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作者 | 李道湘著 编者 |
---|---|
出版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78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103516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2516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儒学的复兴与重建(引言)1
第1章 宋明理学的理论课题、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6
1.1 儒学自身的超越--宋明理学的中心课题8
1.2 儒学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宋明理学之为新儒学18
1.3 两分的世界--宋明理学的理论困境26
1.4 经学即理学--宋明理学在清代的变异和演变40
1.5 政治层面的批判与理论层面的认同--宋明理学在近代的命运56
1.6 理性的毁灭与价值意义的寻求--宋明理学在现代的挫折与复兴70
第2章 梁濑溟与宋明理学79
2.1 梁濑溟思想形成的发生学探讨79
1. 早期的功利派思想80
2. 佛学一路的自觉选择82
3. 由泰州学派契入陆王心学86
1. 宋明理学的批判92
2.2 中西哲学的融合与核心概念的确立92
2.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批判与生命本体的重建95
2.3 生命本体的体认--陆王心学工夫论的改造99
2.4 意欲论与文化三路向说102
2.5 精神方向的开辟与文化哲学的建构107
1. 开辟现代新儒学的精神方向107
2. 梁濑溟的理论缺陷109
第3章 张君劢与宋明理学112
3.1 从文化问题到人生问题--梁濑溟思路的复制113
3.2 复兴宋学的提出116
3.3 人生观论战与道德的形上追求120
3.4 “心为实在说”的理论意义及其缺陷126
1. “心为实在说”及其对梁濑溟思想的推进与发展126
2. 张君劢理论的影响及缺陷129
第4章 熊十力与宋明理学133
4.1 熊十力由佛转儒的逻辑追述134
4.2 “意义的危机”与儒学的新阐释139
4.3 儒学生命精神的体悟和神解146
4.4 宋明理学的批判及其选择157
4.5 本心概念之确立与本体论之重建164
1. “体用不二”的哲学总纲164
2. 本心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涵义166
4.6 本心概念的泛化与本体论重建之完成182
4.7 儒学精神的重新阐释及本心论体系的创制187
1. 本心论体系的创制187
2. 熊十力哲学思想的影响191
3. 熊十力哲学理论的内在矛盾及缺陷193
第5章 贺麟与宋明理学197
5.1 贺麟的“批判”释义及贺麟思想研究的说明198
5.2 批判中的选择199
5.3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207
1. 沈有鼎和他的《中国哲学今后的开展》207
2. 儒学的改造及其思想内容209
5.4 “心”之概念的提出及基本涵义213
5.5 “心”之概念的泛化与新心学体系的逻辑展开218
1. “心”与唯心论哲学218
2. 心与物和心与性219
5.6 宋明理学直觉方法之批判与新心学直觉方法之建立221
1. 朱陆直觉方法异同之比较与批判221
2. 宋明理学直觉方法之改造与新心学方法之建立227
5.7 新心学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229
1. 新心学的理论贡献230
2. 新心学的历史影响234
3. 新心学的局限性236
第6章 马一浮与宗明理学239
6.1 从独尊六艺到归宗儒学240
1. 六艺统摄一切学术240
2. 儒学的复兴与复性书院243
6.2 “理”之提出及其泛比245
1. “理”之提出及其涵义245
2. “理”之泛化248
6.3 “心”之提出及其泛化254
1. “心”之提出及其抽象255
2. “心即理”与“心具理”258
3. 尊德性与道问学259
6.4 折衷调和与心理二元261
6.5 马一浮思想体系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的局限性263
1. 马一浮与梁濑溟、熊十力264
2. 马一浮与冯友兰、贺麟267
3. 马一浮思想的历史影响268
4. 马一浮理论体系的局限性269
第7章 钱穆与宋明理学271
7.1 从文化问题到哲学问题272
1. 文化与中国文化272
2. 新文化运动的反省与批判274
7.2 文化本体的寻求与确立278
1. 形而上学的追求--“心”之概念的提出279
2. 儒家心性论考察282
7.3 从哲学到文化288
7.4 钱穆与马一浮、冯友兰291
7.5 钱穆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理论局限性294
8.1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演进与“新理学”的产生和形成297
第8章 冯友兰与宋明理学297
8.2 从回归儒学到归宗程朱理学301
1. 从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到回归儒学302
2. 新实在论与程朱理学的沟通与联接309
8.3 从“照着讲”到“接着讲”--新理学之“新”312
1. 新理学的研究对象312
2. 新理学的方法论321
8.4 程朱理学之“理”的改造--核心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内涵326
1. 新理学核心概念的确立327
2. “理”之基本内涵或规定333
8.5 “理”概念的泛化及新理学体系的逻辑展开338
1. “有物必有则”338
2. “有理必有气”339
3. “无极而太极”343
4.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345
8.6 哲学的功用与道德境界说347
1. 哲学之无用大用347
2. 境界说348
8.7 新理学与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终结356
1. 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地位356
2. 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论贡献和影响359
第9章 儒学的现代转换和宋明理学的凸显361
9.1 宋明理学凸显的历史机缘和理论前提362
9.2 宋明理学的凸显与现代新儒家的个人品格和心态365
1. 宋明理学的凸显与个人品格367
2. 宋明理学的凸显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心态367
9.3 儒学的现代转换371
后记378
1998《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道湘著 1998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
- 199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1964年全国超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 1964
-
- 宋明理学新探
- 1987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 199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宋明理学与文学
- 1989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现代佛学大系26 宋儒与佛教
- 1984 弥勒出版社
-
-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 1993 北京:文津出版社
-
- 宋明理学
- 1993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概论
- 1990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儒学与现代化 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
- 1995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
- 1992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家学案
- 199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家学案 上
- 199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在美国
- 1994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 1997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