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志 德育志》求取 ⇩

导言1

第一章 德育的制度基础与人性论基础6

第一节 社会政治制度的考察8

一、宗法制度与血缘关系8

二、教化之必要性10

第二节 作为哲学基础的人性论13

一、人的道德性论证13

二、人性实现与德育17

第三节 人性实现与社会秩序18

一、互补的目标18

二、人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18

一、近代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20

第四节 近现代社会制度变革和人性论基础上的德育观20

二、社会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22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与近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22

第二章 德育在文化中的地位24

第一节 德育与智育25

一、德育至上论25

二、人才观27

三、智育的一般考察28

四、近现代的继承与转折29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与德育30

一、美育与德育30

二、诗教与乐教31

三、文学、戏曲与移风易俗35

四、其他艺术与德育39

第三节 法律、宗教与德育40

一、法律与德育40

二、宗教与德育42

第三章 古代的德育45

第一节 古代德育观的萌芽和孔子的德育思想45

一、前孔子时期的道德观与德育观的萌芽45

二、孔子的德育思想与实践49

第二节 诸子之教51

一、墨子的德育观52

二、孟子的德育观53

三、老子、庄子与德育54

五、韩非子以法为教的主张55

四、荀子的德育观55

六、《礼记》56

七、《孝经》58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德育59

一、政教观念的深化与实践59

二、董仲舒的德育观61

三、扬雄与王充的德育思想62

四、三纲五常之教,循吏与清议63

五、玄学家与德育64

六、名教观念与葛洪的德育思想65

七、家教的发展与《颜氏家训》66

八、唐代儒家的德育与儒者的精神理想68

九、韩愈的德育观69

一、宋初的德育思想70

第四节 宋代的德育70

二、王安石的德育观71

三、理学及其影响72

四、书院与社会教育73

五、张载和二程的德育观74

六、朱熹的德育思想76

七、陆九渊与杨简的德育思想77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79

一、理学支配地位的确立和德育思想的特色79

二、湛甘泉的德育思想80

三、王阳明的德育思想81

四、明末的道德教育82

六、顾炎武的德育思想85

五、黄宗羲的德育观85

七、王夫之的德育思想87

八、颜元的德育观88

九、曾国藩和张之洞的德育观88

第四章 近现代的德育90

第一节 启蒙主义与东西方德育思想的融合90

一、启蒙运动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90

二、教育体系的发展及其对于德育的影响92

三、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发展94

四、外来促动与借鉴95

第二节 改良运动时期的德育97

一、康有为的德育思想97

二、严复的德育思想98

三、梁启超的德育思想99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德育100

一、各种社会思潮与德育的联结100

二、王国维的德育思想102

三、章太炎的德育观103

四、孙中山的德育思想103

五、蔡元培的德育思想104

六、杨昌济的德育思想106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德育108

一、礼教批判与个性主义思想启蒙108

二、陈独秀的德育思想109

三、李大钊的德育思想111

四、鲁迅的德育思想111

五、胡适的德育观112

六、恽代英的德育观113

第五节 现代德育的发展114

一、现代德育思想的发展114

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116

三、叶圣陶的德育理论117

四、陈鹤琴的德育思想118

五、训育与党化教育119

六、梁漱溟的德育思想与实践121

七、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概要122

八、毛泽东的德育思想123

第五章 德育的价值目标125

第一节 价值理想与德育的重要性125

一、价值理想与目标125

二、德育的重要性131

第二节 伦理原则、品德与其他教养133

一、伦理原则133

二、道德原则134

三、其他品德与教养138

四、身分性品德要求142

五、近现代的普遍道德准则与公民修养要求146

第六章 德育的手段与途径148

第一节 师教与进学148

一、师之规定148

二、学之规定151

三、师学互动152

第二节 智育、体育与道德实践154

一、智育与德育154

二、体育与德育157

三、道德实践能力158

第三节 德育的环境与物质条件基础160

一、环境之影响160

二、物质条件基础161

第四节 赏罚手段与德育163

一、利益赏罚163

二、天人感应与因果报应164

三、法律制约168

四、体罚170

第五节 德育教材、读物和故事举要171

一、古代德育教材、读物和故事171

二、近现代以来德育教材读物和德育原理著作举要175

一、以身作则178

第七章 德育方法178

第一节 反身正己以教178

二、自律和宽容180

三、遵守规则182

四、生动活泼182

第二节 循序渐进183

一、渐进深化183

二、坚持不懈186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87

第三节 因人施教188

一、对象的针对性188

二、变通189

三、因时制宜191

一、潜移默化193

第四节 化育与促动193

二、感化与培育194

三、沟通促动196

第五节 鼓励与诱导198

一、培养自信心198

二、鼓励199

三、反对严苛和惩罚201

四、启其自得203

第六节 系统化方法205

一、教养内容的多样化205

二、各种直接手段与方法的系统化206

一、立志208

第八章 自我修养及其方法208

第一节 立志与诚意208

二、知耻210

三、诚意211

第二节 为学与慎交212

一、好学212

二、读书215

三、亲师与慎交217

第三节 存心与涵养219

一、存心与慎独219

二、克己与寡欲220

三、主静与闲邪223

四、大公无私224

第四节 力行225

一、随处进益225

二、力行225

三、刚健与博爱229

第九章 胎教、蒙教与青少年教育232

第一节 德育的一贯性232

一、品德教育及修养的一贯性和持续性232

二、早育早教的重要性234

第二节 胎教236

一、德育之慎始重本236

二、慎娶与女德238

三、继承与发展239

一、习惯成自然240

第三节 蒙教240

二、蒙教的内容与方法241

三、父母和教师的责任254

四、近现代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和全面发展255

五、妇女在儿童德育中的作用259

六、蒙学教材分析261

第四节 青少年教育264

一、传统的青少年教育264

二、近现代的青少年教育265

第十章 教育系统中的德育268

第一节 德育的系统化制度化环境和条件268

一、德育与教育系统268

二、整体规约与渗透方法270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271

第二节 家庭教育271

二、手段与方法273

三、家训与家教理论276

四、女学与近现代的家教观278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280

一、学校教育与德育280

二、古代的国学与大学中的德育281

三、学校课程与德育283

四、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德育284

第四节 社会教育286

一、政教286

二、社会教育294

参考文献300

1998《中华文化通志 德育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陈少峰撰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通志  地方行政制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地方行政制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现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营口市志  第5卷(1999 PDF版)
营口市志 第5卷
1999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教育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清代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典籍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典籍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地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婚姻志(1999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婚姻志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1999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法学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藏族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回族文化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回族文化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智育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智育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体育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体育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通志  美育志(1998 PDF版)
中华文化通志 美育志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