剂配方中的储存稳定性584

图31.12 酶B中的α-淀粉酶在阴离子和非离子洗涤剂配方中的储存稳定性585

图31.13 α淀粉酶在加酶洗涤剂溶液中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585

图31.14 耐碱酶(Alcalase)和酶S在0.15%三聚磷酸盐溶液中的稳定性585

图31.15 加酶洗涤剂中蛋白酶显示的洗涤效果585

图31.16 在0.4%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蛋白酶用量增加显示的洗涤效果585

三、配方成分对酶性能的影响586

表31.1洗涤剂成分对酶(碱性蛋白酶)的影响586

图31.17 洗涤剂中三聚磷酸钠含量对酶配方性能的影响586

图31.18 洗涤剂中三聚磷酸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6

图31.19 洗涤剂中STP和NTA的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影响的比较587

图31.20 STP-NTA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联合影响(助剂含量40%)587

图31.21 洗涤剂中非离子型活性物和直链烷基苯磺酸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7

图31.22 洗涤剂中聚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缩合物或肥皂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7

图31.23 洗涤剂中月桂基异丙醇酰胺或二甲基二椰油酸铵氯化物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7

图31.24 洗涤剂中硫酸钠和硼酸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7

图31.25 洗涤剂中碳酸钠和倍半碳酸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7

图31.26 洗涤剂中碳酸氢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图31.27 洗涤剂中硅酸钠含量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图31.28 抗污垢再沉积剂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图31.29 荧光增白剂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图31.30 抑菌剂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图31.31 氧化剂对碱性蛋白酶性能的影响588

