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经》求取 ⇩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凡例1

茶史篇1

一、茶树的起源及演变1

(一)茶树起源的辅证1

1. 最早的茶字1

2. 先前的茶树3

3. 古老的茶文物4

1. 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5

(二)茶树的原产地5

2. 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7

3. 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7

(三)茶树的演化9

1. 原始型的茶树9

2. 茶树的分区演化9

3. 茶树的生态演化区10

二、古代茶事11

(一)六朝以前的茶事11

1. 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11

2. 茶业重心的东移12

1. 唐代的茶叶产地14

(二)隋唐五代茶业的兴起14

2. 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15

3. 唐代茶政、茶学和茶叶文化的发展18

4. 唐代茶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1

(三)宋元茶业的发展22

1. 茶业重心由东南移23

2. 茶类的演变24

(四)明清茶事26

1. 散茶的兴起和制茶的革新26

2. 古代传统茶学的终结28

1. 贡茶的起源29

(五)历史贡茶29

3. 茶业向近代转变的过程29

2. 唐代贡茶30

3. 宋代贡茶31

4. 元、明、清代贡茶33

三、近代茶业的发展34

(一)茶区分布35

1. 茶区的划分意义和演变35

2. 中国现代茶区的分布37

(二)茶叶生产和贸易38

1. 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39

2. 现代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40

3. 现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崛起41

1. 近代茶业科技的建立42

(三)茶业科技42

2. 近代茶业科技的奠基人43

3. 近代茶业科技的发展43

4. 现代茶业科技的成就45

(四)茶学教学49

1. 近代茶学教学的诞生49

2. 现代茶学教学的发展49

一、茶树形态特征53

(一)植株53

茶性篇53

(二)根54

(三)茎55

(四)叶55

(五)花、果实和种子57

二、茶树生物学特性58

(一)茶树的生育特点58

1. 茶树的个体生育周期58

2. 茶树的年生育周期60

(二)茶树器官的生育特性61

1. 种子的萌发生长61

2. 根系的生长活动61

3. 新梢的形成和生长62

4. 叶片的生长特点63

5. 花果的生育过程64

(三)茶树生育的相关特性65

1.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65

2. 茶树茎叶与花果生育的关系66

3. 茶树个体与群体生长的关系67

三、茶树生理特性67

(一)茶树光合作用67

1. 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67

2. 茶树光合产物的累积、运转与分配68

3. 环境因素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68

4. 栽培措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9

(二)茶树呼吸作用70

1. 茶树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70

2. 茶树新梢的呼吸强度70

3. 茶树根茎的呼吸强度71

4. 茶籽萌发过程中的呼吸强度71

5. 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71

7. 茶树内在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72

(三)茶树营养生理72

1. 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72

2. 茶树所需的大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73

(四)茶树水分生理75

1. 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75

3. 茶树微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75

2. 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76

3. 茶树的蒸腾作用76

(五)茶树休眠及其生理76

1. 茶树的休眠现象76

2. 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77

3. 茶树休眠与耐寒的关系78

(六)茶树繁殖的生理特点78

1. 茶籽萌发生理78

2. 茶树营养繁殖的生理特性78

(一)从化学元素周期表看茶的成分元素的广泛性81

四、茶的生化特性81

3. 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81

(二)从元素含量图象描绘茶嫩度的高低82

(三)从五光十色的茶类认识茶色素成分的多样性85

(四)从茶的鲜美风味了解各种呈味成分的协调性86

(五)从茶的馥郁芬芳理解各种香气成分的复杂性88

(六)茶繁多物质生成过程中的依存和制约89

五、茶的药理特性91

(一)传统用法91

1. 茶为万病之药91

2. 茶方与制剂92

3. 茶的二十四功效94

1. 茶的药用成分101

(二)茶对人类疾病的疗效101

2. 茶的疗效作用102

茶类篇111

一、制茶和茶类演变111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111

(二)从蒸青造型到龙团凤饼111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112

(四)从蒸青到炒青112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113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114

