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研究》求取 ⇩

第一编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1

第一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3

第一节 病原学3

一、甲型肝炎病毒的基本特征3

二、甲型肝炎病毒的标志4

三、甲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5

四、甲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5

第二节 流行病学5

一、传染源6

二、传播途径7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9

四、流行病学特征10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11

一、HAV在机体内的定位和免疫应答11

第三节 发病机理11

第二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14

第一节 病原学14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基本特征14

二、病毒基因组与病毒蛋白15

三、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17

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17

第二节 流行病学21

一、传染源21

二、传播途径24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28

四、流行病学特征28

一、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内的定位30

第三节 发病机理30

二、体液免疫应答31

三、细胞免疫应答33

四、肝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35

五、肝外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37

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发病机理37

七、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38

第三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40

第一节 病原学40

一、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40

二、理化性质41

三、基因组结构41

五、基因组序列的多变性42

四、基因组的表达产物42

六、HCVRNA在感染者体内存在的状态44

七、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与抗体45

第二节 流行病学47

一、简史47

二、传染源47

三、传播途径48

四、易感性与免疫力49

五、流行病学特征49

第三节 发病机理49

第四章 丁型病毒性肝炎51

第一节 病原学51

一、丁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特征51

二、丁型肝炎病毒的抗原与抗体52

第二节 流行病学53

三、丁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53

一、传染源54

二、传播途径54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54

四、流行病学特征55

第三节 发病机理56

第五章 戊型病毒性肝炎58

第一节 病原学58

一、戊型肝炎病毒的形态58

二、戊型肝炎病毒的理化特性58

三、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58

四、动物实验感染59

二、传播途径60

一、传染源60

第二节 流行病学60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61

四、流行病学特征61

第三节 发病机理61

第六章 庚型病毒性肝炎63

第一节 病原学63

一、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63

二、动物模型64

第二节 流行病学65

一、传染源65

二、传播途径66

三、流行病学特征66

第三节 发病机理67

一、病毒血症67

二、HGV感染的自然史69

第二编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71

第七章 病理解剖学73

第一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73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73

二、炎症细胞浸润74

三、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74

四、胆汁瘀积74

五、肝细胞排列紊乱75

第二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75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75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76

第三节 重型病毒性肝炎77

二、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78

一、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78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肝外损害79

一、肾病变79

二、心血管病变80

三、皮肤病变80

四、关节病变80

五、造血系统病变80

六、肺病变80

七、精神、神经系统表现80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病变的发病机理81

一、肝细胞损伤的机理81

二、肝炎慢性化—纤维增生的机理81

第八章 病理生理学83

第一节 黄疸83

第三节 腹水84

第二节 出血84

第四节 肝性脑病85

第五节 肝性肾病8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86

二、肾小管性酸中毒87

三、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紊乱88

第六节 肝肺综合征89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89

第三编临床表现、并发症、合并症91

第九章 临床表现93

第一节 各种症状和体征93

第二节 临床类型96

一、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96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97

二、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97

四、淤胆型病毒性肝炎98

五、慢性迁延性肝炎99

六、慢性活动性肝炎99

七、小儿病毒性肝炎100

八、老年人病毒性肝炎100

九、妊娠期病毒性肝炎101

第十章 并发症103

第一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103

一、胰腺疾病103

二、食道、胃肠损害104

三、脂肪肝106

四、原发性肝癌107

一、糖尿病108

第二节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并发症108

二、低血糖109

三、内分泌损害110

第三节 血液系统并发症110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110

二、各种血细胞异常111

三、溶血性贫血112

四、凝血功能障碍113

第四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113

一、心脏病变113

二、血管病变115

第五节 泌尿系统并发症115

一、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115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116

二、肾小管性酸中毒116

第六节 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并发症117

一、皮肤病变117

二、关节病变117

三、肌肉病变118

第七节 其他系统并发症118

一、呼吸系统病变118

二、神经系统病变119

三、干燥综合征119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20

第十一章 妊娠期肝炎122

一、妊娠对肝脏功能的影响122

二、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122

四、病毒性肝炎对胎儿的影响123

三、慢性肝炎期间发生妊娠123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125

第十二章 继发感染与伴发寄生虫病126

第一节 继发细菌感染126

一、胆道系统感染127

二、自发性腹膜炎128

三、败血症129

四、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130

第二节 真菌感染130

第三节 寄生虫病131

一、日本血吸虫病131

二、华支睾吸虫病133

三、梨形鞭毛虫病133

第四编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135

第十三章 肝功能检查137

第一节 胆色素代谢功能检查137

一、血清胆红素定量测定137

二、尿胆色素试验138

三、粪胆色素试验139

第二节 血清酶活力测定139

一、血清转氨酶活力测定140

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142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功酶测定142

