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真诠》求取 ⇩

欧阳?题词3

刘祖贻题词3

吕炳奎序3

自序3

上篇 脾胃学之起源3

一、 脾胃学的渊源3

吕炳奎题词3

二、脾胃学的理论基础5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5

1. 纳与化5

3. 主肌肉与四肢6

4. 主生血与统血6

2. 升与降6

5. 脾藏意7

6.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7

7. 脾胃与养生防病的关系7

(二) 脾胃病的病理变化8

1. 正邪相争8

2. 虚实寒热8

3. 脾升胃降9

(三)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9

1 病因9

2. 病机12

4. 脾胃与大肠的关系14

3. 脾胃与肺的关系14

2. 脾胃与小肠的关系14

(四)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14

1. 脾胃与心的关系14

5. 脾胃与肝的关系15

6. 脾胃与胆的关系15

7. 脾胃与肾的关系15

8. 脾胃与膀胱的关系15

9. 脾胃与三焦的关系15

3. 脾胃与脉的关系16

1.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16

4. 脾胃与女子胞的关系16

(六) 脾胃与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16

2. 脾胃与骨的关系16

1. 脾胃与脑、髓的关系16

(五) 脾胃与奇恒之府的关系16

2. 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17

3. 气血与水谷的关系17

4. 津液与水谷的关系17

三、历代医家对脾胃学研究的成就18

(一) 张促景论脾胃证治18

(二) 华佗论脾胃19

(三) 孙思邈论脾胃证治20

(四) 钱仲阳论脾胃证治21

(五) 严用和论脾胃22

(六) 许叔微论脾胃22

(七) 刘完素论脾胃之阴23

(八) 张元素论脾胃24

一、《脾胃论·卷上》的主旨与特色28

1. 概论脏腑功能28

中篇 脾胃学之形成28

2. 元气要的根本在脾胃30

3. 内热的病因病机30

4. 病从脾胃生的致病因素31

5. 胃气盛衰是病机变化的关键32

6. 脾胃乃升降浮沉之机34

7. 调理脾胃常规用药35

8. 或补或泻, 唯益脾胃之药为切36

9. 脾胃与四脏的关系37

10. 用药宜禁论38

1. 运气衰旺图说39

二、《脾胃论·卷中》的主旨与特色39

(一)脾胃内伤发病机理和主要证治39

2. 外感内伤治法不同40

(二)“阴火”论41

1. “阴火”命名的来源41

2. “阴火”形成的因素41

3. “阴火”的发病机理42

4. 脾胃气衰与“阴火”的关系43

5. “阴火”表现的症象44

6. “阴火”反映出来的特殊证候44

(1) 气虚发热类白虎证44

(2) 血虚发热类白虎证45

7. “甘温除热”的主方一补中益气汤48

8. 补中益气汤案例49

9. 用药必须因时因人制宜60

10. 安养心神宜调理脾胃62

11. “三焦元气衰旺”与脾胃虚的关系63

三、《脾胃论·卷下》的主旨与特色64

1. 胃虚则五脏六腑俱病64

2. 四时升降浮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65

3. 适应自然, 注重预防66

4. 治疗方法的应用67

(1) 升阳散火67

(2) 清署益气69

(3) 清燥治瘘70

(4) 升阳除湿72

(5) 升阳益胃73

(6) 调中益气74

(7) 清神益气74

(8) 健脾升清75

(9) ?香安胃77

(10) 异功健脾77

(11) 健运化痰78

(12) 补气升阳79

(13) 健脾消食81

5. 后人对东垣用药的评价83

6. 脾胃将理法83

(三)赵养葵论“东垣脾胃论”之旨85

(二) 徐春甫论“治病先顾脾胃”85

(一) 李士材论“脾为后天之本”85

四、明清时代对脾胃学说的充实和发展85

(四)吴?论脾阴86

(五)张景岳论“治五脏以调脾胃”87

(六)薛已论“脾统血”88

(七)喻嘉言论“脏腑以脾为主”88

(八)何梦瑶论“补肾不如补脾”89

(九)叶天士创胃阴学说89

(十)华云?评胃阴学说90

(十一)清代医家综论脾胃之阴90

(二)辨清内伤外感97

(一)重视脾胃的胜衰97

一、脾胃学应用的基本原则97

下篇 脾胃学之应用97

(三)知机审情,多向调节98

(四)师古不泥,药随病变98