第三部分磷及磷酸盐589

第三十二章磷及其氧化物589

一、磷矿成分589

表32.1磷矿石的一般化学成分589

表32.2 国外磷矿大致成分589

表32.3 佛罗里达商品磷矿的典型组成和粒度590

图32.1 磷矿石中P2O5含量计算图590

表32.4 各国磷矿石的分析591

表32.5 磷矿石中的微量成分ppm591

表32.6 各种磷矿粉碎性能的比较591

二、炉料592

表32.7制磷电炉有关材料的密度592

图32.2 焦炭和磷炉料的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592

图32.3 焦炭电阻率和炭粒大小的关系593

图32.4 焦炭的电阻率和炭粒上压强的关系593

三、热法制磷593

表32.8热法制磷的热数据593

表32.9 磷酸三钙的还原反应593

表32.10 热法制磷生成物中磷的分布594

表32.11 磷铁物系中的化合物594

表32.12 粉尘的化学组成(%)594

表32.13 磷冷凝后的气体组成(%)595

表32.14 磷铁的化学分析595

表32.15 熔渣的分析595

图32.5 磷冷凝后炉气中的含磷量595

图32.6 CaO-SiO2系状态图595

四、磷的物理性质596

表32.16固体磷的同素异形体596

图32.7 磷的简略状态图596

表32.17 α-白磷的物理性质596

表32.18 液态磷的重度和粘度597

表32.19 磷蒸气的重度和离解度598

表32.20 α-白磷在100克溶剂中的溶解度598

图32.8 黄磷在三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599

图32.9 磷、磷酸和水的表面张力、重度和温度的关系599

五、磷的相平衡599

表32.21液态黄磷蒸气压力599

表32.22 赤磷蒸气压力600

表32.23 黑磷的蒸气压力601

图32.10 液体磷的蒸气压601

表32.24 饱和磷蒸气压力与饱和磷蒸气浓度601

图32.11 在各种温度下P4的饱和蒸气浓度601

表32.25 饱和升华压力和饱和磷蒸气浓度602

六、磷的热性能602

表32.26液态磷的热力学性质602

图32.12 黄磷的导热率602

图32.13 元素磷燃烧过程的特点602

表32.27 各型赤磷的升华压力公式及升华热603

表32.28 磷在标准状态下的熵和热容以及其标准生成熵、生成热、生成等压位603

表32.29 P2的热力学位—φ603

图32.14 磷的分子热603

表32.30 赤磷的热化学性质604

表32.31 黄磷的热化学性质604

表32.32 磷(单原子气体)的热化学性质605

表32.33 磷(二原子气体)的热化学性质605

表32.34 磷(四原子气体)的热化学性质606

表32.35 十氧化四磷(斜方晶体)的热化学性质606

表32.36 五氧化磷(六角形)的热化学性质606

表32.37 十氧化四磷(二聚体气体)的热化学性质607

图32.15 磷的着火范围607

七、磷的氧化物607

表32.38三氧化二磷的蒸气压及蒸发潜热607

表32.39 五氧化二磷的物理性质608

表32.40 五氧化二磷(P4O10)的蒸气压608

表32.41 磷氧化、水合的热效应609

图32.16 磷酐的吸收率与(1)进入洗涤塔的气体温度,(2)喷淋酸温度和(3)喷淋密度等的关系609

图32.17 P2O5吸收率与酸浓度的关系609

图32.18 在不同空气过剩系数α下,磷酸雾的颗粒度分布积分曲线610

图32.19 磷酸雾滴大小对捕集程度的影响610

图32.20 磷酸浓度和电滤器内温度的关系610

图32.21 磷燃烧时雾滴形成过程的图解610

图32.22 在带电荷和无电荷时,磷和水蒸汽的过饱和度与雾滴半径的关系611

图32.23 磷酸和磷的蒸气临界过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611

八、腐蚀612

图32.24磷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612

图32.25 五氧化磷对材料的腐蚀性能613

图32.26 五氧化磷对材料的腐蚀性能614

图32.27 磷酸酐对材料的腐蚀性能615

九、磷的规格616

表32.42磷的质量616

表32.43 美国黄(白)磷的品质规格616

表32.44 稳定赤磷的品质规格616

表32.45 日本磷的规格616

第三十三章磷酸617

一、一般性质617

图33.1磷酐水合程序617

图33.2 P4O10(磷酐)的水解618

表33.1 正磷酸的一般性质618

表33.2 正磷酸在水中的离解度618

表33.3 磷酸表面张力619

表33.4 磷酸水溶液的电导率619

图33.3 磷酸的导电系数620

表33.5 磷酸和硫酸混合水溶液的电导率620

表33.6 磷酸水溶液的折光率620

图33.4 磷酸H3PO4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621

二、密度、比重621

表33.7正磷酸的比重621

图33.5 磷酸的密度622

图33.6 (72~78%P2O5)磷酸的密度623

表33.8 杂质对磷酸密度的影响623

图33.7 温度对磷酸比重的影响623

图33.8 P2O5含量对磷酸比重的影响623

三、粘度624

表33.9正磷酸的动力粘度624

表33.10 H3PO4+H2O系的粘度(泊)随温度的变化624

图33.9 温度和浓度对动力粘度的影响625

图33.10 温度对磷酸粘度的影响626

图33.11 P2O5含量对磷酸粘度的影响626

图33.12 高杂质含量对粘度的影响626

表33.11 纯磷酸水溶液的粘度(厘泊)627

表33.12 影响磷酸粘度诸杂质的浓度计算及其离子的晶格配位因数627

图33.13 湿法生产中,含杂磷酸的粘度测算628

四、溶解平衡629

表33.13磷酸在水中的溶解度629

表33.14 磷酸在乙醚中的溶解度629

图33.14 18℃时,磷酸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629

图33.15 CaO-P2O5-H2O系统的溶解度等温线630

图33.16 CaO-P2O5-H2O系统在80℃时的等温线630

图33.17 P2O5-H2O系统在1大气压力下的等压线630

图33.18 H2O-H3PO4系统图630

图33.19 水合的和无水的正磷酸溶解度曲线图631

五、相平衡631

表33.15磷酸水溶液的蒸气压631

图33.20 H3PO4水溶液的蒸气压631

图33.21 H3PO4溶液上方饱和蒸气压力632

图33.22 磷酸上的水蒸气分压632

表33.16 磷酸凝液的蒸气压633

图33.23 磷酸的蒸气压633

图33.24 P4O10-H2O系统的蒸气压633

图33.25 CaSO4-P2O5-H2O系的平衡图634

图33.26 H3PO4-CaSO4-H2O系统634

图33.27 磷酸沸腾时收集的凝液中的磷酸含量634

图33.28 不同浓度磷酸的沸点634

表33.17 磷酸水溶液的沸点635

图33.29 粗、纯磷酸液的沸点635

图33.30 湿法磷酸的沸点升高和在185°F时的蒸气压635

图33.31 P4O10-H2O系统中的沸点和蒸气成分635

表33.18 不同浓度正磷酸的蒸发潜热636

图33.32 P4O10-H2O系统的蒸发热636

图33.33 磷酸蒸气压力和浓度的关系636

六、热性能637

表33.19各种磷酸生成热、熔点及熔化热637

表33.20 正磷酸溶液的生成热637

图33.34 在25℃时H2SO4-H3PO4-H2O系的混合热638

表33.21 磷酸溶液中磷酸部分的克分子焓638

表33.22 磷酸溶液中水部分的克分子焓639

图33.35 磷酸的比热639

表33.23 磷酸水溶液的比热640

图33.36 磷酸导热系数640

图33.37 磷酸膜系数与Re准数关系640