四、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测定143

五、血清胆碱酯酶测定144

六、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144

一、血清总蛋白量及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测定145

第三节 蛋白代谢功能试验145

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146

三、血浆氨基酸测定146

四、血氨测定147

第四节 凝血功能试验148

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48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试验149

第五节 染料排泄功能试验149

一、靛青绿(又称吲哚青绿)试验(ICG)149

第六节 肝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展望150

第十四章 肝炎病毒特异性检测151

第一节 血清免疫学检测151

一、检测方法评价151

二、检测原理152

三、甲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153

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157

五、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167

六、丁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169

七、戊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171

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的影响因素173

九、放射免疫技术的影响因素175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176

一、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介绍177

二、甲型肝炎病毒核酸(HAVRNA)的检测180

三、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检测180

四、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的检测182

五、丁型肝炎病毒核酸(HDVRNA)的检测183

七、新近发现的几种肝炎病毒核酸的检测184

六、戊型肝炎病毒核酸(HEVRNA)的检测184

九、影响PCR扩增的环节分析185

八、杂交技术注意事项185

十、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装备187

第三节 分子病理学检测187

一、原位杂交187

二、原位PCR192

三、Southern杂交技术194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94

一、免疫组织化学基本检测方法及评价194

二、肝炎病毒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96

一、免疫球蛋白200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200

二、总补体和补体C200

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查200

第十五章 其他免疫学检查200

四、自身免疫抗体201

五、甲胎蛋白201

第二节 细胞免疫检查202

一、皮内试验202

二、T细胞花环试验202

三、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202

四、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03

五、细胞因子测定203

六、NK细胞测定203

第十六章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204

一、肝穿刺针的种类204

二、适应证204

四、肝活检方法205

三、禁忌证205

五、并发症206

六、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失败的常见原因207

第十七章 影像学检查210

第一节 超声诊断210

一、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210

二、超声显像在肝脏病学的应用范围210

三、超声诊断仪的类别211

四、波型及图形的命名211

五、正常肝波(图)型及各径正常值212

六、各种肝病的超声检查214

七、超声多普勒在肝病中的应用215

一、腹部平片216

二、食管及胃底X线检查216

第二节 X线检查216

八、肝脏疾病的介入性超声检查216

三、胆囊及胆管造影217

四、肝血管造影218

五、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撑架分流术(TIPSS)218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218

一、核医学检查的诊断价值218

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219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220

