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学》求取 ⇩

2.丰富的脉象记述10

一、脉诊的起源19

第一章 绪言19

第二章 古代脉法19

(一)脉和脉诊的含义20

(二)经脉的检查21

(三)诊脉动方法的独立23

(四)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程看脉诊的起源25

二、《内经》的脉法26

(一)《内经》的脉法是以阴阳学说为认识方法28

(二)从《内经》的脉法上反映了经络即血脉的事实28

(三)经脉(经络)的诊察方法34

1.候气诊察经脉35

2.察色诊络脉38

3.诊皮法40

1.《内经》出现了脉诊专论41

(四)色脉的关系问题41

2.《内经》色诊专论仍需结合脉诊说明问题43

3.色脉与皮诊等尚有若干联系45

(五)《内经》脉诊的特点46

(六)《内经》脉法具体内容47

1.方法47

2.部位50

3.脉象53

4.主病58

(七)《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63

(八)如何对待《内经》的脉法64

(九)结束语66

三、《难经)的脉法67

(一) 《难经》脉法的内容简介67

(二) 《难经》脉法的成就和特点77

(三) 《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79

(四) 《难经》与《难经》脉法的儿个有关问题81

1.成书经过等问题81

2.书名文义问题84

3.《难经》与《内经》的关系84

(一)脉诊主要学术思想87

1.以阴阳为辨脉总纲87

四、仲景的脉法87

2.脉与四时相应89

3.因人辨脉90

4.脉、证、治并举91

5.诊脉方法多样91

(二)寸口诊脉法92

1.浮脉辨析93

2.沉脉辨析101

3.迟脉辨析106

4.数脉辨析107

5.滑脉辨析108

7.实脉辨析109

6.虚脉辨析109

8.细脉辨析109

9.微脉辨析110

10.洪大脉辨析113

11.弦脉辨析113

12.短脉辨析115

13.弱脉辨析115

14.紧脉辨析116

17.小脉辨析117

16.促脉辨析117

15.缓脉辨析117

19.结代脉辨析118

(三)跌阳脉诊脉法118

18.涩脉辨析118

(四)少阴脉诊脉法120

(五)寸口、跌阳诊脉法121

(六)跌阳、少阴诊脉法122

(七)寸部、尺部诊脉法122

(八)诊尺脉法124

(九)尺脉、跌阳脉诊脉法124

(十)诊关脉124

(一)扁鹊脉法125

五、其它古代脉法125

1.与《内经》相互渗透126

2.阴阳脉法127

3.注意形脉与病昧之顺逆129

(二)仓公脉法129

1.诊法独取寸口129

3.对脉学的态度132

(三)华佗脉法133

1.区分寸关尺133

2.阴阳脉法134

3.脏腑脉法134

5.怪脉135

4.八纲脉法135

(四)《四时经》与《脉法赞》136

1.《四时经》136

2.《脉法赞》137

六、古代脉法的成就与其存在的问题139

(一)古代脉法时代的和学术的背景及其影响139

(二)古代脉法的成就140

(三)古代脉法存在的不足142

1.受历史条件影响的不成熟性142

2.向独取寸口法发展并非完全合理142

一、《脉经》的著成与后世脉法143

(一)王叔和与《脉经》的写作143

第三章 后世脉法143

(二)《脉经》的流传145

(三)《脉经》的内容149

(四)王叔和在《脉经》中表现的革新创造及其影响151

1.完成独取寸口法151

2.脉名与脉形规范的制定151

3.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分主脏腑153

4.脉诊的进一步联系155

(五)《脉经》收集古代文献的意义156

1.二十四脉问题161

2.三部六脉分主脏腑问题161

(六)《脉经》存在的问题161

3.继承发展问题162

4.手检图问题163

(七)《脉经》对后世的影响165

二、诊脉方法167

(一)治神167

1.积神于心168

2.诊有大方168

3.虚静为保170

4.调息171

(二)诊脉要求172

1.体位172

2.时间173

3.诊满五十动175

(三)指法176

1.调指176

2.运指179

3.其它指法185

(四)诊脉要领185

1.胃、神、根186

2.六字诀190

6.区别阴阳逆顺191

3.察独191

4.位数形势192

5.人迎气口诊法193

7.知常达变195

(五)其它诊法199

1.足三脉199

2.喉手对比诊法200

3.遍身诊201

4.弹按相应法201

5.脐下动气诊法201

二、脉形201

(一)单脉202

1.浮脉202

2.沉脉209

3.后世脉法的合理性210

四、提纲与分类214

3.迟脉215

4.数脉218

5.滑脉222

6.涩脉226

7.虚脉230

8.实脉233

9.长脉235

10.短脉240

11.洪脉242

17.细脉249

13.弦脉253

14.紧脉257

15.缓脉260

16.革脉263

