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十所高等医学院校协编教材 中医学》
作者 | 孙同郊,王耀华,华有德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6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642136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8646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1
(一)中医学的起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2
(三)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3
(一)唯物观3
(二)辩证观4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4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6
四、中医学的优势和展望7
上篇中医基础3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3
第一节阴阳学说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4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4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5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5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6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6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7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7
(六)用于指导预防8
第二节五行学说8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8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1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1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1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1
第三节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12
第二章藏象14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4
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14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5
第二节脏腑16
一、五脏16
(一)心(附:心包)16
(二)肺17
(三)脾18
(四)肝19
(五)肾(附:命门)20
二、六腑23
(一)胆23
(二)胃23
(三)小肠23
(四)大肠24
(五)膀胱24
(六)三焦24
三、奇恒之府24
(一)脑25
(二)女子胞25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25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25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27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28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28
一、精29
二、气29
(一)气的基本概念29
(二)气的生成和运动29
(三)气的功能30
(四)气的分类30
三、血31
(一)血的概念31
(二)血的生成31
(三)血的循行32
(四)血的功能32
四、津液3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32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3
(三)津液的功能33
五、神33
(一)神的基本概念33
(二)神的生成34
(三)神的作用34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34
(一)气与血的关系3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34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35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35
(五)神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35
第三章经络36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36
一、经络的概念3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36
第二节十二经脉37
一、名称分类37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7
第三节 奇经八脉38
第四节 十五别络39
第五节经络的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4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40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
第四章病因与病机42
第一节病因42
