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学》求取 ⇩

序篇:世界是一个舞台1

人际知觉篇9

第一章 外貌与性格10

一、流行的概念10

二、似是而非的理论13

(一)相面术13

(二)颅相学14

(三)体型说16

(四)罪犯形相说18

三、文学形象的描写19

四、“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1

五、外貌与性格的联系23

第二章 表情语言27

一、表情语言的生物学意义28

二、表情语言的社会习得性30

三、情绪的判别31

(一)情绪的生理变化32

(二)情绪的表情特征34

四、从表情“测谎”43

第三章 印象形成过程48

一、直觉判断49

(一)相似联想51

(二)关系联想53

二、归因过程57

(一)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58

(二)目的性归因和反应性归因59

(三)归因的依据61

(四)归因失误64

第四章 影响人际知觉的心理因素70

一、最初印象70

(一)最初印象的表现71

(二)最初印象的成因73

(三)最初印象的作用74

二、晕轮效应75

(一)晕轮效应的表现76

(二)晕轮效应的成因78

(三)晕轮效应的失误79

三、心理定势80

(一)心理定势的表现81

(二)心理定势的原因84

四、刻板印象86

(一)刻板印象的表现87

(二)刻板印象的成因89

人际关系篇97

第五章 人际吸引97

一、个人的吸引力97

(一)长相因素98

(二)性格因素100

(三)能力因素102

二、相互的吸引力104

(一)相近因素104

(二)相似因素106

(三)相补因素109

(四)相悦因素112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18

一、人际关系三阶段119

(一)觉察阶段120

(二)表面接触阶段121

(三)亲密互惠阶段122

二、友谊124

(一)友谊发展的趋势125

(二)友谊的维持127

(三)友谊的深化130

(四)友谊的中止132

三、人际关系的了解133

第七章 爱情(上)139

一、前恋爱期心理140

(一)爱情与好感141

(二)爱情与友谊142

二、择偶心理145

(一)意中人的理想化146

(二)角色期待149

(三)一见钟情152

第八章 爱情(下)155

三、恋爱心理155

(一)初临的爱情156

(二)成熟的爱情160

(三)迟到的爱情162

(四)失落的爱情167

四、爱情的更新172

(一)婚后的爱情变化172

(二)爱情的调适175

第九章 交往功能和交往动机190

一、交往的功能190

人际交往篇190

(一)信息沟通功能191

(二)心理保健功能193

(三)自我认识功能195

(四)人际协调功能197

二、交往动机198

(一)年龄与交往动机199

(二)需求与交往动机201

第十章 交往的结构204

一、交往的沟通模式205

二、代际交往207

(一)年龄上的代际交往207

(二)心理上的代际交往211

三、同龄人交往212

四、异性间交往214

(一)异性间交往的意义215

(二)异性间交往的年龄心理217

第十一章 交往的形态220

一、言语交往220

(一)听的学问221

(二)谈的学问223

(三)问候与寒暄226

二、非言语交往228

(一)非言语交往的作用229

(二)非言语交往的表现形式231

(三)交往的个体空间241

第十二章 成功交往的心理基础249

一、打破先入之见250

二、摆脱孤独感252

三、正确地对待生活255

四、战胜自卑和羞怯257

五、培养交往风度260

六、学会“角色互换”262

人际影响篇272

第十三章 劝说(上)272

一、劝说的艺术273

(一)分散注意273

(二)共同语言275

(三)对症下药276

(四)打破“完型”278

(五)以情动人279

(六)行为反馈280

(七)“登门槛”术281

(八)逻辑诱导282

(九)以退为进283

(十)运用幽默285

第十四章 劝说(下)287

二、劝说三要素287

(一)传播源288

(二)传播内容的组织292

(三)传播对象297

(一)认知障碍301

三、对抗心理分析301

(二)情绪障碍302

(三)行为障碍304

(四)群体障碍306

第十五章 暗示、感染和模仿308

一、暗示308

(一)言语暗示309

(二)非言语暗示310

(三)暗示的作用311

(四)暗示感受性314

二、感染315

(一)感染的形式316

(二)感染的特性318

(三)感染的作用及其控制321

三、模仿323

(一)模仿的形式324

(二)模仿的对象326

(三)大众媒介与模仿328

(四)模仿的特殊形式——流行330

第十六章 群体动力学332

一、社会助长作用333

(一)“助长”和“干扰”现象333

(二)“助长”和“干扰”的原因336

二、群体中的个人行为339

(一)责任分散339

(二)非个性化340

(三)彼此相倚342

三、从众现象343

(一)信息作用344

(二)人际关系制约345

(三)群体一致性346

(四)个别差异347

后记350

1987《人际心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承璐著 198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1986 PDF版)
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198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精选读物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PDF版)
心理学精选读物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PDF版)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1987 PDF版)
人事心理学
1987
人际关系心理学(1987 PDF版)
人际关系心理学
1987
成人心理学(1987.03 PDF版)
成人心理学
1987.03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心理学  含人事心理学( PDF版)
心理学 含人事心理学
台湾:士明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学( PDF版)
人际关系心理学
智慧大学出版社
人际交往心理学(1988 PDF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
1988 重庆:重庆出版社
交际心理学(1997 PDF版)
交际心理学
1997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成人心理学(1976 PDF版)
成人心理学
1976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人格心理学(1990 PDF版)
人格心理学
1990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人际关系心理(1995 PDF版)
人际关系心理
1995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军队人际关系心理学(1989.03 PDF版)
军队人际关系心理学
1989.03 北京市:国防大学出版社
人际交往心理学(1990 PDF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