17.牢脉266

18.濡脉268

19.弱脉271

20.芤脉274

21.散脉277

22.微脉280

23.动脉284

24.伏脉288

25.促脉290

26.结脉293

27.代脉296

(二)兼脉302

1.兼脉形成的条件302

2.临床上更多出现的是兼脉304

(三)非单因素的脉象其实是兼脉305

(五)脉形的几个共性问题306

1.平脉306

(四)兼脉的主次和称谓问题306

2.各种脉象的程度309

五、主病318

(一)脉分脏腑318

1.寸口脉脏腑分属的渊源328

2.寸口脉分部长度329

3.寸口脉所主脏腑的几种不同见解330

(二)人迎·气口脉334

1.人迎气口的部位339

2.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342

(三)跌阳、太溪脉343

(四)单脉主病345

1.浮脉346

2.沉脉356

3.迟脉362

4.数脉371

6.滑脉379

6.涩脉386

7.虚脉393

8.实脉400

9.长脉406

10.短脉411

11.弦脉416

12.紧脉423

13.细脉430

14.缓脉436

15.微脉445

17.洪脉456

18.濡脉462

19.革脉466

20.牢脉468

21.芤脉472

22.散脉478

23.动脉481

24.伏脉485

26.促脉489

26.结脉493

27.代脉497

六、脉象的变动与病(证)的机理501

(一)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对病机的认识504

1.生理方面506

2.病理方面512

(二)从《脉经》起脉诊在病机方面的缺憾522

(三)明清以来对脉辨病机研究的进展524

(四)如何认识和发展以脉辨病机530

1.平脉辨证应当是一个系列531

3.以医理脉法做为审病机的基础532

4.继承和整理532

2.病机的取得在于对脉证常变的分析认识532

七、脉的图解533

(一)脉图的历史533

(二)脉图的性质535

1.图解性质的脉图(包括图表等)535

2.示意图551

3.现代脉图555

(三)古代脉图的意义和不足556

1.图解556

八、客观因素对脉象的影响557

(一)季节脉557

2.示意图557

1.方宜脉560

2.时异与生活条件对脉搏的影响561

3.生活与脉象562

(二)体质脉564

2.年龄与脉象565

3.体格与脉象565

1.性别与脉象565

九、特殊脉566

(一)双管脉566

(二)反关脉、斜飞脉567

(三)怪脉567

1.雀啄568

2.屋漏568

3.釜沸569

4.虾游570

6.弹石570

6.解索571

7.鱼翔571

10.麻促572

8.偃刀572

9.转豆572

(四)无脉574

(五)妊娠脉576

1.身有病而无邪脉学说576

2.阴搏阳别学说577

3.少阴脉动甚学说577

4.浮沉正等学说578

5.脉诊男女胎孕法578

(六)欲产脉580

(七)小儿脉诊581

1.年龄与至数582

2.切脉方法与脉象583

附:察指纹585

(一)诊小儿指纹的理论基础586

(二)应用范围586

(三)三关部位及关系586

(四)观察姿势587

(五)观察指纹的意义内容587

1.正常指纹587

2.病理指纹587

(六)指纹的现代研究588

十、其它590

(一)脉症的取舍590

1.舍脉从症591

2.舍症从脉593

(二)脉病人病的问题597

十一、后世脉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600

(一)后世脉法时代的学术的背景及其影响600

1.引古说为今用601

2.规范化性质的工作601

(二)后世脉学的成就601

4.对《脉诀》的批判602

5.古脉学的挖掘研究602

3.完善了脉学各项有关内容602

2.脉诊形成单系列带来的流弊603

3.寸关尺分主脏腑问题莫衷一是603

(三)后世脉法存在的问题603

1.缺乏重大的、突破性质的进展603

4.独诊寸口法的局限性604

5.出现了脉诊神秘化的一些问题604

第四章 脉诊的现代研究605

一、脉学的现代发展605

(一)脉象图形的发展606

(二)对脉图的研究现状607

1.脉图的定型与鉴别608

2.脉图的生理病理机制的探讨608

(三)脉学现代发展的展望609

1.脉诊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位置609

2.脉学发展对辨证的影响610

二、解剖与生理610

(一)动脉系统611

1.心肌的兴奋与传导614

2.血管的紧张度614

3.微循环616

4.血液616

三、对脉诊的再认识617

四、对色脉的再认识618

(一)经络与色脉诊619

(二)色诊与皮肤622

(三)色脉诊624

1.色脉与循环系统625

2.色脉与微循环628

五、脉象反应的信息630

(一)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概况630