一、六淫42
(一)风43
(二)寒43
(三)暑44
(四)湿44
(五)燥45
(六)火(热)45
二、疫疠46
三、七情46
四、饮食、劳逸47
(一)饮食48
(二)劳逸48
五、寄生虫48
六、外伤48
七、痰饮、瘀血49
(一)痰饮49
(二)瘀血49
第二节病机50
一、邪正盛衰50
二、阴阳失调51
三、升降失常52
第五章诊法53
第一节望诊53
一、望神53
二、望色54
三、望形态54
四、望头与发55
五、望五官55
六、望舌55
(一)望舌质56
(二)望舌苔57
七、望斑疹58
八、望小儿指纹58
第二节闻诊59
一、听声音59
二、嗅气味60
第三节问诊61
一、问寒热61
二、问汗62
三、问疼痛63
四、问饮食与口味64
五、问二便65
六、问睡眠66
七、问经带66
八、问小儿67
第四节切诊67
一、脉诊67
(一)诊脉的部位及方法67
(二)正常脉象68
(三)常见病脉与主病68
(四)相兼脉与主病70
二、按诊71
(一)按肌表71
(二)按脘腹71
(三)按手足72
(四)按腧穴72
第六章辨证73
第一节八纲辨证73
一、表里辨证74
二、寒热辨证74
三、虚实辨证76
四、阴阳辨证78
第二节脏腑辨证7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7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81
三、脾与胃病辨证83
四、肝与胆病辨证8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88
六、脏腑兼病辨证90
第三节六经辨证93
(一)太阳病证94
(二)阳明病证94
(三)少阳病证95
(四)太阴病证95
(五)少阴病证95
(六)厥阴病证96
第四节卫气营血辨证96
(一)卫分证97
(二)气分证97
(三)营分证97
(四)血分证98
第五节三焦辨证98
(一)上焦湿热98
(二)中焦湿热99
(三)下焦湿热99
第七章防治原则100
第一节预防100
一、未病先防100
二、既病防变101
第二节治则101
一、治病求本102
(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02
(二)正治与反治102
(三)治标与治本103
二、扶正祛邪103
三、调整阴阳103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04
第三节治法105
第八章中药107
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107
一、中药的性能107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09
三、中药的炮制109
四、中药的用法110
第二节常用中药112
一、解表药112
(一)辛温解表药麻黄112
桂枝113
荆芥113
防风114
紫苏114
羌活114
白芷115
细辛115
香薷115
(二)辛凉解表药薄荷115
桑叶116
菊花116
柴胡116
升麻117
葛根117
蝉蜕117
蔓荆子117
牛蒡子117
淡豆豉118
二、清热药118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118
知母119
栀子119
龙胆草119
芦根120
淡竹叶120
(二)清热凉血药生地黄120
牡丹皮121
赤芍121
玄参121
犀角122
紫草122
(三)清热燥湿药黄芩122
黄连123
黄柏123
苦参123
白鲜皮124
(四)清热解毒药金银花124
连翘124
大青叶(附:板蓝根 青黛)125
鱼腥草126
蒲公英126
紫花地丁126
白头翁126
秦皮126
山豆根127
射干127
马勃127
败酱草127
白花蛇舌草127
蚤休128
(五)清热明目药夏枯草128
决明子128
谷精草129
青葙子129
木贼129
密蒙花129
(六)清虚热药青蒿129
地骨皮130
银柴胡130
白薇130
胡黄连131
三、泻下药131
(一)攻下药大黄131
芒硝131
番泻叶132
(二)润下药火麻仁132
郁仁132
蜂蜜132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133
商陆133
大戟133
芫花133
牵牛子134
巴豆134
四、芳香化湿药134
藿香134
苍术135
砂仁135
白豆蔻136
佩兰136
草豆蔻136
草果136
五、利水渗湿药136
茯苓137
猪苓137
泽泻137
茵陈蒿138
车前子138
滑石138
木通138
海金沙138
地肤子139
萆薢139
冬瓜皮139
赤小豆139
萹蓄139
瞿麦140
通草140
金钱草140
石苇140
冬葵子140
六、祛风湿药140
(一)祛风湿止痛药独活141
秦艽141
威灵仙141
防己142
松节142
海桐皮142
千年健142
徐长卿142
(二)祛风湿活络药木瓜143
白花蛇143
蚕砂143
乌梢蛇143
豨莶草144
络石藤144
桑枝144
伸筋草144
老鹳草144
路路通144
海风藤145
丝瓜络145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145
桑寄生145
续断146
狗脊146
豹骨(附:虎骨)146
七、温里药146
附子146
干姜147
肉桂147
吴茱萸147
花椒148
荜茇148
荜澄茄148
丁香148
高良姜148
小茴香148
八、理气药149
橘皮149
枳实(附:枳壳)149
青皮150
厚朴150
木香150
香附150
乌药151
佛手151
川楝子151
薤白151
荔枝核151
青藤香151
九、理血药152
(一)活血祛瘀药川芎152
丹参152
桃仁153
红花(附:番红花)153
延胡索154
郁金154
鸡血藤154
泽兰154
姜黄154
莪术155
三棱155
五灵脂155
乳香155
没药155
牛膝155
益母草156
穿山甲156
王不留行156
水蛭156
?虫156
(二)止血药蒲黄157
白及157
白茅根157
三七158
仙鹤草158
大蓟158
小蓟158
茜草158
地榆159
槐花159
血余炭159
藕节159
艾叶159
侧柏叶159
十、祛痰止咳平喘药159
(一)温化寒痰药半夏160
天南星160
白芥子161
旋复花161
白前161
(二)清化热痰药贝母161
瓜蒌162
桔梗162
前胡162
天竹黄162
竹茹163
昆布163
海藻163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附:甜杏仁)163
桑白皮164
苏子164