1. 茶叶品类的命名115

(二)现代中国茶叶类别115

(一)历代茶叶类别概要115

二、茶叶分类115

(七)茶叶饮料的发展115

2. 茶类的划分116

三、历代名茶124

(一)历史名茶124

1. 唐代名茶124

2. 宋代名茶125

3. 元代名茶126

4. 明代名茶126

5. 清代名茶127

1. 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128

(二)现代名茶128

2. 在国内外评优、获奖名茶品目130

四、绿茶种类132

1. 西湖龙井133

2. 黄山毛峰135

3. 洞庭碧螺春136

4. 蒙顶茶137

5. 顾渚紫笋138

6. 桂平西山茶139

7. 南京雨花茶140

8. 太平猴魁140

10. 六安瓜片142

9. 庐山云雾142

11. 惠明茶144

12. 平水珠茶145

13. 径山茶146

14. 涌溪火青147

15. 休宁松萝148

16. 老竹大方149

17. 敬亭绿雪150

18. 婺源茗眉151

19. 安化松针151

20. 高桥银峰152

23. 峨眉竹叶青153

22. 信阳毛尖153

21. 午子仙毫153

24. 仙人掌茶154

25. 恩施玉露155

26. 泉岗煇白155

27. 天尊贡芽156

28. 峡州碧峰156

29. 日铸雪芽156

30. 云峰与蟠毫157

31. 婺州举岩158

32. 宝洪茶159

33. 南安石亭绿159

34. 天山绿茶160

35. 都匀毛尖161

36. 眉茶162

37. 碣滩茶162

38. 秦巴雾毫163

39. 紫阳毛尖163

40. 汉水银梭163

41. 狗牯脑164

42. 上饶白眉164

43. 仰天雪绿165

44. 永川秀芽165

45. 鸠坑毛尖165

46. 安吉白片166

47. 双龙银针167

48. 开化龙须167

49. 江山绿牡丹167

50. 南糯白毫168

51. 遵义毛峰168

52. 古劳茶169

53. 南山白毛茶170

54. 桂林毛尖170

55. 覃塘毛尖171

56. 无锡毫茶171

58. 前峰雪莲172

57. 金坛雀舌172

59. 南山寿眉173

60. 瑞草魁173

61. 九华毛峰174

62. 舒城兰花176

63. 天柱剑毫177

64. 岳麓毛尖178

65. 东湖银毫178

66. 桂东玲珑茶179

67. 古丈毛尖179

71. 五盖山米茶180

70. 河西图茶180

69. 湘波绿180

68. 狮口银芽180

72. 郴州碧云181

73. 黄竹白毫181

74. 建德苞茶182

75. 江华毛尖182

76. 天目青顶183

77. 双井绿183

78. 雁荡毛峰184

80. 普陀佛茶185

81. 井岗翠绿185

79. 东白春芽与太白顶芽185

82. 小布岩茶186

83. 麻姑茶187

84. 瑞州黄檗茶187

85. 龙舞茶188

86. 新江羽绒茶188

87. 周打铁茶188

88. 九龙茶189

89. 山谷翠绿189

90. 雪峰毛尖190

91. 韶峰190

92. 华顶云雾190

94. 双桥毛尖191

93. 车云山毛尖191

95. 龟山岩绿192

96. 金水翠峰192

97. 文君嫩绿193

98. 峨眉毛峰193

99. 蒙顶甘露194

100. 青城雪芽194

101. 宝顶绿茶194

102. 兰溪毛峰195

103. 峨蕊195

106. 窝坑茶196

104. 千岛玉叶与清溪玉芽196

105. 通天岩茶196

107. 水仙茸勾茶197

108. 云林茶197

109. 攒林茶198

110. 隆中茶198

111. 官庄毛尖199

112. 牛抵茶199

113. 南岳云雾茶199

114. 余姚瀑布茶200

115. 遂昌银猴200

117. 仙居碧绿201

116. 盘安云峰201

118. 松阳银猴202

119. 云海白毫203

120. 化佛茶203

121. 大关翠华茶204

122. 苍山雪绿204

123. 墨江云针205

124. 绿春玛玉茶205

125. 七境堂绿茶205

126. 龙岩斜背茶206

127. 莲心茶206

129. 湄江翠片207

128. 贵定云雾茶207

130. 象棋云雾208

131. 凌云白毫208

132. 梅龙茶209

133. 金山翠芽209

134. 天池茗毫209

135. 翠螺210

136. 花果山云雾茶211

137. 蒸青煎茶211

138. 晒青211

五、红茶种类213

