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脾胃学》求取 ⇩

概述1

脾胃学的形成和发展3

一、战国时期3

二、秦汉时期8

三、隋唐时期10

四、宋元时期12

五、明清时期16

六、近代研究25

(一)脾胃病证防治的研究27

(二)脾胃相关的实验研究35

(三)脾胃治疗法则的研究44

(四)脾胃药物与方剂研究47

(五)脾胃与针灸疗法的研究50

(六)脾胃与气功疗法的研究53

脾胃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56

一、脾胃学研究的内容56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的方法56

(一)继承先辈成就56

(二)重视临证实践57

(三)先进科技与学术的应用57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58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58

(二)临证实验的研究方法59

四、研究中尚存的问题60

脾胃系统的形态结构61

一、口腔形态结构61

(一)口唇与颊形态结构63

(二)腭部形态结构64

(三)牙齿形态结构65

(四)舌部形态结构66

(五)唾液腺形态结构70

二、咽部形态结构71

(一)咽部形态72

(二)咽部结构74

(一)食道形态75

三、食道形态结构75

(二)食道结构77

四、胃腑形态结构78

(一)胃腑形态78

(二)胃腑结构80

五、小肠形态结构84

(一)十二脂肠形态85

(二)空肠与回肠形态86

(三)小肠结构89

六、大肠形态结构94

(一)大肠形态94

(二)大肠结构98

(一)中医脾脏结构101

七、脾脏形态结构101

(二)脾与小肠相关102

(三)脾与胰腺相关102

(四)脾与肝胆相关104

(五)脾与门静脉相关107

(六)西医学中的脾脏109

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112

一、口腔生理功能112

(一)咀嚼功能113

(二)唾液的作用与调节113

(一)吞咽功能114

二、咽与食道生理功能114

(二)传输功能115

三、胃腑生理功能116

(一)受纳功能116

(二)腐熟功能117

(三)生理特性121

四、小肠生理功能123

(一)化物功能124

(二)分清泌浊功能130

五、大肠生理功能131

(一)传导功能131

(二)变生粪便132

六、脾脏生理功能133

(一)主转输与运化134

(二)脾能统血142

(三)脾主肌肉143

(四)脾荣唇口144

(五)生理特性144

七、脾系功能的协调与完整性145

八、脾系与其他脏腑的关系149

(一)脾系与心系的关系149

(二)脾系与肺系的关系150

(三)脾系与肝系的关系151

(四)脾系与肾系的关系152

(一)脾系与津液的关系153

九、脾系与津液气血阴阳的关系153

(二)脾系与气血的关系154

(三)脾系与阴阳的关系155

脾胃病证的致病因素157

一、先天致病因素157

(一)精气不足157

(二)妊娠失养158

二、素体致病因素158

二、六淫致病因素159

(一)风寒致病160

(二)邪热致病160

(三)燥邪致病160

(五)寒湿致病161

(四)暑湿致病161

(一)饥饱失宜162

四、饮食致病因素162

(二)饮食不洁163

(三)饮食偏嗜163

五、情志致病因素165

六、劳逸致病因素166

(一)过劳因素166

(二)过逸因素166

七、内生致病因素167

(一)痰饮因素167

(二)瘀血因素167

八、自衰致病因素168

(三)浊质因素168

九、其它致病因素169

(一)脏腑相累170

(二)胃肠手术170

(三)用药失误171

脾胃病证的发病与病机172

一、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172

(一)邪犯胃肠172

(二)气机紊乱173

(三)升降失常174

(五)阴寒内盛176

(四)湿热壅滞176

(六)水湿滞留177

(七)固摄无能178

(八)气结血瘀179

(九)血络伤损180

(十)形质亏损181

(十一)功能虚衰182

(十二)脏腑相累184

二、脾胃病证的病机转归184

(一)脾系中本病的转变185

(二)实证与虚证的转变186

(三)脏腑间的相互转变187

(四)脾胃与津液的转变188

(五)脾胃与气血的转变188

(六)脾胃与阴阳的转变189

脾胃病证的诊法概要190

一、病史的收集内容与方法190

(一)自觉症候191

(二)发病经过191

(三)既往病史192

(四)个人经历193

(五)家族病史194

(六)相关病史194

(一)形神动态诊法195

二、脾系病证的诊查内容与方法195

(二)头面部诊法197

(三)口腔诊法201

(四)咽部诊法213

(五)颈部诊法214

(六)胸部诊法214

(七)腹部诊法216

(八)肛部诊法254

(九)背腰诊法256

(十)四肢诊法257

(十一)浊物诊法258

(十二)脾胃脉象261

(一)临证思维的依据与方法262

三、脾胃病证的检验与器械检查262

四、辨证与诊断的思维方法262

(二)辨证与诊断的要求264

脾胃病证的治法与治则268

一、药物疗法268

(一)催吐法268

(二)导滞法270

1.消食导滞法270

2.行气导滞法270

3.补脾导滞法271

4.温脾导滞法271

1.调中降逆法272

(三)降逆法272

2.清热降逆法273

3.化痰降逆法274

4.温中降逆法274

(四)除湿法275

1.清热除湿法275

2.补脾渗湿法276

3.补脾化痰法277

4.温阳利水法277

(五)化浊法278

1.解表化浊法278

3.清热化浊法279

2.消食化浊法279

4.扶脾化浊法280

5.温中化浊法281

(六)清热法281

1.清热泻火法281

2.清热解毒法282

3.清热和胃法283

4.清胃凉血法283

5.养阴清胃法284

6.甘温除热法285

(七)泻下法285

2.温里泻下法286

1.清里泻下法286

3.润肠通便法287

4.益气通便法288

5.扶阳通便法288

(八)止泻法289

1.清热止泻法289

2.消食止泻法290

3.调中止泻法290

4.益气止泻法291

5.温阳止泻法292

6.温中清下法293

1.清胃止血法294

(九)止血法294