葶苈子164
百部164
紫菀165
款冬花165
枇把叶165
十一、消导药165
山楂165
神曲166
鸡内金166
麦芽166
谷芽166
莱菔子166
十二、补益药166
(一)补气药人参167
党参167
黄芪168
白术168
山药168
大枣169
甘草169
(二)补血药熟地169
阿胶169
当归170
何首乌170
白芍170
龙眼肉170
紫河车171
(三)补阴药沙参171
麦门冬171
枸杞子172
天门冬172
石斛172
玉竹172
百合172
女贞子173
龟版173
鳖甲173
(四)补阳药鹿茸(附: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173
淫羊藿174
杜仲174
巴戟天174
肉苁蓉175
补骨脂175
益智仁175
冬虫夏草175
蛤蚧175
菟丝子176
十三、收涩药176
五味子176
山茱萸176
乌梅177
浮小麦177
麻黄根177
肉豆蔻177
金樱子178
芡实178
桑螵蛸178
海螵蛸178
诃子178
罂粟壳178
十四、平肝熄风药179
羚羊角179
全蝎179
天麻180
钩藤180
石决明180
地龙180
僵蚕181
蜈蚣181
代赭石181
十五、安神药181
朱砂181
龙骨182
牡蛎182
酸枣仁182
柏子仁183
远志183
合欢花(附:合欢皮)183
夜交藤183
磁石183
琥珀183
十六、开窍药184
麝香184
牛黄184
冰片184
苏合香185
石菖蒲185
十七、驱虫药185
使君子185
槟榔185
苦楝根皮186
雷丸186
南瓜子186
大蒜186
十八、外用药186
硫磺187
雄黄187
血竭187
轻粉188
升药188
炉甘石188
硼砂188
明矾188
第九章方剂189
第一节方剂概说189
一、组方的目的意义189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89
三、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90
四、常用剂型191
第二节基础方剂192
一、解表剂192
银翘散19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93
桂枝汤(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93
麻黄汤194
桑菊饮194
九味羌活汤194
小青龙汤194
荆防败毒散194
二、泻下剂194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195
麻子仁丸195
黄龙汤195
大黄附子汤196
十枣汤196
大黄牡丹皮汤196
三、和解剂196
小柴胡汤(附:大柴胡汤)196
逍遥散(附:丹栀逍遥散)197
四逆散197
柴胡疏肝散197
痛泻要方197
半夏泻心汤198
四、清热剂198
白虎汤(附: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198
清营汤198
黄连解毒汤199
龙胆泻肝汤199
青蒿鳖甲汤200
普济消毒饮200
导赤散200
泻白散200
白头翁汤201
五、温里剂201
理中丸(附:附子理中丸)201
四逆汤201
真武汤202
当归四逆汤202
小建中汤203
参附汤203
黄芪桂枝五物汤203
阳和汤203
六、补益剂203
四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203
四物汤(附:八珍汤 圣愈汤 桃红四物汤)204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都气丸 麦味地黄丸)204
肾气丸(附:济生肾气丸)205
补中益气汤205
参苓白术散206
生脉散206
归脾汤206
炙甘草汤206
七、固涩剂206
牡蛎散207
金锁固精丸207
玉屏风散207
四神丸208
完带汤208
八、消导剂208
保和丸208
枳实消痞丸209
九、理气剂209
苏子降气汤209
旋复代赭汤209
越鞠丸210
瓜蒌薤白白酒汤210
金铃子散210
十、理血剂210
血府逐瘀汤211
补阳还五汤211
小蓟饮子212
失笑散212
生化汤212
黄土汤212
槐花散212
十灰散213
十一、治风剂213
川芎茶调散213
镇肝熄风汤213
牵正散214
消风散214
羚角钩藤汤214
十二、治燥剂214
桑杏汤215
养阴清肺汤215
百合固金汤215
玉液汤216
沙参麦冬汤216
十三、祛湿剂216
平胃散216
藿香正气散217
茵陈蒿汤217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218
独活寄生汤218
三仁汤218
八正散219
二妙散219
羌活胜湿汤219
十四、祛痰剂219
二陈汤(附:温胆汤)219
清气化痰丸220
止嗽散220
消瘰丸221
贝母瓜蒌散221
苓甘五味姜辛汤221
三子养亲汤221
半夏白术天麻汤221
十五、驱虫剂221
乌梅丸221
化虫丸222
十六、开窍剂222
安宫牛黄丸(附:至宝丹紫雪丹)222
苏合香丸223
下篇中医临床227
第十章内科常见病证227
感冒227
咳嗽229
哮证231
喘证233
饮证236
血证238
心悸242
胸痹245
不寐247
郁证249
胃脘痛(附:吐酸 嘈杂)252
呕吐255
泄泻257
痢疾259
便秘262
腹痛264
胁痛266
黄疸268
鼓胀271
中风274
眩晕277
头痛279
水肿282
淋证285
消渴288
痹证291
痿证293
虚劳295
第十一章儿科常见病证299
概述299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299
二、小儿疾病的诊断要点300
三、小儿疾病的治疗特点302
麻疹303
痄腮304
惊风305
一、急惊风306
二、慢惊风307
疳积308
第十二章妇科常见病证311
概述311
一、妇女的解剖特点311
二、妇女的生理特点311
三、妇科病的病机特点312
四、妇科病的诊断要点313
五、妇科病的治法概要314
月经不调315
一、月经先期315
二、月经后期316
三、月经过多318
四、月经过少319
痛经321
带下病323
妊娠恶阻324
胎漏、胎动不安325
产后恶露不绝327
第十三章外科常见病证329
概述329
一、病因病机的特点329
二、辨证要点330
三、治法概要332
疖334
痈335
疽337
荨麻疹338
急性阑尾炎339
胆道蛔虫病340
第十四章针灸342
第一节经络与腧穴342
一、腧穴342