(一)工夫红茶213

1. 祁门工夫213

2. 滇红工夫214

3. 宁红工夫215

4. 宜红工夫216

5. 川红工夫217

6. 闽红工夫218

(1)政和工夫218

(2)坦洋工夫218

(3)白琳工夫218

7. 湖红工夫219

8. 越红工夫220

(二)小种红茶220

(三)红碎茶221

六、乌龙茶种类222

1. 武夷岩茶223

2. 武夷四大名枞225

(1)大红袍225

(2)铁罗汉225

(3)白鸡冠225

(4)水金龟226

3. 武夷肉桂226

4. 闽北水仙227

5. 白毛猴228

6. 八角亭龙须茶228

7. 铁观音229

9. 永春佛手231

8. 黄金桂231

10. 安溪色种232

11. 凤凰水仙233

12. 台湾乌龙234

13. 台湾包种235

七、白茶种类236

1. 银针白毫236

2. 白牡丹236

八、黄茶种类237

1. 君山银针237

4. 新工艺白茶237

3. 贡眉(寿眉)237

2. 蒙顶黄芽239

3. 霍山黄芽240

4. 北港毛尖241

5. 鹿苑毛尖242

6. 沩山白毛尖243

7. 温州黄汤243

8. 皖西黄大茶244

9. 广东大叶青245

10. 海马宫茶246

九、黑茶种类246

3. 四川边茶247

2. 老青茶247

1. 湖南黑茶247

4. 六堡散茶248

5. 普洱茶248

十、紧压茶种类248

1. 沱茶248

2. 竹筒香茶249

3. 普洱方茶249

4. 米砖茶250

5. 黑砖茶250

6. 花砖茶250

8. 湘尖茶251

7. 茶砖茶251

9. 青砖茶252

10. 康砖和金尖252

11. 方包茶253

12. 六堡茶253

13. 圆茶(七子饼茶)253

14. 饼茶253

15. 紧茶254

16. 固形茶254

十一、花茶种类254

1. 茉莉花茶254

3. 桂花茶255

2. 珠兰花茶255

4. 金银花茶256

5. 白兰花茶257

6. 玫瑰花茶257

7. 玳玳花茶257

十二、固体和液体茶饮料258

1. 速溶茶258

2. 茶可乐259

3. 茶汽水259

7. 罐装茶饮料260

6. 茶康乐260

5. 百利宝260

4. 多味茶260

8. 茶叶冰棒261

9. 茶酒261

十三、茶叶食品261

1. 茶糖262

2. 茶叶饼干262

3. 茶乳晶262

十四、茶叶菜肴263

1. 茶叶粥263

2. 鸡茶饭263

3. 茶叶蛋263

十五、非茶之茶264

7. 绿茶番茄汤264

1. 绞股蓝茶264

5. 清蒸茶鲫鱼264

4. 龙井虾仁264

6. 龙井肉片汤264

2. 杜仲茶265

3. 松针米茶266

4. 罗布麻茶266

5. 人参茶266

6. 菊花茶266

10. 薄玉茶267

11. 刺五茄茶267

7. 桑芽茶267

9. 桂花茶267

8. 金银花茶267

12. 虫屎茶268

13. 柿叶茶268

14. 青豆条268

15. 玄米茶268

20. 竹叶茶269

19. 红枣茶269

21. 玉米须茶269

22. 车前草茶269

18. 老姜茶269

17. 老鹰茶269

16. 锅巴茶269

23. 丹参茶270

24. 胖大海茶270

25. 番泻叶茶270

26. 钩藤茶270

茶技篇271

一、茶树品种271

(一)茶树品种资源271

1. 茶树品种资源与育种271

2. 茶树品种资源的类型和特点271

1. 茶树品种的命名281

(二)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281

3. 茶树品种资源的向外传播281

2. 茶树品种的分类282

(三)茶树的遗传与变异282

1. 茶树的染色体282

2. 茶树的遗传283

3. 茶树的变异284

(四)茶树选种技术285

1. 茶树系统选种285

2. 茶树杂交育种286

3. 茶树育种新技术287

4. 茶树品种的早期鉴定290

(五)优良的茶树品种291

1. 茶树良种的作用和标准291

2. 优良茶树品种简介292

(六)茶树品种繁育299

1. 繁育体系299

2. 茶树种苗标准301

3. 茶树苗木繁育技术301

4. 茶树引种技术302

二、茶树栽培技术303

(一)茶树适生条件303

1. 阳光304

2. 温度304

3. 水分305

4. 土壤306

5. 地形、地势和坡向307

(二)茶树的分区309

1. 华南茶区309

2. 西南茶区309

3. 江南茶区309

4. 江北茶区310

(三)新茶园建设310

