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3

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5

四、哲学史上两个对立哲学派别产生的根源9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0

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

三、不断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说16

第三节新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8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22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24

第一节物质24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24

二、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6

第二节物质是运动的30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0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3

三、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35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37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7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9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40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2

一、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43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44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6

第一节物质是意识的根源46

一、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4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8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51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1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53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54

第三节意识的反作用56

一、意识的巨大能动作用56

二、用“选择论”来反对和代替反映论是错误的60

第四章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63

第一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3

一、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63

二、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5

三、反对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的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67

第二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0

一、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70

二、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环节71

三、创造有利于实事求是的主客观条件73

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73

第五章实践的观点和探求真理的途径76

第一节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76

一、实践、主体、客体76

二、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82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84

四、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和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提出的依据87

第二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1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91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6

三、正确把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97

四、在实践斗争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修正错误99

第三节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1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101

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是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103

第六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06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06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106

二、事物联系的系统性109

三、事物联系的条件性111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12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运动112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4

三、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115

四、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17

第七章对立统一规律121

第一节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21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21

二、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122

三、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外部条件131

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33

一、矛盾的普遍性133

二、矛盾的特殊性13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42

第三节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146

一、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147

二、矛盾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原则148

三、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149

第八章质量互变规律151

第一节质、量、度151

一、事物的质151

二、事物的量151

三、事物的度——质和量的统一156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57

一、量变和质变157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59

第三节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61

一、质量互变的普遍性161

二、质量互变的复杂性164

第九章否定之否定规律170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170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70

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73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176

一、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176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析性179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82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182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184

第十章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87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187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187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89

三、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91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93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93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94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199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9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202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204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20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06

第五节现象和本质209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209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210

第十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215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15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15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17

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220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224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性224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28

第十二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30

第一节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230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30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34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38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40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43

第二节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45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45

二、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9

第十三章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革254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5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5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7

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8

四、物质利益原则259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6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63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26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68

四、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9

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70

六、社会形态及发展规律272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73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273

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途径276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78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改革281

一、我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81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83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285

第十四章阶级、国家、社会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285

第一节阶级和级阶斗争的基本观点288

一、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88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90

三、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91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必经途径293

五、阶级分析方法295

第二节国家296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96

二、国家的职能298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99

第三节社会革命30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301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02

三、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03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30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30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30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的特点311

四、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313

第五节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14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314

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317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318

第十五章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321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321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2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23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25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构成327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27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29

三、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32

第三节社会意识诸形式333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33

二、道德335

三、科学336

四、宗教337

五、艺术339

六、哲学340

七、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相互关系341

第四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42

一、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34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344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345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346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346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349

第十六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52

第一节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352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52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58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361

第二节党的群众路线363

一、一切为了群众363

二、一切依靠群众365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66

第三节恢复和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367

一、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立的368

二、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369

三、改进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370

第十七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71

第一节共产主义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371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71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374

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377

一、人的社会价值377

二、人的个人价值380

三、对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剖析382

第三节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84

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人生观的最高境界384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386

三、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388

1990《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博威等主编 1990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