七、腐蚀641

图33.38磷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一)641

磷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二)642

磷酸(无空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三)643

磷酸(露于空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四)644

磷酸蒸气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五)645

磷酸+氟硅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六)646

磷酸+20~200/百万氯化物对材料的腐蚀性能(之七)647

八、湿法制磷酸648

表33.24磷矿石硫酸分解的反应热648

表33.25 用硫酸分解磷矿石反应过程热效应648

表33.26 磷灰石萃取反应放热量648

图33.39 磷矿粉与硫酸在反应槽中的作用时间649

图33.40 游离硫酸量与反应完成率的关系649

表33.27 氟的分布650

表33.28 萃取槽料浆冷却排出废气组成650

表33.29 气体洗涤器进、出口气体组成650

图33.41 氟硅酸钠和氟硅酸钾在磷酸溶液中的溶解度651

表33.30 真空度为450毫米汞柱时滤饼厚度与过滤时间的关系651

表33.31 不同真空度对过滤速度的影响651

图33.42 滤饼厚度与过滤时间的关系652

表33.32 浓磷酸过滤速率652

图33.43 过滤速率与滤饼厚度的关系653

图33.44 滤饼三段洗涤图解653

表33.33 一些中间物料的性质653

表33.34 萃取槽各反应区的萃取率及654

石膏结晶水654

表33.35 萃取槽各区液相SO3及CaO浓度654

表33.36 成品磷酸、淡磷酸及磷石膏的化学组成655

表33.37 50%P2O5成品磷酸中的杂质655

表33.38 湿法磷酸液分析性质655

九、规格656

表33.39日本工业用磷酸规格656

表33.40 日本热法磷酸分析值(一例)656

表33.41 美国磷酸的规格656

表33.42 美国市售磷酸的品质656

第三十四章聚合磷酸盐657

一、一般性质657

表34.1聚合磷酸的结构657

表34.2 聚合磷酸盐的某些特性657

表34.3 不同磷酸盐的吸湿性658

表34.4 聚合磷酸盐对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658

表34.5 三聚磷酸钠的一般性质658

表34.6 三聚磷酸盐100克络合钙的克数随时间的变化659

表34.7 在25℃磷酸盐和氨基羧酸盐螯合钙离子的能力659

二、密度659

表34.8磷酸钠溶液的密度659

表34.9 三聚磷酸钠的颗粒状与密度和吸附关系659

图34.1 聚磷酸的密度660

三、粘度660

图34.2聚磷酸盐含量(以聚磷酸盐存在的总P2O5百分数)对过磷酸粘度的影响660

图34.3 温度对过磷酸粘度的影响660

图34.4 聚合磷酸的粘度近似范围661

四、溶解平衡661

图34.5三聚磷酸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661

图34.6 焦磷酸钠的溶解度661

表34.10 聚合磷酸盐1%水溶液的pH值661

图34.7 三聚磷酸钠离子与pH和温度的关系662

图34.8 三聚磷酸盐、六偏磷酸盐与“卡冈B1”在10克/升与100℃原有pH值时的分解现象662

图34.9 磷酸盐水解速度随pH值的变化662

图34.10 磷酸盐水解速度随链长的变化662

图34.11 磷酸盐水解速度随温度的变化663

五、热性能663

表34.11磷酸盐的生成热663

表34.12 磷酸钠的(结晶)标准生成热663

表34.13 磷酸钠的热力学函数664

表34.14 磷酸盐的水合热、积分溶解热、热容量、结晶热672

六、磷酸盐的转化672

表34.15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热脱水过程中三聚磷酸钠的生成反应672

表34.16 300℃温度下组成为5Na2O.3P2O5的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的无水混合物加热结果673

图34.12 不同温度下组成为5Na2O·3673

P2O5的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的无水混合物转化速度673

图34.13 酸浓度对沸点和磷酸盐转化为非正磷酸盐的影响674

图34.14 单磷酸钠和偏磷酸钠之间的磷酸钠状态图674

图34.15 单磷酸钾和偏磷酸钾之间磷酸钾的状态图675

七、水合作用675

表34.17不同类型三聚磷酸钠的水合速率及最后试验料浆的表观粘度675

图34.16 Ⅱ型Na5P3O10的水合深度和洗涤剂料浆表观粘度的关系676

图34.17 在阴离子洗涤剂料浆中50%Na4P2O7和50%Na5P3O10-Ⅰ型混合物的水合率676

图34.18 三聚磷酸钠在非离子型洗涤剂料浆中的水合676

图34.19 Na5P3O10-Ⅰ或Na5P3O10·6H2O含量的增加对低温型Na5P3O10水合率的影响676

图34.20 温度对在硫酸钠溶液中的无水三聚磷酸钠水合率的影响677

图34.21 在不同温度和水分的条件下煅烧20分钟时三聚磷酸钠温升效应的影响677

图34.22 高固体浓度对在阴离子型配方中Ⅱ-型Na5P3O10水合率的影响(65℃)677

图34.23 在高固体浓度(60%)时,2%Na5P3O10·6H2O晶种的加入对低温型三聚磷酸钠水合速率的影响678

图34.24 在高固体浓度(60%)时,2%Na5P3O10·6H2O晶种的加入对Ⅱ型Na5P3O10水合率的影响678

八、去污作用679

图34.25各种磷酸盐在pH为10时,浓度与去污力的关系679

表34.18 洗涤剂浓度为0.2%时聚合磷酸盐对标准污布的洗净所产生的助洗作用679

表34.19 洗涤剂浓度为0.2%时偏磷酸盐对标准污布的洗净所产生的助洗作用679

图34.26 在25℃,缓冲能力β与1.0%磷酸盐溶液的pH值之间的关系679

表34.20 温度为25℃,浓度为1.0%的磷酸盐的缓冲指数680

图34.27 三聚磷酸钠含量对去污力的影响680

九、规格质量680

表34.21三聚磷酸钠(五钠)的理化指标680

表34.22 各种磷酸盐的化学组成680

表34.23 工业三聚磷酸钠产品成分含量681

表34.24 三聚磷酸钠的典型分析681

表34.25 日本三聚磷酸钠产品质量681

表34.26 三聚磷酸钠的苏联国家标准682

图34.28 阳离子色层分析所得的聚合磷酸的成分682

十、生理反应682

表34.27磷酸盐对生理的反应682

第三十五章副产石膏683

一、综合常数683

表35.1硫酸钙的三种水合结晶的物理常数及化学组成683

表35.2 各国磷矿生成干石膏的量683

二、石膏转化683

图35.1在硫酸-磷酸溶液中二水石膏与半水石膏的转变曲线683

图35.2 CaSO4-H3PO4-H2O系统多温图683

图35.3 磷酸溶液中半水物转化为石膏及无水物的实际转化期的等时线684

图35.4 磷酸溶液中半水物转化为石膏及无水物的潜期等时线684

表35.3 石膏的形态684

图35.5 CaSO4和CaF2的比热684

三、溶解度685

图35.6各种形态硫酸钙的溶解度685

图35.7 α-半水合物、二水合物在各种温度和不同P2O5浓度下的溶解度685

图35.8 二水合物、α-半水合物、无水物Ⅱ在磷酸溶液中的溶解度685

图35.9 硫酸钙二水合物在磷酸-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按经验方程式(磷酸浓度30%P2O5)686