1. 园地的规划与设计310

2. 新茶园开垦313

3. 茶树种植315

4. 茶树幼苗期的管理317

(四)茶园土壤与土壤管理317

1. 茶园土壤类型318

2. 茶园土壤管理320

3. 茶园土壤资源的保护和改良323

(五)茶树的矿质营养与施肥326

1. 茶树的矿质营养和吸肥特性326

2. 茶园施肥技术328

3. 茶园绿肥331

(六)茶树修剪334

1. 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335

2. 茶树修剪的时期336

3. 茶树修剪方法337

(七)茶园灌溉与排水340

4. 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340

1. 茶树的需水特性341

2. 茶园灌溉技术342

3. 茶园排水技术347

(八)茶叶采摘347

1. 古人论采茶347

2. 当代茶叶采摘技术348

(九)茶树病虫害防治354

1. 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354

2. 茶园病虫的综合治理356

3. 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363

4. 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366

1. 茶树冻害及其防救375

(十)茶树灾害防救375

2. 茶树旱害及其防救379

3. 茶树湿害及其防救381

(十一)低产茶园改造382

1. 茶园低产的原因382

2. 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383

3. 低产茶园改造后的管理385

三、制茶技术386

(一)绿茶制造工艺386

1. 长条形绿茶初制386

2. 眉形绿茶精制392

3. 成茶拼配399

(二)红茶制造工艺400

1. 工夫红茶制造400

2. 小种红茶制造407

3. 红碎茶制造414

(三)乌龙茶制造工艺419

1. 乌龙茶制造工艺特点420

2. 乌龙茶制造技术422

(四)白茶制造工艺426

1. 白毫银针制造426

2. 白牡丹 贡眉制造427

3. 新白茶制造428

1. 黄茶制造技术429

(五)黄茶制造工艺429

2. 黄茶制造过程的理化变化430

3. 闷黄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431

(六)黑茶制造工艺432

1. 湖南黑茶制造432

2. 湖北老青茶制造434

3. 南路边茶制造435

4. 西路边茶制造437

5. 六堡茶制造437

6. 普洱茶制造438

(七)紧压茶压制技术438

1. 黑砖茶和花砖茶压制438

2. 茯砖茶压制439

3. 湘尖茶压制440

4. 康砖茶和金尖茶压制440

5. 方包茶压制441

6. 青砖茶压制441

7. 六堡茶压制442

8. 饼茶和圆茶压制442

9. 紧茶压制442

10. 沱茶压制443

11. 普洱方茶压制443

12. 竹筒茶压制443

2. 花茶窨制原理444

1. 花茶窨制历史沿革444

(八)花茶窨制技术444

13. 米砖茶压制444

3. 花茶窨制技术446

4. 各种花茶窨制工艺448

(九)速溶茶加工技术454

1. 速溶茶的生产概况454

2. 速溶茶的加工方法454

四、茶业机械457

(一)茶叶机械的发展457

(二)茶园作业机械457

1. 茶园垦殖机械459

2. 茶园耕作机械460

3. 茶园病虫害防治机械462

4. 茶园灌溉机械463

5. 茶树修剪机464

6. 采茶机465

(三)茶叶加工机械467

1. 绿茶加工机械467

2. 红茶加工机械477

3. 其他茶加工机械483

4. 茶叶精制机械487

5. 制茶机械的自动控制492

1. 茶叶色香味形的由来493

(一)茶叶品质化学493

五、茶叶品质与评检493

2. 不同季节茶的品质特点496

3. 不同茶类的品质化学特征497

(二)茶叶审评501

1. 审评方法501

2. 评茶室的条件504

3. 评茶术语505

4. 评茶计分方法509

(三)茶叶检验510

1. 中国茶叶检验简史510

2. 茶叶品质规格检验511

4. 茶叶品质理化检验513

3. 茶叶包装及衡量检验513

5. 茶叶检疫及卫生检验515

6. 茶叶进出口检验及公证516

六、茶叶包装与贮藏517

(一)茶叶变质的原因517

1. 叶绿素的变化517

2. 茶多酚的氧化、聚合517

