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求取 ⇩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3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4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方法6

一、观察法7

二、实验法8

三、调查法11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误和道德问题13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理论1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5

第二节生物论17

一、本能18

二、遗传差异18

三、基因19

第三节学习论20

一、学习机制21

二、学习论的特点22

第四节诱因论23

一、冲突分析23

二、重要的诱因理论24

第五节认知论26

一、认知论的基本原则26

二、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28

三、认知论的特点29

第三章社会知觉30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30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30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31

三、社会知觉和图式32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33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33

二、评估34

三、印象的一致性35

四、整体印象的形成36

五、背景作用37

六、核心品质38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偏差39

一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9

二、光环效应41

三、刻板印象42

四、定势作用44

五、类似假设44

第四节 人际知觉的准确性45

第四章行为归因48

第一节归因概述48

一、什么是归因48

二、归因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49

三、何时会对事件做归因?50

第二节基本原则51

一、行为原因的维度51

二、两项简单的原则55

第三节对他人、对自己的归因56

一、对他人的归因56

二、对自己的归因60

第四节 凯利的归因理论66

第五节归因偏误68

一、对内部因素的过度归因69

二、观察者与行动者的差别70

三、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72

四、自利的偏误73

五、自我贬损的偏误74

六、苦乐相关的影响75

七、控制的错觉76

第五章态度79

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79

一、什么是态度79

二、态度的三种成分81

三、态度的特征82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83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83

二、影响一致性的因素84

三、理性行动的模式87

四、行为影响态度89

第三节态度的理论90

一、学习论90

二、诱因论91

三、认知一致性理论91

四、认知失调论94

第四节态度的测量95

一、瑟斯顿量表97

二、李克特量表98

三、社会距离测量99

四、其他测量方法100

第五节偏见101

一、偏见的特性102

二、偏见产生的原因103

三、偏见造成的后果105

四、偏见的消除106

第六章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109

第一节说服的模式109

一、说服模型109

二、外部因素110

三、态度改变的过程111

四、对传播信息的反应113

第二节传播者115

一、专业和权威116

二、可信赖的程度117

三、吸引力119

四、从属群体120

第三节传播信息122

一、差距122

二、唤起恐惧125

三、单方面还是两方面论证好127

第四节接受者128

一、承诺128

二、免疫129

三、反抗意识132

四、个性因素133

第五节情境135

一、预先警告135

二、分散注意136

三、强化作用137

第六节传播方式及其他139

一、个人直接接触和大众传播方式139

二、重复效果140

三、标语143

四、态度的自发性改变143

五、态度改变的持续性144

第七章人际吸引147

第一节孤独与个体的合群倾向147

一、什么是孤独147

二、孤独的原因151

三、个体的合群倾向153

第二节人际吸引155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55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164

第三节爱情166

一、爱情的涵义167

二、爱情的测量168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增进与测量170

一、增进人际关系170

二、人际关系的测量172

第八章人际沟通176

第一节人际沟通的实质176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与模式176

二、沟通的功能180

三、沟通的类型182

第二节人际沟通渠道185

一、言语186

二、辅助言语187

三、眼光交流188

四、面部表情191

五、身体运动与手势192

六、人际距离194

七、各种沟通渠道的综合195

第三节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197

一、个体心理对人际沟通的影响197

二、社会文化对人际沟通的影响201

第九章侵犯行为204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定义204

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各种解释205

一、生物本能论的观点206

二、动机论的观点207

三、社会学习论的观点208

第三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209

一、情绪唤起209

二、他人的攻击行为211

三、对侵犯结果的预期211

四、第三者的教唆212

五、去个人化212

六、示范影响213

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214

一、宣泄215

二、替代侵犯217

三、降低挫折218

四、自我抑制218

五、示范219

六、惩罚220

第五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暴力221

第十章利他行为224

第一节 利他行为的定义225

第二节利他行为的各种解释225

一、社会生物学的观点225

二、社会进化论的观点226

三、社会学习论的观点227

第三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29

一、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230

二、利他行为中的特殊决定因素231

第四节利他行为的培养241

一、指导与示范241

二、强化与归因241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243

第一节从众与服从243

一、从众243

二、服从250

第二节社会影响方式254

一、两种类型的社会影响254

二、社会影响方式255

第三节施行社会影响的技巧263

一、“踏进门”技术263

二、“送上门”技术265

三、“扔低球”技术265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267

第一节群体概述267

一、群体及其构成的特点267

二、关于群体的研究270

第二节群体的类型与结构272

一、群体类型272

二、群体结构278

第三节群体的过程281

一、群体效绩281

二、群体决策283

三、社会促进288

四、竞争与合作290

第十三章应用社会心理学294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294

一、什么是健康心理295

二、健康的态度与健康的行为297

三、应激与疾病301

四、心理咨询305

第二节环境心理学307

一、人口密度308

二、噪音310

1990《社会心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沈祖樾主编 1990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