(五)“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98

二、脾胃学应用的机理99

三、脾胃学的适应范围100

(一)治肺100

(二)治心102

(三)治脾104

(四)治肝105

(五)治肾107

(六) 脏腑病的辨证论治,应注意整体观108

(一)调和营卫法109

四、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方法109

(二)和胃疏肝法110

(三)和胃利胆法111

(四)养胃宁心法111

(五)养胃开结法113

(六)养胃疏肝法114

(七)清热利湿法115

(八)清宣湿化法117

(九)益气养阴法118

(十)降胃通肠法119

(十一)养胃通络法120

(十二)益气宣窍法121

(十三)调中疏导法122

(十四)养脾宁肺法123

(十五)健中助运法124

(十六)益气化瘀法125

(十七)甘温除热法126

(十八)健脾升清法127

(十九)健脾温肾法128

(二十)健脾利湿法129

(二十一)健脾平肝法131

(二十二) 健脾化痰法132

(二十三)健脾利水法133

(二十四)健脾解表法134

(二十五)健脾益气法135

(二十六)益气通络法136

(二十七)健脾通络法137

(二十八)温阳通痹法141

(二十九)温阳通络法142

(三十)温肾健脾法143

(三十一)健脾补督法144

(三十二)温补脾肾法145

(三十三)健脾温肾变法147

(三十四)健脾益肾法149

(三十五)解表温中法150

(三十六)温中回阳法151

(三十七)补气统血法152

(三十八)健脾生血法154

(三十九)补气升阳法155

(四十)益气养阴法156

(四十一)益气托毒法159

五、脾胃学与急症的治疗161

(一)治疗急症的学术渊源162

(二)治病必须“治人”164

(三)实践证明中医可治急症164

(四)急症防重于“治”167

(五)急救治疗的医术与医德169

六、脾胃学与儿科急症171

(一)闭证171

(二)脱证172

(三)高热惊厥173

1. 博涉知病175

(一)常见疑难病诊疗小识175

七、脾胃学与常见疑难病诊疗举隅175

2. 多诊识脉177

3. 屡用达药180

(二)脾胃学与胸痹心痛182

1. 寒凝183

2. 气郁183

3. 血瘀183

4. 痰阻184

(三)脾胃学与晚期血吸虫病185

1. 病机与分型186

2. 辨证与论治187

3. 晚期血吸虫病人的食疗190

4. 固本与免疫191

八、脾胃学与儿科脏腑证治194

(一)肝194

(二)胆195

(三)心196

(四)小肠196

(五)脾196

(六)胃197

(七)肺197

(八)大肠198

(九)肾199

(十)膀胱199

201

方剂索引202

1993《脾胃学真诠》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炳凡编著 1993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晋江地区中药炮制(1980 PDF版)
晋江地区中药炮制
1980 晋江地区医药研究所;晋江地区医药分公司
脾胃论 注释(1976 PDF版)
脾胃论 注释
1976
和胃健脾功( PDF版)
和胃健脾功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
东垣十书  脾胃论( PDF版)
东垣十书 脾胃论
肇经堂校刊
脾胃论  卷下( PDF版)
脾胃论 卷下
脾胃论  卷中( PDF版)
脾胃论 卷中
脾胃论卷上( PDF版)
脾胃论卷上
脾胃论  上中( PDF版)
脾胃论 上中
健胃补脾食谱(1998 PDF版)
健胃补脾食谱
1998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国传统脾胃病学(1995 PDF版)
中国传统脾胃病学
1995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脾胃与针灸学术研究(1999 PDF版)
脾胃与针灸学术研究
1999 深圳:海天出版社
科学认识史论(1995 PDF版)
科学认识史论
1995 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脾胃病效方300首(1998 PDF版)
脾胃病效方300首
1998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脾胃学说大师李东垣(1990 PDF版)
脾胃学说大师李东垣
1990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学(1982 PDF版)
中药学
198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