3. 维生素的减少517

4. 类脂物质的水解和胡萝卜素的氧化517

2. 水分518

(二)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518

1. 温度518

5. 氨基酸的变化518

6. 香气成分的变化518

3. 氧气519

4. 光线519

(三)茶叶的包装与装潢519

1. 茶叶的包装519

2. 茶叶包装装潢520

(四)大容量茶的保藏521

(五)家庭用茶的贮藏522

1. 瓦坛贮茶法522

2. 罐贮法522

(六)延缓贮藏茶叶陈化的其他方法523

1. 品种搭配法523

3. 塑料袋贮藏法523

4. 热水瓶贮藏法523

2. 减少残留酶活性法524

3. 改变发酵的pH法524

4. 控制萎凋和发酵程度法524

七、茶的综合利用525

(一)茶籽的利用525

1. 茶籽的化学组成和资源概况525

2. 茶籽油的利用525

3. 茶皂素的利用528

4. 茶籽壳及其他残渣的利用532

(二)茶的利用533

1. 茶叶天然咖啡碱533

2. 茶叶口腔消臭剂534

3. 茶叶天然色素534

4. 茶叶天然抗氧化剂535

5. 滋补强身的红茶菌536

饮茶篇539

一、饮茶习俗539

(一)饮茶习俗的发展与传播539

(二)客来敬茶541

(三)汉族的清饮543

(四)维族的奶茶与香茶545

(五)藏族的酥油茶546

(六)蒙族的咸奶茶547

(七)傣族、拉枯族的竹筒香茶548

(八)纳西族的盐巴茶与 龙虎斗548

(九)傈僳族的雷响茶549

(十)布朗族的酸茶549

(十一)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549

(十二)土家族的擂茶550

(十三)苗族和侗族的油茶551

(十四)回族的罐罐茶552

二、茶艺553

(一)品茗的环境553

(二)茶的欣赏554

(三)用茶方法555

(四)茶宴与斗茶555

(五)茶馆与茶摊557

(六)茶话会与音乐茶座560

三、茶的鉴别562

(一)新茶与陈茶562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563

(三)真茶与假茶564

(四)窨花茶与拌花茶566

(五)高山茶与平地茶567

1. 茶具的发展568

(一)茶具发展历史568

四、茶具568

2. 茶具的演变571

(二)茶具种类和产地572

1. 陶土茶具572

2. 瓷器茶具573

3. 漆器茶具576

4. 玻璃茶具576

5. 金属茶具576

6. 竹木茶具576

(三)茶具的鉴赏和选择577

1. 丰富多彩的茶具577

4. 茶具中的奇花异葩578

3. 紫色的瓷器--紫砂茶具578

2. 有白玉之称的瓷茶具578

五、茶的冲泡580

(一)池茶用水580

1. 对泡茶用水的认识580

2. 泡茶用水的选择581

(二)器皿的选择583

(三)泡茶 三要素584

1. 茶的用量584

2. 泡茶水温585

3. 冲泡时间和次数585

(一)绿茶饮用方法586

1. 玻璃杯泡饮法586

六、茶的饮用方法586

(四)冲泡程序586

2. 瓷杯泡饮法587

3. 茶壶泡饮法587

4. 饮茶吃渣法587

5. 茶泡饭饮用法588

6. 单开泡饮法588

7. 薄荷糖茶烹饮法588

(二)红茶饮用方法588

1. 按花色品种分589

2. 按调味分589

(三)乌龙茶饮用方法590

3. 按茶汤浸出方法分590

(四)花茶饮用方法591

(五)紧压茶饮用方法592

茶文化篇595

一、茶与文化595

(一)茶书595

(二)茶刊601

(三)茶与婚礼603

(四)茶与祭祀605

(五)茶与佛教607

(六)茶叶诗词609

1. 两晋和南北朝的诗609

2. 唐代(含五代)茶诗610

3. 宋代茶叶诗词613

4. 元、明、清茶叶诗词616

5. 近代茶叶诗词618

(七)茶歌茶舞618

(八)茶与戏曲620

(九)茶与美术621

(十)茶与楹联624

(十一)茶叶谚语626

二、名人与茶628

(一)陆羽628

(二)卢仝629

(三)皎然630

(四)白居易631

(五)陆龟蒙、皮日休632

(六)欧阳修633

(七)蔡襄634

(八)苏轼635

(九)黄庭坚637

(十)赵佶638

(十一)陆游638

(十二)虞集639

(十三)张岱640

(十四)李渔641

(十五)郑燮642

(十六)爱新觉罗·弘历643

(十七)曹雪芹644

(十八)袁枚645

(十九)鲁迅646

(廿)郭沫若647

(廿一)吴觉农648

(廿二)老舍650