(二)祖国医学的整体观与信息论634

(三)脉象反映的生物信息637

六、脉诊在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644

(二)现代病名的诊断及辨证646

1.诊病646

(一)传统病名的诊断及辨证646

2.辨证648

七、脉象的客观化方法及其实践654

(一)脉象仪的制作与使用655

1.MX—3C型脉象仪655

2.MX—811型脉象仪660

3.多导脉象仪663

4.MTY—A型脉图仪668

(二)脉图的系统分析670

1.概说670

2.实验数据的检验674

3.实验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677

4.数字数据的处理方法684

5.心血管系统分析702

6.系统辨识722

附: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726

2.随机变量的概率基础729

3.统计学基本概念737

附录751

一、专题讨论751

(一)古脉学的发掘研究751

1.自《脉经》以后脉学发展不大751

2.宋元以来脉学研究以批判伪《脉诀》为主753

3.新的更高领域的探求754

4.古脉学发掘研究的特点756

(二)脉学的批判思潮774

1.《脉诀》的著者775

2.《脉诀》的主要内容776

3.《脉诀》中存在的问题776

1.舌诊的起源与发展788

(三)舌诊对脉诊的冲击与结合788

2.舌诊与脉诊发展的时间差别799

3.舌诊对脉诊的冲击802

4.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808

(四)四诊合参问题811

1.四诊合参的意义811

2.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诊之末814

3.对四诊发展的展望814

附:腹诊816

(五)脉诊在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823

1.方书未能继承仲景825

2.《脉经》的著作形式限制了脉法在方书中的作用828

3.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中脉法的位置与应用830

1.太素脉的出现及其性质831

(六)关于“太素脉”问题833

2.医家对太素脉的态度837

二、部分历史资料选录841

《素问》841

《灵枢》862

《伤寒沦》880

《脉经序》889

《脉经》890

《颅囟经》962

《崔氏脉诀》962

《诊家枢要》967

《外科精义》978

《景岳全书·脉神章上》981

《诊家正眼》1013

《通雅·脉考》1019

《学古诊则》1022

《诊宗三昧》1025

《诸脉条辨》1043

三、主要参考文献1049

16.弱脉4151

1990《中医脉诊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恩俭主编 1990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1990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图解中医脉学( PDF版)
图解中医脉学
中医诊断学(1988.06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0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5
医学脉灯  脉微( PDF版)
医学脉灯 脉微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1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8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9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舌诊学(1985 PDF版)
中医舌诊学
1985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7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7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88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88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1995 PDF版)
中医诊断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急诊学(1997 PDF版)
中医急诊学
1997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