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志 史学志》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上)10

第一节 史学的产生与成“家”10

一、远古的传说与原始的历史意识10

二、官书、史诗和国史13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7

四、“成一家之言”21

五、“正史”的创立24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与转折28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28

二、撰述“正史”的高潮32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39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下)50

第三节 史学的繁荣与嬗变50

一、史学的繁荣50

二、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57

三、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62

四、总结与嬗变68

第四节 史学的近代化趋势与科学化道路75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75

二、史学的近代化趋势77

三、史学的科学化道路85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94

第一节 史官制度94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94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96

第二节 修史机构97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97

二、唐初以后的修史机构100

第三节 史家与修史107

一、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107

二、史家私人撰述的成就108

第一节 史书内容的不断丰富111

一、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111

第四章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111

二、史书之种类的增多和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112

第二节 史书的外部形态115

一、史书表现形式的发展115

二、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117

三、典制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119

四、学案和评论121

五、表和图及多种体裁综合运用的趋势124

第三节 史书的内部结构126

一、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内部结构126

二、断限、标目和编次128

三、记时、记地和记人130

四、载言、载文和征引134

五、议论和注释136

六、辩证的体例思想遗产139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繁富141

一、历史文献的积累141

第五章 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141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145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157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60

一、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160

二、近代的历史研究方法170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179

一、“天命”史观的产生及其动摇187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几种历史观念187

第六章 历史观念187

二、“天道”与“人道”192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196

四、关于历史进程的初步认识198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201

一、“天”的新解和天人关系201

二、“天人关系”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发展205

三、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09

四、“时势”与“事理”213

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218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218

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221

三、“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事势之流,相激使然”223

四、五德终始说和朴素进化观225

第四节 关于历代“成败兴坏之理”229

一、“国将兴,听于民”229

二、“逆取”与“顺守”232

三、谀臣、积聚、风教与兴亡成败238

四、“兴亡论”种种241

第五节 关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认识245

一、“诸夏”“诸夷”与多民族的历史245

二、《徙戎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性错误249

三、炎黄象征与历史共识252

第六节 “英雄”与“时势”259

一、君主论的几种主要见解259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263

三、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266

四、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268

第七节 历史观念的变革275

一、历史批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75

二、近代进化论和历史变革思想278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281

第七章 史学理论(上)285

第一节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285

一、历史意识285

二、史学意识287

第二节 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290

一、史才、史学、史识290

二、史德292

三、史法和史意295

第三节 书法和信史300

一、“书法无隐”的古老传统300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301

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304

一、采撰的原则306

第四节 采撰与历史事实306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308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310

第五节 史论艺术与历史见识312

一、丰富的史论遗产312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312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315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317

一、“善序事理”与“良史之才”319

第六节 史文表述与美学要求319

二、“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320

三、闳中肆外与史笔飞动322

第八章 史学理论(下)326

第七节 史学的社会功能326

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326

二、“彰往而察来”328

三、蓄德与明道332

一、事实、褒贬、文采335

第八节 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论335

二、“直道”与“名教”336

三、会通与断代340

四、关于“蔽真”、“失真”、“溢真”的辩证认识344

五、知人论世与史家评价348

第九节 近代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353

一、“新史学”的理论价值353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357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364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364

第九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364

二、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辩证的发展368

三、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370

第二节 优良的史学传统378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378

二、史家之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379

三、史学之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383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388

参考文献391

1998《中华文化通志 史学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庞朴主编;瞿林东撰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营口市志  第5卷(1999 PDF版)
营口市志 第5卷
1999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天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天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物理与机械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物理与机械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医药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医药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化学与化工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化学与化工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经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经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诸子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诸子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经济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经济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