三、茶事掌故650

(一)孙皓赐茶代酒650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651

(四)王濛患水厄651

(五)王肃好茗饮651

(二)陆纳以茶果待客651

(三)单道开饮茶苏651

(七)陆羽鉴水652

(八)卢仝七碗茶652

(九)皮光业以茗为 苦口师652

(十)王安石验水652

(十一)蔡襄别茶652

(十二)苏东坡梦泉652

(十三)谦师得茶三昧653

(十四)李清照饮茶助学653

(十五)天下第一泉653

(十六)天下泉名多 陆羽653

(十九)禅林法语吃茶去654

(十七)茶马交易654

(十八)贡茶得官654

(廿)洛阳纸贵655

四、茶的传说655

(一)十八棵御茶655

(二)茶墨之争656

(三)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657

(四)碧螺姑娘657

(五)冻顶乌龙659

(六)蒙顶玉叶659

(七)御茶园遗址661

(九)雪芹辨泉662

(八)猴公茶的故事662

(十)神农尝百草663

(十一)陆羽煎茶664

(十二)庐山云雾茶664

(十三)大红袍666

(十四)龙井茶虎跑水669

(十五)正志和尚与茶671

(十六)茶姑画眉673

(十七)擂茶两说674

附录677

附录一 中国茶叶大事记677

附录二 中国茶叶名录683

附录三 中国茶书名录690

附录四 中国茶叶专业学校699

附录五 中国大型国营茶场700

附录六 中国各地茶叶进出口公司704

附录七 世界茶叶研究机构706

附录八 世界茶叶社会团体和组织714

附录九 国外茶叶期刊一览表719

附录十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出口量和进口量722

附录十一 世界茶叶拍卖市场757

附录十二 索引759

主要参考文献785

编后记786

1992《中国茶经》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宗懋主编 1992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茶疗(1998 PDF版)
中国茶疗
1998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名茶(1989.03 PDF版)
中国名茶
1989.03 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国山茶(1989.4 PDF版)
中国山茶
1989.4 海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茶文化  知茶( PDF版)
中国茶文化 知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漳平水仙茶  中国名茶( PDF版)
漳平水仙茶 中国名茶
中共漳平市委;漳平市人民政府
茶经  下( PDF版)
茶经 下
中国茶业( PDF版)
中国茶业
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茶趣异彩  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1999 PDF版)
茶趣异彩 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
1999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的茶(1987 PDF版)
中国的茶
1987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名茶志(1982 PDF版)
中国名茶志
1982 北京:农业出版社
中国名茶(1979 PDF版)
中国名茶
1979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的茶叶(1950 PDF版)
中国的茶叶
1950 永祥印书馆
茶经·茶道·茶药方(1996 PDF版)
茶经·茶道·茶药方
1996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药茶(1991 PDF版)
中国药茶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药茶谱(1995 PDF版)
中国药茶谱
199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