图35.10 温度和浓度对硫酸钙生成的影响686

四、石膏水合速度686

图35.11杂质对30%P2O5的磷酸中的硫酸钙半水合物的水合速度的影响686

五、热性能686

表35.4硫酸钙的热化学性质686

表35.5 α-硫酸钙1/2结晶水热化学性质687

表35.6 石膏分解反应热687

表35.7 不同温度下半水硫酸钙转化反应热687

六、质量规格687

表35.8制氟化氢副产硬石膏质量规格687

表35.9 湿法磷酸副产硫酸钙分析例(干基)688

表35.10 氟含量及其形态对烧石膏物理性能的影响688

表35.11 二水石膏中的磷酸及pH对烧石膏物理性能的影响688

表35.12 水泥加石膏的试验效果689

表35.13 二水石膏的烧成试验689

第四部分中间产品、成品和副产品690

第三十六章氯代烷烃690

一、综合常数690

表36.1氯代烷的常数(冻点、沸点、比重)690

图36.1 10X分子筛油的氯代石油比重、温度、氯化深度的关系690

图36.2 10X分子筛油的氯代石油比重与氯化深度的关系690

二、密度、比重691

表36.2氯代十二烷的密度ρ4t691

表36.3 氯代烷的密度691

表36.4 不同原料的氯代石油含氯量与比重的关系之一~之三691

图36.3 不同含氯量的氯代石油比重与温度的关系692

表36.5 11X分子筛油氯化物的比重和温度的关系693

表36.6 单体氯代烃族组分的比重和折光指数693

三、粘度694

表36.7氯代烷的粘度η×103(泊)694

表36.8 氯代烷的粘度694

图36.4 氯代石油粘度与含氯量的关系694

图36.5 氯代石油粘度与温度关系695

图36.6 氯代煤油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695

图36.7 氯代煤油的粘度与含氯量的关系695

四、电导率、折光指数696

表36.9氯代石油电导率与含氯量的关系696

图36.8 10X分子筛油的氯代石油比电容与氯化深度的关系696

图36.9 氯代石油折光指数与含氯量的关系696

图36.10 氯代煤油的折光指数与含氯量的关系697

表36.10 氯代煤油的含氯量与折光指 数的关系697

表36.11 氯代十二烷的折光697

五、相平衡697

表36.12氯代烷的蒸气压697

表36.13 卤代烷烃在t℃时的蒸气压698

表36.14 氯代十二烷的蒸气压699

表36.15 苯的氯代石油溶液各组成的气相分压699

表36.16 苯的氯化苯溶液各组成的气相分压699

表36.17 氯代十二烷的沸点600

表36.18 氯代十二烷的蒸发热600

表36.19 氯代十二烷的融点600

图36.11 氯代煤油的凝固点(A.S.T.M)与含氯量的关系600

图36.12 苯-氯代石油溶液的凝固点700

六、表面张力701

表36.20氯代十二烷的表面张力σ1701

图36.13 氯代煤油的表面张力(25℃时)与含氯量的关系701

七、氯化深度对收率、氯利用率的影响701

图36.14C10~C16烷烃的氯化深度对各氯化产物收率的影响701

图36.15 不同含氯量对氯代石蜡组分的关系703

图36.16 C10~C16烷烃的氯化深度对氯的利用率的影响704

八、氯化深度和产品组成的关系704

图36.17单氯二氯和多氯化物产率和氯耗的关系704

图36.18 煤油氯化中含氯量x与单氯代烷及多氯代烷、未反应油之间的关系704

表36.21 氯代石油样品分析结果705

表36.22 煤油光氯化时含氯量和氯代烷组成705

表36.23 氯代轻蜡(5A分子筛蜡)的硅胶柱液体色谱分析结果705

表36.24 氯代石油的硅胶柱液体色谱法分析结果706

表36.25 氯代烷单体的液体色谱分析结果707

表36.26 国内氯代石油的气相色谱定量结果707

表36.27 正构十二烷氯化产物的组成707

九、其他氯化条件对产物的影响707

表36.28十二烷在苯溶液中光氯化、缩合状况707

表36.29 光氯化氯代烷中单氯代烷的分布708

表36.30 氯化温度对氯代烷组成的影响708

图36.19 烷烃氯化尾气含氯量与烃停留时间的关系708

图36.20 氯代煤油每分子中含氯原子数与氯化深度的关系708

图36.21 氯代煤油的糠醛共溶点与氯化深度的关系709

图36.22 1-氯代和内氯代十二烷反应速率常数(Kp)的实验值709

十、着火点和闪点709

图36.23氯代煤油的着火点(A.S.T.M)含氯量的关系709

图36.24 氯代煤油的敞口闭点(A.S.T.M)与含氯量的关系709

十一、热性能710

表36.31C12烷烃氯化的热效应710

表36.32 氯代烷烃CnH2nCl的生成热和生成自由能与碳数的关系(千卡/克分子)710

十二、规格710

表36.33氯化轻蜡(氯化液)规格710

表36.34 硬蜡的氯化产物710

表36.35 软蜡的氯化产物711

十三、腐蚀性能711

图36.25氯化烃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11

第三十七章磺酸712

一、比重712

表37.1直链烷基苯磺酸的比重与温度的关系712

图37.1 烷基苯磺酸比重与温度的关系712

图37.2 烷基苯磺酸的比重与未磺化油含量的关系713

表37.2 分酸中硫酸和磺酸两相的密度713

表37.3 混酸的比重和比热714

二、磺化物粘度714

图37.3十二烷基苯磺化物的粘度714

表37.4 磺化物的粘度715

图37.4 磺化混合物的粘度715

图37.5 SO3/烷基苯分子比对反应物粘度的影响715

图37.6 三菱(日)#246烷基苯用SO3磺化时粘度与SO3/烷基苯比的关系716

图37.7 烷基苯磺酸粘度与未磺化油含量的关系716

图37.8 烷基苯磺酸粘度与温度的关系717

图37.9 磺酸粘度与温度的关系718

图37.10 磺酸的粘度718

图37.11 发烟硫酸或SO3磺化四聚丙烯时反应物的粘度718

表37.5 烷基苯磺酸粘度718

表37.6 α-烯烃SO3磺化混酸的粘度718

表37.7 磺酸在20℃时的粘度719

三、热效应及热性能719

表37.8烷基苯磺化的热效应719

表37.9 磺酸中和热719

表37.10 古巴烷基苯磺化、中和的热性能数据720

表37.11 十二烷基苯磺化热和稀释热720

表37.12 磺化反应的热平衡720

表37.13 磺化反应器的传热系数与不同原料、不同反应器、不同转化率的关系721

表37.14 烷基苯磺化反应的热量及所需冷却面积721

图37.12 磺酸循环列管式冷却器之传热系数(K)722

表37.15 烷基苯磺酸在理想状态下的热力学数的计算值723

四、磺化物色泽727

图37.13烷基苯磺酸色泽与未磺化油含量的关系727

表37.16 磺化物的老化时间对未磺化烃含量和色泽的影响727

图37.14 SO3/烷基苯分子比率对磺酸色泽的影响727

图37.15 磺酸的色泽728

图37.16 三菱#246烷基苯用发烟硫酸磺化反应时间与磺化物色相的关系728

图37.17 三菱烷基苯#246及#253发烟硫酸磺化后色相与未反应油的关系729

图37.18 烷基苯SO3的色相与未反应油的关系729

图37.19 磺酸色泽同存贮时间及温度的关系729

五、磺化工艺数据730

图37.20不同SO3/烷基苯克分子比对磺化产品有效物、未磺化物、无机盐含量及色泽的影响730

图37.21 薄膜反应器中SO3磺化标准进程730

图37.22 薄膜磺化反应器中传热效应比较731

图37.23 薄膜磺化反应中液体供料速度的影响731

图37.24 薄膜磺化反应中空气流速的影响731

图37.25 薄膜磺化反应中冷却水温度的影响731

图37.26 薄膜磺化反应器中的管径—温度效应732

图37.27 薄膜磺化反应器中的管径—转化效应732

表37.17 磺化时不同S0值与得率的关系732

图37.28 磺化得率和过量酸的关系732

图37.29 SO3/DDB的开始重量比和酸浓度的关系733

图37.30 典型的磺化操作特性733

图37.31 烷基苯磺酸透光率与反应的烃酸比关系733

图37.32 磺酸中未磺化物量与SO3/烷基苯分子比率的关系733

表37.18 反应条件与未磺化烷基苯组成733

表37.19 连续磺化时产品组成的变化734

图37.33 各异构烷基苯的转化率734

图37.34 以1-苯基十二烷为基准,在18℃下烷基苯的相对磺化速率735

表37.20 烷基苯的相对磺化速率735

表37.21 不同烷基苯磺化735

图37.35 三菱烷基苯#246用发烟硫酸磺化反应时间与反应率的关系736

图37.36 老化对未磺化烷基苯的影响736

表37.22 烷基苯磺化反应结果737

图37.37 磺化混酸沉降速度737

表37.23 磺化时废酸稀释度(计算)738

图37.38 废酸分离速度738

表37.24 十二烷基苯磺酸静置分酸后的磺酸738

六、磺化物性质738

表37.25十二烷基苯、20%发烟硫酸磺化产物的某些性质738

表37.26 磺酸的分析值739

表37.27 粗磺酸组成739

表37.28 磺化物性质739

表37.29 十二烷基苯磺酸质量规格739

表37.30 磺酸加水“稳定”的透光度740

表37.31 磺酸的漂白效应740

图37.39 中和后磺酸相成分740

表37.32 十二烷基苯磺酸中SO2的溶解度740

表37.33 烷基苯磺酸中的H2SO4量(计算的)与空气露点的关系741

表37.34 烷基苯磺酸的电导度与未磺化油含量的关系741

表37.35 磺酸产品各项指标741

表37.36 十二烷基苯磺化混合物(磺酸)的典型成分742

表37.37 混合磺酸规格(Molex法)742

表37.38 磺化废硫酸主要成分及含量742

表37.39 α-烯烃SO3磺化的水溶性磺化物的组成743

表37.40 C12~C14脂肪醇的各种磺化剂硫酸化产品743

表37.41 SO3磺化磺酸含不皂化物量的状况743

表37.42 某厂烷基苯SO3磺化磺酸含不皂化物的状况744

表37.43 磺酸加水后中和值的变化744

表37.44 磺酸含未磺化油量744

表37.45 磺酸含未磺化油量和单体的不皂化物量与温度的关系745

图37.40 磺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45

图37.41 苯磺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46

第三十八章表面活性剂(主要为烷基苯磺酸钠)747

一、分类747

表38.1表面活性剂分类(按离子型分类)747

表38.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类747

表38.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类748

表38.4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749

表38.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类749

表38.6 作为洗涤剂使用的主要表面活性剂750

二、综合性能750

表38.7合成洗涤剂活性成分的物理与生化性质750

表38.8 单独使用各种洗涤剂的白度保持值751

图38.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产品对玻璃器皿的脱脂能力751

图38.2 脂肪醇硫酸钠等产品对玻璃器皿的脱脂能力751

图38.3 25~38℃时十二烷基硫酸钠在临界浓度范围内的物理性质751

表38.9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752

表38.10 阴离子活性剂水溶液的耐酸性752

表38.11 阴离子活性剂无水物的耐热性752

表38.12 阴离子活性剂水溶液的耐热性753

表38.13 各种洗涤剂在温度50℃时的起泡力和润湿力753

表38.14 烯基磺酸钠(AOS)烷基磺酸钠(AS)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表面活性754

表38.15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的图解754

表38.16 烷基苯磺酸盐在水溶液中或分散系中的渗透755

图38.4 各种表面活性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755

图38.5 氢氧化钠中和料浆和氨中和液体洗涤剂的粘度755

图38.6 洗涤剂在纤维上的吸附756

三、去污力756

表38.17各种烷基苯磺酸盐性能比较756

图38.7 烷基苯磺酸钠的碳链结构及其对去污力的影响756

表38.18 苯环位置对洗涤剂性能的影响757

图38.8 水的硬度对烷基苯磺酸钠去污力的影响758

图38.9 C12直链烷基苯磺酸盐的浓度对去污力的影响758

表38.19 各种单体的去污力、泡沫力和不皂化物含量758

图38.10 碳链长度和去污力的关系758

四、泡沫性759

图38.11直链烷基苯磺酸钠表面张力、泡沫性能、润湿力和泡沫稳定性与烷链碳数的关系759

图38.12 ABS(烷基苯磺酸钠)与肥皂混合系的泡沫特性759

图38.13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起泡能力759

图38.14 2-位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起泡能力760

图38.15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与醚硫酸盐的比例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760

图38.16 分子量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760

图38.17 0.05%浓度下直链烷基苯磺酸盐与非离子型之间的比例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760

图38.18 碳链长度和泡高的关系760

五、溶解度761

图38.19直链烷基苯磺酸盐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761

图38.20 十二烷基、十八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溶解温度随添加辛烷基苯磺酸钠量的变化(两种表面活性剂合计浓度5克/100毫升)761

