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1

目录1

二、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3

三、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3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5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9

一、学习理论9

二、认知理论12

三、动机理论16

四、社会学理论20

五、生物学理论23

六、当前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动向2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27

一、国外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探讨27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7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2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34

一、变量34

二、效度和信度3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课题的确定37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40

一、观察法40

二、实验法42

三、调查法47

四、档案研究法47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48

一、偏向问题48

二、伦理问题49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5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52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阶段52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阶段54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阶段5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62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62

二、苏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65

三、美、苏社会心理学特点的比较67

四、东欧国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68

五、日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70

六、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状况71

一、社会化的定义76

第四章 社会化76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76

二、社会化的种类77

三、社会化的内容78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83

一、遗传因素84

二、社会环境因素86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96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96

二、认识发展论的研究100

三、社会学习理论103

四、正常成熟论104

第五章 社会知觉106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06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06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107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内容110

一、对人表情的知觉110

二、对他人性格的知觉115

三、角色知觉116

四、自我知觉116

第三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20

一、社会知觉各构成因素的影响120

二、知觉偏差的影响122

第四节 归因理论124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125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127

三、维纳的归因理论130

四、归因偏差132

第六章 社会态度138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138

一、态度的定义138

二、态度的成分144

三、态度的特性145

四、态度的机能147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150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50

二、态度影响行为152

三、行为影响态度153

第三节 偏见155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156

二、偏见的结果161

一、情境选择163

第七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63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163

二、家庭熏陶164

三、伙伴的影响164

四、团体的影响164

五、态度的制约与学习165

第二节 态度的改变166

一、传递者——信息源167

二、信息传递——说服169

三、说服对象——接受者171

四、情景因素173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174

一、刺激—反应及强化理论174

二、社会判断理论176

三、功能理论176

四、态度变化的三阶段理论178

五、认知均衡(一致性)理论179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182

一、态度量表法183

二、行为观察法186

三、自由反应法186

四、生理反应测量法187

第八章 人际关系188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188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188

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190

三、人际关系的结构191

四、人际关系的倾向性192

第二节 人际吸引194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理论194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96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个性品质202

一、爱情的定义206

第三节 爱情206

二、关于爱情的研究207

三、爱情类型的划分209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改善210

一、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210

二、人际关系的改善215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含义217

一、人际沟通的类型217

第九章 人际沟通217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218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219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程序220

一、人际沟通的模型和过程220

二、发信者和接受者221

三、沟通网络和沟通障碍224

第三节 人格特征与沟通方式229

一、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229

二、人际沟通的PAC分析230

一、语言特征233

第四节 语言沟通233

二、语言与意义235

第五节 非语言沟通237

一、两种沟通的区别237

二、体语238

三、目光接触240

四、人际距离241

五、类语言242

第一节 助人行为的含义及分类244

第十章 助人行为244

第二节 助人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246

一、生物学解释246

二、社会交换理论247

三、公平理论249

四、社会规范论250

第三节 偿还行为分析251

一、回报行为分析251

二、补偿行为分析253

一、何谓一般情境254

第四节 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254

二、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分析255

三、影响利他行为实施的因素258

第五节 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分析266

一、何谓紧急情境267

二、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决定模式268

三、旁观者效应270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277

第十一章 侵犯行为277

第一节 什么是侵犯行为277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278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80

一、弗洛伊德的解释281

二、洛仑兹的解释281

三、侵犯的生理基础284

一、早期的挫折—侵犯假说286

第三节 挫折—侵犯假说286

二、贝科威茨的侵犯线索理论288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对侵犯的解说290

一、强化—侵犯的直接学习291

二、观察模仿——侵犯的间接学习292

三、大众传播与侵犯行为295

第五节 拉文和鲁宾的侵犯模型298

第六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减少302

一、宣泄304

二、惩罚与奖赏306

三、提供非侵犯性榜样307

四、置换和替罪羊307

五、自我抑制310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312

第一节 他人的存在313

一、社会性促进313

二、去个性化和群众行为316

三、旁观者介入319

第二节 相符和服从325

一、不确定情境中规范的形成325

二、相符于同伴团体的压力327

三、对权威的服从331

四、情境的影响力336

第三节 劝说338

一、劝说者的信度和吸引力338

二、参照团体和态度改变340

第四节 环境心理学342

一、噪音的影响342

二、拥挤的后果344

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348

第一节 群体概述348

一、群体的含义348

二、群体的一般特征348

三、群体的分类349

四、国外群体研究概况352

第二节 群体与个人356

一、群体心理与成员个体心理的关系356

二、群体对成员个体心理的作用357

三、群体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58

第三节 群体心理剖析361

一、群体士气361

二、群体内聚力364

三、群体规范364

第十四章 群体领导367

第一节 领导概述367

一、领导和领导者367

二、领导者的功能370

三、领导者的形象、特质和观念372

第二节 权力透视376

一、权力的本质376

二、职位权力的基础377

三、权力产生和维持的原理379

一、影响力的涵义和构成381

第三节 领导者的影响力381

二、个人影响力的基础382

第四节 领导者的激励行为385

一、激励的基础385

二、激励的目标386

三、激励的方法387

四、激励的效果389

第一节 性差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390

第十五章 两性差异390

第二节 两性差异的研究现状392

一、两性差异的八个似是而非的传统观点392

二、很可能存在的两性差异395

三、悬而未决的问题399

四、性度问题403

第三节 两性差异的起源405

一、两性差异的生理及社会原因405

二、两性差异的理论407

第十六章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409

第一节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与发展409

一、跨文化研究的特点409

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411

第二节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413

一、傣族的教育现状414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416

三、民族心理与外来文化的冲突422

四、民族教育的深层结构428

第三节 民族心理问题调查研究430

一、自杀问题430

二、杜尔克姆的自杀论433

第四节 北京香港大学生性格特点的比较440

一、研究结果440

二、小结442

第十七章 分支社会心理学443

第一节 教育社会心理学443

一、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444

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445

第二节 管理的社会心理学447

一、社会心理学与管理实践结合的开端447

二、动机理论的运用及其发展448

三、小群体理论的运用及其发展449

四、领导理论的运用及其发展450

第三节 审美社会心理学452

一、审美社会心理学的由来452

二、审美与社会心理453

第四节 犯罪及其改造的社会心理学455

一、社会心理学对犯罪的解释455

二、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及其改造的研究领域456

第五节 心理卫生的社会心理学458

一、何谓心理卫生459

二、个体的心理卫生460

三、社会群体的心理卫生461

四、心理卫生的原则461

1988《社会心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乐安国,钟元俊主编 1988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社会心理学(1986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1992 PDF版)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1992
社会心理学(1984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4
社会心理学(1981.05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1.05 恒星社厚生閣
社会心理学(1972.11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72.11 岩波書店
社会心理学(1972.06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72.06 新曜社
社会心理学(1986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6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社会心理学(1979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79 台湾中华书局
社会心理学(1988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8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1990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90 北京:新华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1984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4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1990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90 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1984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4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社会心理学(1990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90 北京:地质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1987 PDF版)
社会心理学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