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志 天学志》求取 ⇩

导言1

一、上古中国天学之遗迹1

二、中国天学之起源问题12

三、从春秋至两汉17

四、魏晋南北朝22

五、隋唐24

六、宋辽金元至明末26

第一章 专职天学机构30

第一节 皇家垄断之传统30

一、唯有皇家能设置天学机构30

二、民间天学机构:非法与例外31

第二节 品级与规模32

一、名称与品级的沿革32

二、品级与实际作用之间的不相称33

三、规模34

四、地方附属人员39

第三节 工作人员之来源及培训40

一、深通天学之重臣40

二、世袭的天学官员40

三、从社会上招集41

四、培训42

第一节 天象之观测43

一、恒星测定43

第二章 天学之运作43

二、日月交蚀及掩星48

三、行星天象52

四、异常天象: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子53

第二节 记录、报告及文献保存59

一、原始观测记录59

二、向天子报告之内容、场合及作用62

三、文献保存64

第三节 仪器之研制及管理67

一、皇家主持的仪器研制67

二、仪器之操作及管理69

一、历书之文化功能:禁忌与社会生活71

第四节 历书之编算、印制及颁发71

二、历书之政治意义73

三、历书之编算与印制74

四、向全国及周边诸国颁发历书77

第三章 星占学80

第一节 星占学大要80

一、星占学的政治、文化功能80

二、皇家星占学家之历史渊源81

三、分野82

四、占象87

五、占辞89

六、星占学之操作要领90

二、对观测仪器与星图之需求91

一、对长期持续观测之需求91

第二节 星占学对天象观测之需求91

第三节 星占学对数理天文学之促进92

一、星占学必须预先推算各种天象92

二、通过实测对推算方法及公式进行修正93

第四章 历法: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之成就9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法之主要内容94

一、中国古代历法概览94

二、典型历法内容之构成100

第二节 星表、星图与三垣二十八宿102

一、星表、星图与数理天文学之关系102

二、岁差104

三、三垣二十八宿体系107

第三节 太阳运动与二十四节气120

一、太阳运动与历法其余部分之关系120

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业122

三、平气与定气124

第四节 月球运动126

一、对月球运动之掌握与描述126

二、朔之推求132

三、月球运动与交蚀之关系134

第五节 日月交蚀136

一、对交蚀之记录与推算136

二、交蚀推算法之演进140

一、行星运动理论在历法中之特殊地位142

第六节 行星运动142

二、推求行星运动之基本方式143

第五章 天学仪器与典籍149

第一节 天学仪器149

一、历代重要天学仪器之文献记载149

二、现存之古代天学仪器153

三、重要之天体位置测量仪器:浑仪与简仪160

四、圭表、漏刻、浑象与机械天文钟164

五、其他与天学有关之仪器173

第二节 典籍177

一、历代官史中之“天学三志”177

二、重要星占学著作180

三、官修大型天学著作186

四、私家著述188

五、历书的起源、演变及基本内容191

第六章 天学家198

第一节 天学家之一般情况198

一、历代天学家概况198

二、天学家之社会地位、活动及作用201

第二节 若干重要天学家204

一、刘歆204

二、张衡205

三、刘洪206

四、刘焯207

五、李淳风209

六、瞿昙家族210

七、一行212

八、郭守敬213

九、王锡阐215

第七章 宇宙论与天学思想218

第一节 各种宇宙学说218

一、浑天说218

二、盖天说220

三、浑、盖之争与浑盖合一221

四、宣夜说226

五、其他宇宙学说227

一、天人合一229

第二节 天学思想229

二、天人感应231

三、“为政顺乎四时”234

四、“疏”、“密”与“德之动天”237

第八章 天学之文化功能及性质241

第一节 天学在古代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241

一、在官史中241

二、在儒家典籍所反映的上古政务中242

三、在古代知识系统中243

四、在数术体系中245

第二节 天学与王权247

一、天学与通天手段247

二、通天者王249

三、对通天手段之争夺与垄断250

四、对“私习天文”之厉禁251

第三节 天学与政治运作253

一、改朝换代253

二、粉饰太平255

三、打击政敌256

四、谏劝君主257

五、道德教化258

六、出于政治目的而谎报天象260

第四节 天学与其他若干方面之关系262

一、军事行动262

二、文学艺术264

三、建筑与墓葬269

第九章 天学之中外交流275

第一节 巴比伦天学是否曾经传入中国275

一、十二宫与二十八宿之起源问题275

二、数理天文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线索277

第二节 七曜术在中国279

一、七曜术之一般情况279

二、七曜术与佛教之关系281

三、七曜术中的日名281

四、《七曜攘灾诀》:唐代传来的西方行星运动表283

第三节 入华之印度天学家及其天学285

一、“天竺三家”与《九执历》285

二、《符天历》与印度化的生辰星占学286

第四节 元代与伊斯兰天文学之交流288

一、中国天学家在中亚288

二、伊斯兰天文学在中国291

三、明代的余波293

第十章 欧洲天文学大举入华之后的中国天学295

第一节 明末天学改革之呼声及契机295

一、传统天学之衰落295

二、耶稣会士之来华与“学术传教”296

三、《崇祯历书》之编撰及其命运297

第二节 明清之际欧洲天文学之输入299

—、Tycho(第谷)299

二、Ptolemy(托勒密)300

三、Copernicus(哥白尼)301

四、Kepler(开普勒)302

五、Galileo(伽利略)303

六、其他西方天文学家的工作304

七、西式天文仪器之介绍与仿制305

八、欧洲的生辰星占学308

第三节 清代中国学者对欧洲天文学说之态度309

一、精度问题309

二、地圆问题311

三、宇宙体系问题312

第四节 “西学中源”之说及其作用314

一、“西学中源”说之发端与流行314

二、“西学中源”说之背景及思路316

三、“西学中源”说之客观作用317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天文学事业320

第一节 近代天文学机构之创建320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之天文台、观象台320

二、中央观象台324

三、紫金山天文台326

第二节 加入现代国际天文学行列之努力329

一、参与国际联合观测329

二、观测资料之交换330

三、留学归国人员之作用332

一、大学天文系335

第三节 天文学教育机构及学术团体335

二、中国天文学会336

第四节 现代天文学出版物339

一、学术刊物339

二、书籍340

三、普及性杂志343

结语345

一、中国天学对华夏文明之历史贡献345

二、中国古代天学在世界天学史上之地位348

三、中国古代天学之珍贵科学遗产及其价值与意义349

四、中国古代天学之特征353

五、中国古代天学与巴比伦、希腊、阿拉伯、印度等古代天学体系之比较356

参考文献359

1998《中华文化通志 天学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江晓元,纽卫星撰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营口市志  第5卷(1999 PDF版)
营口市志 第5卷
1999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史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史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物理与机械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物理与机械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医药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医药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化学与化工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化学与化工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经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经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诸子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诸子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经济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经济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