图38.21 两种烷基苯磺酸钠等量混合物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761

图38.22 不同烷基苯磺酸钠在水中的浓度与透明溶解点的关系761

图38.23 NALKEN磺酸钠的浊点762

图38.24 NALKEN磺酸铵的浊点762

图38.25 低级烷基苯磺酸盐的可溶性762

六、表面张力762

图38.2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张力与烷链结构的关系762

图38.27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表面张力与链长及浓度的关系762

图38.28 2-位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表面张力与链长及浓度的关系763

图38.29 碳链长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763

七、润湿力763

图38.30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润湿力与浓度及链长度的关系763

图38.31 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润湿力与浓度的关系763

图38.32 碳链长度和浸透力的关系763

八、临界胶束浓度764

表38.20烷基苯磺酸盐的临界胶束浓度764

图38.33 碳链长度和临界胶束浓度的关系765

九、其它性质765

图38.34Na2SO4对磺酸中和后的料浆粘度的影响765

图38.35 发烟硫酸磺化物中和后,中和液的温度和粘度的关系765

表38.21 烷基苯磺酸钠的漂白效应766

表38.22 磺酸加水后单体不皂化物的降低766

表38.23 烷基芳基磺酸钠的杀菌作用766

表38.24 烷基芳基磺酸盐的杀菌作用与pH值的关系767

十、生物降解(次甲基蓝法)767

图38.36三种类型ABS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7

图38.37 十二烷基苯ABS异构体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7

图38.38 直链C6~C12ABS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8

图38.39 直链C10~C15ABS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8

图38.40 直链C12~C18ABS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8

图38.41 直链C12~C14ABS混合物的河水降解并分别单独补加的情况(次甲基蓝法)768

图38.42 直链二烷基苯磺酸盐(DABS)混合物的河水降解(次甲基蓝法)769

图38.43二庚基苯磺酸盐异构体24小时泥浆生物降解速度769

图38.44 直链C12+C14ABS混合物的河水降解(气相色谱法)769

图38.45 直链二庚基苯磺酸盐混合物的强化泥浆降解(气相色谱法)769

图38.46 直链C12ABS的河水降解770

图38.47 直链C10~C15ABS混合物的河水降解770

图38.48 各种合成洗涤剂的结构和生物降解性的关系770

表38.25 硬性烷基苯磺酸钠构造变化与微生物分解率的关系771

表38.26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的消失情况771

表38.27 各种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需氧量771

表38.28 不同活性物的生物降解度772

图38.49 不同活性物的生物降解速度772

表38.29 α-烯烃二聚物制烷基苯磺酸盐的生物降解性772

表38.30 合成洗涤剂活性成分的生物降解率773

表38.31 各种洗涤剂的生物降解性773

十一、生理反应774

表38.32表面活性剂的毒性774

表38.33 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的毒性775

表38.34 烷基苯磺酸钠在水中的味道和气味界限浓度775

图38.50 不同活性剂对兔子眼睛点眼试验776

图38.51 表面活性剂的溶血时间与浓度的关系776

图38.52 表面活性剂对胆甾醇单分子膜的渗透776

图38.53 溶血作用的强弱与烷基链长的关系776

表38.35 阴离子活性剂味、嗅觉浓度776

十二、SAS和AOS的一般性质777

表38.36直链烷基磺酸钠溶解度777

图38.54 直链烷基磺酸钠在25℃时的溶解度同碳原子数的关系777

图38.55 C13~C19直链烷基磺酸钠的表面张力同浓度的关系777

图38.56 直链烷基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同碳原子数的关系777

图38.57 1份C18与2份C15直链烷基磺酸钠混合效果777

图38.58 3份硫酸钠加入1份C14直链烷基磺酸钠后的效果778

图38.59 脱盐不经配方直链烷基磺酸钠的模拟洗碟性能同碳原子数和水硬度之间的关系778

图38.60 脱盐不经配方的SAS的模拟洗碟性能和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778

图38.61 表面张力的降低同模拟洗碟性能之间的关系778

图38.62 配方直链烷基磺酸钠的洗涤力同碳原子数和水硬度的关系778

表38.37 SAS直链烷基磺酸钠试样的组成779

图38.63 对棉织物的洗涤性能779

图38.64 洗涤剂吸湿情况(90%相对湿度)779

表38.38 α-烯基磺酸盐的表面张力、去污力和泡沫力779

图38.65 反应温度和α-烯烃磺酸钠的转化率以及与二磺酸钠的关系780

十三、质量和分析780

表38.39烷基磺酸钠质量780

表38.40 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780

表38.41 直链烷基化物、脂肪醇及α-烯烃用SO3磺化所得单体质量781

表38.42 SO3磺化中和后成品质量781

表38.43 烷基苯磺酸钠的分析数据782

表38.44 日本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分析值782

表38.45 ABS成品指标(日本)782

表38.46 苏联烷基苯磺酸钠规格782

图38.66 烷基苯磺酸钠的红外光谱783

十四、腐蚀784

图38.67烷基芳基磺酸盐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84

图38.6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材料的腐蚀性能785

图38.69 烷基芳基磺酸钠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蒸馏水)786

图38.70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786

图38.71 仲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蒸馏水)787

图38.72 三乙醇胺、月桂基硫酸钠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蒸馏水中)787

图38.73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787

图38.74 烷基芳基磺酸钠水溶液对铝的腐蚀788

图38.75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铝的腐蚀788

图38.76 仲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铝的腐蚀789

图38.77 三乙醇胺、月桂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铝的腐蚀789

图38.78 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对铜的腐蚀789

图38.79 烷基芳基磺酸钠1%水溶液对铜腐蚀的pH效应(自来水)790

图38.80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铜的腐蚀(烷基中85~90%为C12~C14)790

图38.81 仲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铜的腐蚀790

图38.82 仲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铜腐蚀的温度效应(自来水)790

图38.83 三乙醇胺月桂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铜的腐蚀(蒸馏水)790

图38.84 三乙醇胺、月桂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铜的腐蚀(自来水)791

图38.85 磺化蓖麻子油水溶液对铜的腐蚀791

图38.86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锡的腐蚀791

图38.87 仲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锡的腐蚀792

图38.88 三乙醇胺、月桂基硫酸钠水溶液对锡的腐蚀792

图38.89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对锡的腐蚀(自来水)792

第三十九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793

一、综合性能793

表39.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类别793

表39.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物理数据794

表39.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重797

表39.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熔点或凝固点797

表39.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闪点和着火点798

表39.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粘度798

表39.7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pH值799

图39.1 不同聚氧乙烯加合物溶液在28℃下的粘度799

表39.8 聚氧乙烯加合物的粘度800

图39.2 环氧乙烷加成数与浊点的关系801

图39.3 氧乙烯化产物的HLB值与浊点的关系801

图39.4 机油苯胺点和乳化剂HLB之间的关系801

图39.5 乳化分散剂配合使用原理图801

图39.6 活性剂按使用目的选用的大致范围802

表39.9 要求乳化剂具有的HLB值802

表39.10 助剂对非离子洗涤剂的效果803

表39.11 氧乙烯化的反应热803

图39.7 十八碳酸和十八碳醇的氧乙烯化反应速度803

图39.8 温度对聚氧乙烯化(以KOH为催化剂)速度的影响803

图39.9 环氧乙烷的压力对聚氧乙烯化(135~140℃)速度的影响804

图39.10 正构醇的聚氧乙烯化速度804

图39.11 环氧乙烷的耗用速度804

图39.12 脂肪酸在氧乙烯化中的温度曲线804

图39.13 脂肪醇在连续氧乙烯化中的804

温度曲线804

图39.14 脂肪醇和烷基酚在连续氧丙烯化中的温度曲线805

二、烷醇和环氧乙烷的缩合物805

表39.12十二醇-环氧乙烷缩合物中,聚醚基的数目对物理性质和工艺性质的影响805

图39.15 高级醇环氧乙烷加合物的化学构造和性质806

表39.13 伯醇加合物中环氧乙烷的分布806

图39.16 氧乙烯化直链醇在硬水中的去污力807

图39.17 氧乙烯化的直链醇和支链醇的去污力(之一)、(之二)807

表39.14 聚氧乙烯脂肪醇溶液的表面张力808

图39.18 氧乙烯化直链醇的表面张力808

图39.19 氧乙烯化直链醇的界面张力808

表39.15 C13H27(OCH2CH2)nOH的浊点808

图39.20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0.25%溶液在300ppm硬水中和60℃下的泡沫高度809

