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作者 | (苏)奥伊则尔曼,Т.И.著;潘培新等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参考页数 | 587 |
出版时间 | 196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2002·19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7217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言1
第一部分 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23
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以及这些观点的哲学论证23
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第一阶段的某些特点: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23
2 马克思的中学作文。马克思很快与之断绝关系的传统观点。关于志向的考虑26
3 马克思给父亲的信。与左派黑格尔主义者的接近。应有和现有的问题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33
4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古代启蒙思想的伊壁鸠鲁主义40
5 博士论文。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古代原子论的观点。哲学与宗教。无神论是科学的和革命的哲学的出发点48
6 博士论文。自我意识与经验现实,理论与实践,哲学与革命。辩证法与哲学史问题55
7 对普鲁士制度的革命民主主义批判。辩证法是对封建浪漫主义幻想进行革命性批判的工具66
8 恩格斯向无神论立场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71
9 恩格斯向青年黑格尔派立场的转变。对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民主主义解释80
10 恩格斯反对谢林的非理性主义的斗争。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态度89
11 一些初步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与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04
第二章 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13
1 马克思和《莱茵报》的工作。为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群众进行辩护,对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态度113
2 对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革命民主主义理解。哲学与宗教。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对反动浪漫主义的批判127
3 自由及其在出版物上的必然表现。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本质与现象。国家的性质及其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客观规律性问题146
4 恩格斯同“青年德意志”的决裂。开始同青年黑格尔派划清界线168
5 物质利益与理想原则,阶级与政党。社会革命的前途。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181
第三章 向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接近193
1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批判唯心主义的国家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193
2 恩格斯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15
3 《德法年鉴》的准备出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228
4 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意识与存在,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社会主义革命与异化的克服240
5 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托·卡莱尔的反动的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批判261
6 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制272
7 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批判。人们社会活动形式的多样性292
8 对自然和人的唯物主义理解。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评价。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303
9 在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哈哈镜中所反映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30
10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派冒牌社会主义声明的批判341
第二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351
第一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的斗争351
1 对思辨的唯心主义和思辨的辩证法的批判。哲学基本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决351
2 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和“群氓”理论的批判与唯物辩证法问题。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日益增大的规律378
3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蒲鲁东学说评价396
4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405
5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418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新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组织。对魏特林的宗派主义立场和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的批判431
7 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完成。对麦·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441
8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批判453
9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社会发展中的客观性和自发性。自由与必然459
1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国家和革命的问题474
1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484
12 对德国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政治理论的批判。社会主义与民主493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斗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论证506
1 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与非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宣传506
2 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空想的批判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暂时性问题526
3 唯物辨证法与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538
4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恩格斯的著作《共产主义原理》553
5 《共产党宣言》563
结束语581
196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苏)奥伊则尔曼,Т.И.著;潘培新等译 1964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93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7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90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形成史
- 1987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95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 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
- 1994 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86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91 长沙:湖南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1991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