2.益气止血法295

3.温阳止血法296

4.化瘀止血法296

(十)驱虫法297

1.杀虫驱虫法297

2.安蛔止痛法298

3.扶脾驱虫法298

(十一)化瘀法299

1.理气行血法299

3.软坚散结法300

2.活血化瘀法300

4.扶正化瘀法301

(十二)补益法302

1.生津益胃法302

2.养阴实脾法303

3.补气扶脾法303

4.温中扶阳法304

5.补脾固脱法305

(十三)兼治法306

1.补益心脾法306

2.补益肺脾法306

3.调和肝脾法307

4.补益脾肾法308

二、针灸疗法309

(一)作用机理309

(二)穴位选择310

(三)手法应用311

(四)病证选穴与治法312

(五)注意事项312

针灸附图313

三、按摩疗法319

(一)作用机理319

(二)腹部按摩法319

1.益胃扶脾法320

3.旋摩疏导法321

2.理脾导滞法321

4.温阳散寒法322

5.疏通消结法323

(三)背腰按摩法324

1.脊旁推揉法324

2.捏脊疏导法325

3.拍脊理脾法326

(四)穴位按摩法326

(五)注意事项327

四、气功疗法328

(一)作用机理328

(二)练功方法329

(三)功种选择330

1.扶脾益胃功330

2.理脾导滞功331

五、饮食疗法334

(一)食疗方式335

(二)食疗选方335

脾胃病证防治336

一、口腔病证336

(一)唇部病证336

唇肿336

唇裂339

口唇糜烂341

口唇颤动345

口唇青紫347

(二)口味异常350

口淡350

口甜353

口酸355

口苦358

口咸361

口腻363

口臭366

唾液增多370

(三)口颊病证370

唾液减少372

口颊溃疡375

口颊糜烂378

(四)舌质病证381

舌肿381

舌强385

舌萎388

舌颤390

舌麻394

舌衄396

(五)齿龈病证400

齿龈肿溃400

齿龈出血403

齿龈萎缩406

(六)牙齿病证409

牙齿疼痛409

牙齿松动413

二、咽部病证417

咽干417

咽痛421

咽肿424

咽梗429

悬雍下垂432

吞咽疼痛434

三、食道病证434

噎膈437

四、胃腑病证441

食欲减退441

多食易饥445

异食448

嘈杂450

嗳气454

恶心457

泛酸462

反胃465

呃逆469

呕吐473

呕血480

痞满485

胃痛491

胃泄497

胃缓500

胃结504

关格507

五、脾脏病证511

食后困倦511

脾病水肿514

脾病眩晕518

脾病发热521

脾病出血524

脾病带证527

脏腑下垂530

六、小肠病证533

湿温533

霍乱537

肠鸣541

脐腹痛544

肠结549

七、大肠病证553

便秘553

滞下558

泄泻561

痢疾569

肠痈575

便血578

小腹痛584

少腹痛588

大便失禁592

八、肛肠病证595

痔疮595

肛裂599

脱肛601

肛瘘605

九、脾胃相兼病证608

腹胀608

疳积612

十、脾胃相关病证618

心脾相关病证618

肺脾相关病证622

肝脾相关病证626

脾肾相关病证632

肝瘟638

胁痛647

胆痒652

黄疸656

臌胀662

奔豚666

积聚670

脾胃病证病案示例675

病例1:食欲减退,脾虚气滞例675

病例2:吞咽疼痛,食道腐伤例677

病例3:呕吐,妊娠扰胃例681

病例4:痞满,阴气两虚例682

病例5:胃痛,酒食伤胃例685

病例6:胃痛,肝郁胃虚例688

病例7:胃痛,胃络瘀阻例691

病例8:胃痛,食积疫毒例693

病例9:胃缓,心脾两虚例695

病例10:呕血,胃络伤损例697

病例11:胃泄,脾肾虚衰例701

病例12:腹痛,气滞血郁例704

病例13:泄泻,脾肾阳虚例706

病例14:久痢,虚实相兼例708

病例15:便血,大肠腐伤例712

病例16:便秘,阳虚寒凝例716

病例17:胆痒,胆逆犯胃例719

病例18:胁痛,肝血瘀阻例721

病例19:臌胀,肝瘀脾虚例724

病例20:节食,脾胃伤损例727

1992《实用中医脾胃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正全著 1992 重庆:重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医学噎膈集成(1989 PDF版)
医学噎膈集成
1989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脾胃论 注释(1976 PDF版)
脾胃论 注释
1976
和胃健脾功( PDF版)
和胃健脾功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
脾胃论  卷下( PDF版)
脾胃论 卷下
脾胃论  卷中( PDF版)
脾胃论 卷中
脾胃论卷上( PDF版)
脾胃论卷上
脾胃论  上中( PDF版)
脾胃论 上中
中医治方集粹  脾胃病证治方(1995 PDF版)
中医治方集粹 脾胃病证治方
1995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脾胃论溯源及应用(1995 PDF版)
脾胃论溯源及应用
199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健胃补脾食谱(1998 PDF版)
健胃补脾食谱
1998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国传统脾胃病学(1995 PDF版)
中国传统脾胃病学
1995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科学认识史论(1995 PDF版)
科学认识史论
1995 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实用治疗脾胃病小验方(1994 PDF版)
实用治疗脾胃病小验方
1994 北京:学苑出版社
晋江地区中药炮制(1980 PDF版)
晋江地区中药炮制
1980 晋江地区医药研究所;晋江地区医药分公司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1997 PDF版)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1997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