图39.21 聚氧乙烯化脂肪醇0.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809

表39.16 脂肪醇和环氧乙烷加合物的去污力809

表39.17 脂肪醇和环氧乙烷加合物的润湿力809

图39.22 氧乙烯化脂肪醇的0.1%溶液在300ppm硬水中的润湿性能810

表39.18 氧乙烯化脂肪醇不同浓度溶液在50℃下的泡沫高度810

图39.23 聚氧乙烯脂肪醇水溶液的粘度810

表39.19 聚氧乙烯脂肪醇和脂肪胺在20℃时的粘度811

图39.24 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水溶液的粘度和添加食盐的效果811

图39.25 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硫酸钠水溶液的粘度811

表39.20 聚氧乙烯脂肪醇胶束模型的大小811

图39.26 最适泡沫稳定度(浓度0.05%)812

图39.27 最适泡沫稳定度(浓度0.1%)812

图39.28 氧乙烯化的直链醇和支链醇的润湿时间812

图39.29 羰基合成醇同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加合物的表面张力813

图39.30 羰基合成醇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加合物的界面张力813

表39.21 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单体规格813

表39.22 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的规格813

表39.23 聚氧乙烯脂肪醇5天的生物需氧量BOD813

三、烷基酚和环氧乙烷聚合物814

表39.24几种烷基酚加合物的特点814

表39.25 辛基酚加合物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浊点814

图39.31 壬基酚加合物的浊点814

图39.32 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在加入不同盐溶液后的浓度814

表39.26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1%溶液的浊点与加入聚乙二醇的关系815

表39.27 12-氧乙烯基壬基苯酚的1%溶液的浊点与加入聚乙二醇400的关系815

表39.28 壬基酚加合物的粘度和浓度的关系815

表39.29 壬基酚加合物水溶液的粘度和温度的关系816

表39.30 10~12氧乙烯基烷基苯酚溶液的粘度816

表39.31 10~12氧乙烯基烷基苯酚溶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817

图39.33 辛基甲酚加合物水溶液的粘度817

表39.32 壬基酚加合物在25℃下的表面张力817

表39.33 聚氧乙烯壬基酚的状态、浊点、发泡性818

表39.34 环氧乙烯化的壬基酚浊点和用途818

图39.34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的折光指数818

表39.35 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的折光指数819

表39.36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的泡沫力819

表39.37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的不同819

浓度溶液在49℃下的泡沫高度819

表39.38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在斯陶大溶剂中的溶解度819

图39.35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的润湿力820

表39.39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胶束模型的大小820

四、脂肪酸和环氧乙烷的缩合物820

表39.40脂肪酸和环氧乙烷加合物的去污力820

表39.41 脂肪酸和环氧乙烷加合物的润湿力821

图39.36 脂肪酸和环氧乙烷加合物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821

表39.42 脂肪酸、环氧乙烷加合物1%溶液的浊点821

图39.37 脂肪酸的聚氧乙烯物0.1%溶液在300ppm硬水中的润湿性能822

五、聚醚822

表39.43聚醚型洗涤剂的特性822

图39.38 聚醚的结构和其各种性能的关系822

表39.44 聚醚(泊罗诺里斯)及其对羧甲基纤维素和其他助剂的去污力、白度保持性的效果823

图39.39 聚醚的泡沫特性823

表39.45 聚醚(Pluronic活性剂)在25℃时临界胶束浓度823

图39.40 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加合物的界面张力824

图39.41 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加合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824

六、烷醇酰胺825

表39.46烷醇酰胺的类别和性能825

图39.42 烷醇酰胺的粘度随浓度的变化825

图39.43 烷醇酰胺-月桂基硫酸盐配合体的粘度825

图39.44 烷醇酰胺对烷基芳基磺酸盐的泡沫稳定作用825

表39.47 烷醇酰胺对去污力的促进作用826

表39.48 十二烷基苯磺酸盐溶液中加烷醇酰胺的影响826

表39.49 椰子油单乙醇酰胺规格性能826

表39.50 椰子油二乙醇酰胺规格性状827

表39.51 月桂酰二乙醇胺的泡沫稳定作用827

七、腐蚀、毒性827

图39.45非离子活性剂水溶液对软钢的腐蚀827

图39.46 非离子活性剂水溶液对铝的腐蚀828

图39.47 非离子活性剂水溶液对锌的腐蚀828

表39.52 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水溶液的酸蚀抑制效果828

表39.53 季铵盐(阳离子活性剂)高浓度水溶液对各种金属的腐蚀(2个月后)829

表39.54 非离子活性剂水溶液对金属的腐蚀及添加盐类的效应829

表39.55 非离子活性剂的毒性829

表39.56 聚氧乙烯烷基苯酚对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830

表39.57 聚醚的急性口服中毒830

表39.5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急性中毒831

八、红外光谱836

图39.48聚氧乙烯壬基酚(POLYTE-RGENTB200)的红外光谱836

图39.49 聚氧乙烯(30)壬基酚的红外光谱836

图39.50 聚氧乙烯辛基酚(POLYTE-RGENTG200)的红外光谱836

图39.51 C16H33O(C2H4O)~18H的红外光谱837

图39.52 聚氧丙烯-环氧乙烷(40~50%EO,聚氧丙烯-1200)红外光谱837

图39.53 聚醚(Pluronic)L-61(12%环氧乙烷)的红外光谱837

图39.54 聚醚(Pluronic)F-68(80%环氧乙烷)的红外光谱837

图39.55 R(OC2H4)3OSO2ONa(R直链C12~C15醇)的红外光谱838

图39.56 月桂酸二乙醇胺加合物(1∶2)的红外光谱838

图39.57 月桂酸二乙醇胺加合物(1∶1)的红外光谱838

图39.58 PEG400的红外光谱839

图39.59 PPG425的红外光谱839

图39.60 PEG300二月桂酸酯的红外光谱839

图39.61 聚氧乙烯(10)硬脂酸醚(BRIJ76)的红外光谱840

图39.62 聚乙二醇单月桂酸酯的红外光谱840

图39.63 聚氧乙烯(20)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TWEEN80)的红外光谱840