一、基本原理220

二、CT检查的优缺点220

三、CT与其他放射诊断技术比较221

四、临床意义221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检查222

二、临床意义223

一、基本原理223

第十八章 腹腔镜检查225

一、适应证225

二、禁忌证225

三、腹腔镜检查所见225

四、腹腔镜检查的诊断价值226

第十九章 诊断227

一、流行病学资料227

二、临床表现227

三、实验室检查资料228

四、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230

五、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31

一、黄疸型肝炎的鉴别诊断236

第二十章 鉴别诊断236

二、淤胆型肝炎的鉴别诊断237

三、无黄疸型肝炎的鉴别诊断239

第二十一章 误诊241

一、病毒性肝炎误诊为其他疾病241

二、其他疾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242

三、提高肝炎诊断率的重要措施243

第二十二章 中医辨证244

第一节 黄疸型肝炎的辨证244

一、病因病机244

二、临床辨证245

第二节 无黄疸型肝炎的辨证245

一、病因病机245

二、临床辨证246

第五编病毒性肝炎的治疗247

第二十三章 一般治疗249

一、心理护理与治疗249

二、适当休息249

三、合理饮食250

第二十四章 护肝与对症治疗251

一、葡萄糖与胰岛素251

二、维生素类252

三、促进解毒功能的药物253

四、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254

五、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255

六、促进胆红素代谢与排泄的药物257

七、祛脂肪药物258

八、抗肝纤维化药物259

九、其他对症治疗261

第二十五章 降酶药物262

一、五味子及联苯双酯262

二、垂盆草263

三、山豆根264

四、齐墩果酸265

五、甘草甜素265

六、水飞蓟素266

七、云芝267

第二十六章 中医辨证治疗268

第一节 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268

一、阳黄268

三、急黄269

二、阴黄269

一、肝气郁结270

二、脾虚湿困270

三、肝阴不足270

第二节 无黄疸型肝炎的辨证论治270

四、气滞血瘀271

第三节 中医对肝炎辨证治疗提要271

第二十七章 免疫增强治疗273

一、胸腺素(肽)273

二、白细胞介素2275

三、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AK细胞)275

四、免疫核糖核酸276

五、转移因子277

八、香菇菌多糖278

六、山豆根(肝炎灵注射液)278

七、猪苓多糖注射液278

九、云芝279

十、辅酶Q-10279

十一、左旋咪唑279

第二十八章 免疫抑制治疗281

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281

二、病毒性肝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指征、用法及疗效评价282

第二十九章 抗病毒药物治疗287

一、干扰素288

二、干扰素诱导剂294

三、阿糖腺苷与单磷酸阿糖腺苷294

五、拉米夫定(Lamivudin,3TC,TM)295

四、无环鸟苷(阿昔洛韦)295

六、抗病毒中药296

七、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296

第三十章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297

一、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297

二、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主要作用299

三、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研究299

第三十一章 重型肝炎的治疗301

一、基础治疗301

二、免疫治疗302

三、人胎肝细胞悬液及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治疗302

四、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G-I疗法)303

五、肝性脑病的防治304

六、脑水肿的防治306

七、出血的防治307

八、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308

九、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310

十、感染的防治312

十一、腹水的治疗314

十二、臌肠的防治314

十三、血制品、蛋白制剂的治疗314

十四、人工肝治疗315

十五、加强护理315

第三十二章 合并症及妊娠期肝炎的治疗317

一、合并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317

二、合并血吸虫病的治疗317

三、合并结核病的治疗317

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318

五、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318

四、合并细菌感染的治疗318

七、合并糖尿病的治疗319

八、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治疗319

第六编预后与转归321

第三十三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323

一、影响急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323

二、判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估计指标328

第三十四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332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预后332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332

第三十五章 重型肝炎的预后335

一、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335

二、重型肝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337

三、重型肝炎预后的估计指标338

四、肝细胞坏死的程度与预后340

五、重型肝炎存活者的转归340

第三十六章 淤胆型肝炎的预后342

第三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癌343

第一节 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343

一、流行病学观察343

二、临床观察343

三、癌变的发生机理345

四、动物模型的研究346

第二节 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346

一、流行病学研究346

二、细胞水平的研究348

三、分子水平的研究349

第三节 丁型肝炎与肝细胞癌351

四、临床随访观察351

第七编预防355

第三十八章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57

一、传染源登记357

二、病人的隔离358

三、病毒携带者的处理359

四、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时间361

五、献血员的管理361

第三十九章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362

一、病毒性肝炎的消毒方法362

二、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363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易感者366

二、甲型肝炎的被动免疫预防36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的免疫预防366

第四十章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366

三、甲型肝炎的主动免疫预防367

第二节 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368

一、合理确定重点保护人群368

二、合理筛选疫苗接种对象368

三、合理使用乙型肝炎疫苗369

四、乙型肝炎的被动免疫保护369

五、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370

第四十一章 其他措施371

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371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预防措施371

三、正常的生活制度371

1998《病毒性肝炎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彭文伟等主编 1998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1993 PDF版)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1993 北京:北京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988.03 PDF版)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1988.03
病毒性肝炎( PDF版)
病毒性肝炎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病毒性肝炎  1985( PDF版)
病毒性肝炎 1985
南昌市卫生防疫站
病毒性肝炎(1954 PDF版)
病毒性肝炎
1954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989 PDF版)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1989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进展(1997 PDF版)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进展
1997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  第2版(1980 PDF版)
病毒性肝炎 第2版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1982 PDF版)
病毒性肝炎
1982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1990 PDF版)
病毒性肝炎
1990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1986 PDF版)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1986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1997 PDF版)
病毒性肝炎
1997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新亚出版社
中医肝病与病毒性肝炎(1987 PDF版)
中医肝病与病毒性肝炎
1987 海口市:海南人民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咨询(1997 PDF版)
病毒性肝炎咨询
199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研讨会论文集(1991 PDF版)
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 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研讨会论文集
1991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