(一)腧穴的分类342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342
(三)取穴法344
二、十四经脉循行与常用穴位345
(一)手太阴肺经345
中府345
孔最345
太渊345
尺泽347
列缺347
少商347
(二)手阳明大肠经347
商阳348
合谷348
曲池348
肩髃348
迎香348
阳溪348
手三里348
臂臑348
(三)足阳明胃经349
地仓349
颊车349
下关349
天枢349
足三里349
丰隆350
内庭350
承泣350
头维350
梁门350
梁丘350
犊鼻350
上巨虚350
解溪350
(四)足太阴脾经350
隐白351
三阴交351
阴陵泉351
公孙351
商丘351
血海351
大横351
大包351
(五)手少阴心经352
少海352
神门352
少冲353
极泉353
通里353
(六)手太阳小肠经353
后溪353
听宫353
少泽354
养老354
小海354
曲垣354
颧髎354
(七)足太阳膀胱经354
睛明354
攒竹354
大杼355
肺俞355
脾俞355
肾俞355
次髎355
委中355
承山355
昆仑355
至阴356
风门356
心俞356
膈俞356
肝俞356
胃俞356
大肠俞356
膀胱俞356
承扶356
殷门356
膏肓356
秩边356
飞扬356
申脉356
(八)足少阴肾经357
涌泉357
太溪357
照海357
复溜357
阴谷357
俞府357
(九)手厥阴心包经358
曲泽358
内关358
天池358
间使358
中冲358
(十)手少阳三焦经358
外关359
天井359
翳风359
关冲359
中渚359
阳池359
支沟359
臑会359
肩髎359
耳门359
丝竹空359
(十一)足少阳胆经360
风池360
环跳360
阳陵泉361
悬钟361
瞳子髎361
率谷361
阳白361
肩井361
居髎361
光明361
丘墟361
足临泣361
足窍阴361
(十二)足厥阴肝经362
大敦362
太冲363
行间363
曲泉363
期门363
(十三)督脉363
长强363
腰阳关363
命门363
大椎364
百会364
人中364
哑门364
素髎364
龈交364
(十四)任脉364
关元364
气海364
中脘365
膻中365
承浆365
会阴365
中极365
神阙365
天突365
廉泉365
三、奇穴365
四神聪366
太阳366
印堂366
安眠366
定喘366
十宣穴366
四缝穴366
落枕穴367
阑尾穴367
胆囊穴367
第二节针灸法368
一、毫针法368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法368
(二)练针法369
(三)针刺前准备369
(四)刺法370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373
(六)针刺禁忌373
二、灸法374
三、火罐疗法375
四、其它疗法376
(一)三棱针376
(二)皮肤针376
(三)皮内针377
(四)头针377
(五)耳针377
(六)针刺麻醉384
第三节针灸治疗385
一、概述385
(一)脏腑经络辨证385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385
(三)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386
二、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387
高热387
中风387
感冒387
咳嗽387
哮喘387
惊悸388
失眠388
头痛388
呕吐388
呃逆388
胃脘痛388
腹痛389
胁痛389
泄泻389
痢疾389
便秘389
脱肛389
腰痛390
水肿390
癃闭390
遗尿390
遗精390
阳萎390
痹证390
坐骨神经痛391
面瘫391
落枕391
痫证391
癫狂391
厥证391
中暑391
肠痈391
痔疮392
胆道蛔虫症392
扭伤392
风疹392
丹毒392
带状疱疹392
闭经392
痛经392
崩漏392
带下393
滞产393
乳少393
子宫脱垂393
急惊风393
疳积393
小儿麻痹后遗症393
耳鸣耳聋393
目赤肿痛393
鼻渊394
牙痛394
咽喉肿痛394
附录:方剂索引395
1992《全国二十所高等医学院校协编教材 中医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同郊,王耀华,华有德等主编 1992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罗庄腾飞之路
- 1990 北京:农业出版社
-
- 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
- 1995年05月第1版 学苑出版社
-
-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 中医各家学说
- 1986年08月第1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卫生学 全国十二所高等医学院校协编教材
-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药理学 下
-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眼科学
-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高等医药院校选修教材 医学统计学
- 199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药理学
-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妇产科学
- 198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保险学概论
- 1987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编写试用教材 妇产科学
- 197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核医学 第3版
-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全国中医高等院校协作教材 药理学
- 1982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