图39.64 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SPAN80)的红外光谱841

图39.65 聚氧乙烯硫醚的红外光谱841

第四十章粉状及液体洗涤剂842

一、洗衣粉的某些物性842

表40.1洗衣粉的比热和比重842

表40.2 不同造粉粒方式的合成洗衣粉的视比重842

图40.1 在不同的恒温干燥时,雾滴直径与粉体积膨胀的关系842

二、国外家用洗涤剂典型配方843

表40.3重垢洗涤剂配方843

表40.4 轻垢、家用洗涤剂配方845

表40.5 通用洗涤剂配方846

表40.6 餐具洗涤剂配方846

表40.7 磨料型去污粉配方847

三、国外工业用及其它洗涤物料的典型配方848

表40.8洗衣房用洗涤剂配方848

表40.9 溶剂-洗涤剂合剂——供杀虫剂乳化和金属去污用的配方848

表40.10 纺织品整饰剂配方849

表40.11 食品和牛奶工业的去污剂配方849

表40.12 金属去污剂配方849

表40.13 杂项去污剂配方850

四、其它类型洗涤剂配方851

表40.14海鸥牌液体洗涤剂配方851

表40.15 上海洗净剂配方851

表40.16 汾河牌浆状洗涤剂的两种配方851

表40.17 浆状洗涤剂中各种组分的浓度范围852

表40.18 非磷酸盐洗涤剂配方852

表40.19 片状洗涤剂852

表40.20 加酶洗涤剂配方852

表40.21 日本厨房、冷藏库用液体中性洗涤剂853

表40.22 毛呢、化纤用粒状洗涤剂的配方853

表40.23 苏联列宁格勒卡尔波夫肥皂制造厂合成洗涤剂配方853

五、影响成品质量的诸因素853

图40.2未磺化物含量和去污力的关系853

图40.3 在25℃时洗净性和含无机电解质的0.20%洗涤剂溶液的pH值的关系854

图40.4 活性物-磷酸盐的比例对去污力的影响854

表40.24 合成洗涤剂中用无机助剂的作用855

表40.25 配料组分的性能比较855

表40.2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加其它组分的效果855

表40.27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加芒硝的效果(CMC)856

图40.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加芒硝的效果856

表40.28 助剂效果856

表40.29 EDTA对各种洗涤剂的效果857

表40.30 助剂对烷基芳基磺酸钠并用的效果857

表40.31 各种磷酸盐对不同合成洗涤剂并用的效果857

图40.6 各种条件下合成洗涤剂喷雾干燥制品的颗粒大小和容积密度858

图40.7 2流体喷嘴的空气压为38磅/吋2时,喷雾干燥的热风温度与水分量的关系858

图40.8 2流体喷嘴的空气压为19磅/吋2时,喷雾干燥的热风温度与水分量的关系858

图40.9 喷雾空气压力与干燥物的水分关系859

图40.10 2流体喷嘴的空气压为19磅/吋2时,喷雾干燥的热风温度与容积密度的关系859

图40.11 2流体喷嘴的空气压为38磅/吋2时,喷雾干燥的热风温度与容积密度的关系859

图40.12 喷雾空气压力与容积密度的关系859

图40.13 料浆浓度与水分、容积密度的关系860

表40.32 两种活性物在最高和最低去污力时的配比860

表40.33 喷雾干燥后各种烷基苯磺酸盐成品的水分、假比重及粒度分布861

图40.14 各种烷基苯磺酸钠(在相对湿度81.5%,温度35℃时)吸湿性与时间的关系861

图40.15 各种烷基苯磺酸钠(在相对湿度92%,温度35℃时)吸湿性与时间的关系862

图40.16 各种烷基苯磺酸钠在35℃时,相对湿度与其平衡水分的关系862

表40.34 附聚后的各种烷基苯磺酸钠的水分增加量862

图40.17 喷雾干燥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35℃时的附聚性863

六、料浆863

图40.18合成洗涤剂料浆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863

图40.19 烷基芳基磺酸盐料浆粘度和温度的关系863

图40.20 温度18.3℃时料浆浓度与粘度的关系864

图40.21 脱气对料浆粘度的影响864

图40.22 料浆浓度与粘度的关系864

图40.23 天然脂肪醇硫酸盐配制料浆,在不同水分下粘度和温度的关系864

图40.24 天然脂肪醇硫酸盐配制料浆在40℃时,粘度与水分的关系865

图40.25 脱气对成品假比重的影响865

图40.26 料浆浓度和成品假比重的关系865

图40.27 料浆水分和产量的关系865

表40.35 洗涤剂料浆规格(Molex法)866

表40.36 料浆调理剂——甲苯磺酸钠规格866

七、喷雾干燥866

图40.28三聚磷酸钠水合作用对材料浆粘度和温度关系的动力曲线866

图40.29 不同压力下散重和喷雾温度的关系866

图40.30 散重和喷雾压力的关系867

图40.31 工作溶液温度不同时,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工作溶液中固体物含量和散重的关系867

