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求取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一、什么是哲学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

一、唯物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7

二、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8

三、唯心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4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6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2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32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32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32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3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9

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39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40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42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44

一、空间和时间44

二、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属性45

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48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49

一、规律及其特点49

二、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50

第五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1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5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6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9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60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61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63

三、人的思维与人工智能65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67

一、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67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动作用69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70

第四节 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71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4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74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74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80

三、事物联系的整体性8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85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85

二、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87

三、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8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89

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90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92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95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5

一、什么是矛盾95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96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00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4

一、矛盾的普遍性104

二、矛盾的特殊性106

第三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斗争形式的多样性109

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110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112

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113

第四节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16

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

二、掌握矛盾问题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0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24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24

一、质124

二、量126

三、度128

第二节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29

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129

二、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30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132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132

二、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33

三、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34

第四节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3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39

第一节 辩证法的否定观139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39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40

三、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42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43

一、什么是否定之否定143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48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50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151

二、曲折前进的多样性152

三、社会主义否定之否定的特点153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57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57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158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59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6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62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16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63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165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66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66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67

三、认清前因后果,自觉改造世界169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0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7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2

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174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175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76

三、坚持现实与可能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178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8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1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181

二、科学的世界可知论183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5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7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87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90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92

一、从实践到认识192

二、从认识到实践196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99

第四节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1

第十章 真理205

第一节 客观真理205

一、真理是客观的205

二、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208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09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0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11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213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4

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214

二、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217

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9

第四节 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221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221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223

第十一章 科学的思维方式227

第一节 思维方式和认识论227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227

二、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231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类型232

一、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232

二、思维方式的类型235

第三节 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239

一、科学的思维方法239

二、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244

三、思维方式的变革247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25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50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50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51

第二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3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3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255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257

第三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260

一、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60

二、人的自觉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262

三、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263

第四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64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64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66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68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上)272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72

一、生产力272

二、生产关系277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8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82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85

第十四章 社会基本矛盾(下)29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92

一、经济基础292

二、上层建筑293

三、社会形态29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96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96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30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交织运动30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304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30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306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08

第十五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314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14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14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7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319

第二节 国家320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20

二、国家的职能321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22

第三节 社会革命32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和作用323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25

第四节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28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28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331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34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3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3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38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40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4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4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4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46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48

第三节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348

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348

二、道德350

三、科学352

四、艺术354

五、宗教355

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5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58

一、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358

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60

三、对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6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6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366

二、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68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70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74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374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75

三、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376

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社会文明和人的解放379

第一节 社会进步379

一、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379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和评价381

第二节 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382

一、社会文明的含义及其构成382

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384

三、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85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387

一、什么是人的解放388

二、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一致性389

三、人的解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391

1986《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裴烽主编 1986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91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马克思主义哲学(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78 PDF版)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78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0 青岛:青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1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95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1994 PDF版)
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
1994 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6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