图40.32 在22℃时,工作溶液的粘度和烷基苯磺酸盐溶液中固体物含量的关系867

图40.33 固体物含量对干燥产品中的粉尘数量、假比容和粒子大小的影响(形象表示)867

图40.34 成品粒度与假比重的关系(188)868

表40.37 国外若干洗涤剂喷雾塔的运行条件868

八、洗衣粉性能的调节869

图40.35保存稳定性869

图40.36 洗涤剂粒子的自由流动性869

图40.37 泡沫控制性869

图40.38 洗衣粉的洗净力869

九、国内产品的质量分析870

表40.38合成洗衣粉样品分析结果870

表40.39 蜡裂解烯烃烷基苯制洗衣粉质量871

表40.40 海鸥牌液体洗涤剂的质量指标872

表40.41 613工业洗涤剂的理化性能872

表40.42 汾河厂浆状洗涤剂与几种洗衣粉的质量比较872

表40.43 不同来源的烷基苯所制洗衣粉的去污力比较872

十、国外产品性能873

表40.44环球油品公司硬型洗涤剂的分析873

表40.45 古巴洗衣粉和美国FAB粉的性能873

十一、包装873

表40.46包装材料及规格873

十二、生理反应874

表40.47洗涤剂对生理的反应874

表40.48 皮肤柔软试验874

表40.49 皮肤刺激试验875

十三、标准、规定875

表40.50合成洗衣粉部颁标准(QB510-66)875

表40.51 美国关于清洗材料的规定876

第四十一章氯化氢及盐酸(附三氯化铁、四氯化碳)878

一、综合常数878

表41.1氯化氢及盐酸878

二、比重879

表41.2盐酸的比重879

表41.3 15℃时盐酸水溶液的比重及氯化氢的百分含量880

三、比热881

表41.4氯化氢溶液的比热881

图41.1 盐酸水溶液比热图(室温)881

图41.2 20℃时HCl溶液之比热881

四、热力学性质882

表41.5氯化氢的热力学常数882

表41.6 HCl的热力学位——φ882

图41.3 计算HCl解吸塔理论塔板的热焓—平衡浓度图882

表41.7 氯化氢水溶液的生成热883

41.8 盐酸的中和热885

五、热传导885

表41.9氯化氢及氯、氢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885

图41.5 盐酸溶液在20℃时的导热系数885

六、扩散系数886

表41.10氯化氢气体扩散系数886

表41.11 浓盐酸溶液扩散系数886

七、粘度887

表41.12氯化氢气体的粘度887

图41.6 氯化氢气体的粘度887

表41.13 盐酸的粘度887

图41.7 盐酸的粘度曲线图888

八、相平衡888

表41.14氯化氢-水,气-液平衡数据888

图41.8 HCl-H2O系统相图888

图41.9 HCl绝热吸收的x-y图889

表41.15 盐酸水溶液凝点889

表41.16 盐酸水溶液沸点890

九、活度系数890

表41.17盐酸溶液在25℃时的活度系数890

表41.18 氯化氢水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890

十、蒸气压891

表41.19盐酸溶液的蒸气组成和压力891

图41.10 水溶液上的氯化氢压力与溶液中HCl含量(重量%)及温度的关系892

图41.11 盐酸溶液上的蒸气压曲线892

表41.20 盐酸溶液上的水蒸气压892

表41.21 盐酸溶液上的HCl蒸气压893

十一、溶解度894

表41.22氯化氢在浓硫酸中的溶解度894

表41.23 氯化氢在硫酸中的溶解度894

图41.12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热图895

表41.24 (HCl+H2O)+Cl2的溶解度895

十二、电导率896

图41.13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盐酸和NaCl溶液的电导率896

表41.25 18℃和25℃时盐酸的当量电导896

表41.26 不同温度下盐酸的当量电导之一897

表41.27 不同温度下盐酸的当量电导之二897

十三、腐蚀及其它898

图41.14盐酸对材料的腐蚀性能898

图41.15 氯化氢气在绝热吸收塔中的吸收系数图899

图41.16 在降膜式盐酸吸收器中的传质系数899

表41.28 盐酸溶液中(HCl190克/升溶液)氯和氢在石墨电极上的析出电位(当70℃时)900

表41.29 HCl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901

表41.30 不同浓度盐酸的pH值901

十四、质量规格901

表41.31我国盐酸国家标准GB622-65901

表41.32 我国合成盐酸规格902

表41.33 日本盐酸规格902

表41.34 苏联盐酸规格(以重量%计)903

表41.35 烷基苯生产中盐酸吸收废液主要成分及含量903

十五、生理反应903

表41.36氯化氢及盐酸对生理的反应903

十六、三氯化铁904

表41.37三氯化铁的性质904

图41.17 三氯化铁冰点904

图41.18 FeCl3-H2O系统相图904

表41.38 三氯化铁溶液的比重904

图41.19 三氯化铁对材料的腐蚀性能905

十七、四氯化碳906

表41.39四氯化碳的一般性质906

表41.40 四氯化碳蒸气压907

表41.41 四氯化碳密度907

表41.42 四氯化碳的热化学性质907

表41.43 我国四氯化碳国家标准908

表41.44 日本四氯化碳规格908

表41.45 四氯化碳对生理的反应909

图41.20 四氯化碳对材料的腐蚀性能910

第五部分载热体、传热系数和三废911

第四十二章载热体911

第一节联苯、联苯醚及其混合物(道生)911

一、一般性质911

表42.1联苯的一般性质911

表42.2 联苯醚的一般性质911

表42.3 英国道生的一般性质(THER MEX)911

表42.4 美国和日本道生的一般性质912

二、比重、粘度、表面张力及热膨胀913

图42.1液体联苯混合物的比重和温度的关系913

图42.2 联苯混合物饱和蒸气的比重和温度的关系913

表42.5 道生的热膨胀913

图42.3 液体联苯混合物的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913

表42.6 液体联苯混合物的表面张力914

表42.7 联苯醚的动力粘度914

图42.4 液体道生的粘度914

三、热性能915

表42.8道生A饱和蒸气性质915

表42.9 道生E饱和蒸气性质916

表42.10 联苯、联苯醚的物理性质916

表42.11 道生的物理性质(THERMEX)917

图42.5 联苯混合物t-S曲线919

图42.6 联苯混合物t-i曲线920

表42.12 联苯混合物及联苯、联苯醚在燃烧时的发热量920

图42.7 道生A,E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920

图42.8 液体联苯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和温度的关系921

图42.9 联苯混合物过热蒸气的导热系数和温度的关系921

表42.13 联苯混合物蒸气的导热系数921

图42.10 直立管内道生的液膜传热系数921

图42.11 水平管外道生的冷凝膜传热系数922

图42.12 联苯混合物的比热与温度的关系922

表42.14 联苯混合物过热蒸气的比热923

表42.15 联苯的熵、热容、标准生成熵、标准生成热和标准生成等压位923

四、相平衡924

图42.13联苯醚和联苯及萘的二元混合物的熔点924

图42.14 联苯醚和联苯及萘的混合物的沸点及凝聚点924

图42.15 道生A、E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924

图42.16 道生的蒸气压924

图42.17 联苯混合物的饱和蒸气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图925

五、热稳定性及腐蚀性925

表42.16联苯混合物热分解生成物925

图42.18 联苯混合物的热稳定度925

表42.17 联苯混合物的热稳定度926

图42.19 联苯(26.5%)+联苯基氧(73.5%)(道生“A”)对材料的腐蚀性能926

表42.18 联苯混合物的腐蚀性927

第二节载热油(Neo SK油)的性质927

表42.19 Neo SK油的性质927

图42.20 Neo SK油的温度和蒸气压关系928

图42.21 Neo SK油蒸气在管内的摩擦阻力928

表42.20 Neo SK油#260热力学性质929

表42.21 Neo SK油#170热力学性质929

表42.22 Neo SK油蒸气的温度、压力关系929

表42.23 Neo SK油的总传热系数930

第三节无机熔盐载热体930

表42.24 无机熔盐载热体TR155930

图42.22 载热体TR155的粘度图931

表42.25 熔盐混合物的性质932

第四节水蒸汽933

表42.26 饱和蒸汽和饱和水性质933

表42.27 过热蒸汽性质940

第五节传热、流动性能950

图42.23 水、道生A和SK油#260液体的管内壁膜传热系数950

图42.24 水平管上热载体凝液传热系数950

图42.25 垂直管上道生凝液膜系数950

图42.26 道生A及SK-油#260在管径10厘米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950

图42.27 在管子及通道中有机载热体湍流运动时热传导系统计算诺模图951

图42.28 道生管子中的压力降952

图42.29 NeoSK油液体的管内摩擦阻力952

表42.28 有机载热体(道生)的流速选用值953

第四十三章总传热系数954

表43.1 列管式冷却器总传热系数K954

表43.2 列管式加热器总传热系数955

表43.3 列管式热交换器总传热系数956

表43.4 列管式蒸发器总传热系数957

表43.5 列管式冷凝器总传热系数958

表43.6 炼厂列管换热设备总传热系数960

表43.7 蛇管冷却器总传热系数960

表43.8 蛇管加热器总传热系数961

表43.9 蛇管热交换器总传热系数962

表43.10 蛇管蒸发器总传热系数962

表43.11 蛇管冷凝器总传热系数962

表43.12 夹套冷却器总传热系数963

表43.13 夹套加热器总传热系数963

表43.14 夹套蒸发器总传热系数964

表43.15 套管冷却器总传热系数964

表43.16 套管加热器总传热系数965

表43.17 套管热交换器总传热系数965

表43.18 套管冷凝器总传热系数965

表43.19 翅片冷却器总传热系数966

表43.20 翅片冷凝器总传热系数966

表43.21 喷淋冷凝器总传热系数966

表43.22 喷淋冷却器总传热系数967

表43.23 螺旋热交换器总传热系数967

表43.24 其它热交换器总传热系数967

表43.25 传热膜系数α969

表43.26 器壁污垢传热系数α垢969

表43.27 国外换热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70

第四十四章三废状况及物料的危险性能971

一、排放标准、毒性及其它971

表44.1十三类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971

表44.2 第一类工业“废水”最高允许排放浓度972

表44.3 第二类工业“废水”最高允许排放浓度972

表44.4 主要类型洗涤剂的生化氧化作用972

表44.5-1 某些有机物的化学需氧量及生化需氧量973

表44.5-2 单一有机物的化学需氧量及生化需氧量974

表44.5-3 有关有机化合物的COD和BOD值974

表44.6 工业污水进入生化处理构筑物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974

表44.7 西德工业废水中某些化学性质采用生物处理的浓度975

表44.8 苏联工业废水生物处理所含有毒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976

表44.9 合成洗涤剂泡沫和味感的研究976

表44.10 有关物料的毒性试验结果977

表44.11 某些化学性质对小鱼类的毒性977

二、供水978

表44.12合成洗涤剂和肥皂工业用水质量标准978

表44.13 水中溶解氧量与温度的关系978

图44.1 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979

三、废水979

表44.14国内某厂合成洗涤剂生产过程中废水情况979

表44.15 洗衣废水成分980

表44.16 含磷废水成分980

表44.17 烷基苯装置的生产废水典型分析(水处理前)980

表44.18 环氧乙烷等产品综合装置的生产废水典型分析(水处理前)980

四、尾气981

表44.19中温氯化与光氯化尾气含氯量情况981

表44.20 石油氯化尾气吸收前后的组成981

表44.21 氯化、缩合反应尾气主要成分981

表44.22 石油氯化各塔氯化石油含氯量及尾气游离氯含量与各条件的关系981

表44.23 SO3磺化尾气982

五、危险性能982

表44.24爆炸性气体982

表44.25 烷烃的最低着火温度及着火的界限浓度982

表44.26 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空气混合比与爆炸的关系983

表44 27 爆炸波的传播速度与分子常数983

表44.28 在中心试验室和化验室内应用并须慎重处理的物质984

表44.29 某些物质最小点火能和最大灭火间距987

表44.30 易燃易爆物质分类990

表44.31 易燃和可燃液体分类原则991

表44.32 生产过程中,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分类991

附录992

一、技术经济参考资料992

表F.1主要原材料价格992

表F.2 包装材料价格992

二、有关物质的理化性质993

表F.3常用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993

图F.1 各号重油粘度-温度特性曲线995

三、腐蚀分类及说明996

表F.5腐蚀分类法996

表F.6 有关材料腐蚀图的附注说明996

四、单位换算999

表F.7长度(一)1001

表F.8 长度(二)1001

表F.9 面积1002

表F.10 体积(容积)1002

表F.11 重量(质量)1003

表F.12 密度1003

表F.13 压力1004

表F.14 速度1004

表F.15 体积流率1005

表F.16 重量流率1005

表F.17 力1006

表F.18 热、功、能1006

表F.19 单位质量的能量1007

表F.20 比热(热容)1007

表F.21 功率1007

表F.22 传热速度1008

表F.23 导热系数1008

表F.24 传热系数1008

表F.25 扩散系数1009

表F.26 表面张力1009

表F.27 动力粘度1009

表F.28 运动粘度1010

表F.29 单位面积流量速度1010

表F.30 比容1010

表F.31 角度1010

表F.32 温度(℃与°F换算)1011

表F.33 温度内插因数1014

表F.34 比重(-)γ15.6 15.6与γ20 4换算1014

表F.35 API度数与比重(d15.6 15.6)换算1015

表F.36 浓度公式的换算1017

五、其它1018

表F.37常用数据及计算公式1018

表F.38 热力学常数符号说明1018

表F.39 热力学位的用法1019

表F.40 常见名词缩写表1010

参考文献1021

1981《日用化工理化数据手册 合成洗涤剂磷酸盐及其它助剂》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轻工业部设计院编 1981 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