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体系》
作者 | 叶朗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607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100571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0451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导论:美学的现代形态1
第一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
一 美学学科的名称1
前言1
二 美学研究的对象3
三 美学研究的方法5
第二节 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11
一 建设一个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11
二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原则17
三 现代美学体系的理论构架30
本章参考书目37
第一节 审美形态学的内涵38
第二章 审美形态38
第二节 作为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态42
一 双希文化的审美嬗变42
1. 以希腊文化为源的“美”43
2. 以希伯莱文化为源的“崇高”48
3. 面临虚无深渊的“荒诞”54
二、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59
1. 儒家之“和”59
2. 道家之“妙”63
第三节 审美形态分析69
一 优美69
二 崇高72
三 悲剧76
四 滑稽和喜剧79
五 荒诞81
六 中和84
本章参考书目87
第三章 审美意象89
第一节 审美艺术学的内涵89
一 审美艺术学的核心课题89
二 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回顾90
三 西方艺术研究的回顾95
第二节 艺术和艺术品105
一 对“艺术”一词的考察105
二 器具与艺术品108
第三节 意象和意境113
一 对“意象”一词的说明113
二 意象产生和存在于审美意向活动之中115
三 艺术操作与意象生成119
四 对审美意象的分类考察122
1. 兴象122
2. 喻象127
3. 抽象133
五 “意境”的哲理性意蕴139
第四节 从意象构成关系看西方现代派艺术145
本章参考书目165
第一节 对“感兴”一词的语义学考察167
第四章 审美感兴167
第二节 审美感兴过程的描述171
一 审美感兴的三个阶段172
二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173
三 审美知觉174
四 通感181
五 审美想象186
六 审美领悟192
七 审美情感196
八 审美回味和审美心境199
第三节 审美感兴的定性分析202
一 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202
二 审美感兴的直觉性209
三 审美感兴的创造性217
四 审美感兴的超越性228
五 审美感兴的愉悦性231
第四节 审美感兴的若干类型238
一 美感与丑感238
二 崇高感与荒诞感242
三 悲剧感与喜剧感247
本章参考书目251
第五章 审美文化253
第一节 审美社会学的内涵253
一 审美社会学的历史回顾253
二 审美社会学的对象和范围257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构成与特性260
一 审美文化的构成260
二 审美文化的特性266
1. 审美文化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266
2. 审美文化他律性的两个方面272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动态过程282
一 审美文化的生产283
1. 审美文化生产主体的生产283
2. 审美文化产品的生产291
二 审美文化的调节299
1. 审美文化的传播与调节299
2. 批评的调节功能300
三 审美文化的消费305
1. 审美消费的性质305
2. 审美趣味与消费行为308
3. 审美消费者群体与类型314
第四节 审美文化的当代课题317
一 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318
二 艺术的传统与反传统328
三 现代科技与审美活动333
本章参考书目345
第六章 审美教育347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内涵347
一 个体审美发展的定性分析353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353
二 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365
三 审美教育的形态特征366
四 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370
1. 审美教育的协调性原则370
2. 审美教育的场效应原则372
3. 审美教育的诱导性原则375
4. 审美教育的阶段性原则376
五 审美教育的综合指标377
1. 培养感兴能力377
2. 培养构成意识377
4. 培养创造欲378
3. 培养想象力378
5. 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379
6. 培养直观洞察力379
7. 培养对个性的尊重380
8. 培养认同意识380
9. 培养正确无害地释放和净化内心强烈情绪的能力381
10. 培养超越精神381
第三节 个性审美发展与审美教育的实施382
一 胎儿的审美教育382
1. 孕妇的审美教育383
2. 胎儿的审美教育384
1. 儿童与游戏386
二 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教育386
2. 儿童与童话388
三 青少年的审美教育389
四 成年人的审美教育392
五 老年人的审美教育393
本章参考书目394
第七章 审美设计396
第一节 审美设计学的内涵396
一 什么是审美设计学396
二 审美设计思想发展的历程401
1. 中国古代的审美设计思想401
2. 西方手工业时代的审美设计思想406
3. 西方大机器时代的审美设计思想407
第二节 审美设计学的基本理论413
一 审美设计学的出发点413
二 审美设计的基本原则416
三 功能美424
第三节 生产领域的审美设计427
一 劳动环境的审美设计428
二 生产工具的审美设计432
三 产品的审美设计433
1. 产品的功能美433
2. 产品的外观美434
四 劳动过程的审美设计436
一 生活环境的审美设计437
第四节 日常生活领域的审美设计437
1. 现代生活给人类生活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438
2. 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美化438
3. 风景区的审美设计440
二 服饰的审美设计442
1. 服饰的实用功能442
2. 服饰的象征功能443
3. 服装的审美功能444
4. 和服装的审美功能有关的几个问题444
本章参考书目453
一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对象454
第一节 审美发生学的内涵454
第八章 审美发生454
二 审美发生学的历史回顾456
三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途径463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前形态466
一 动物性本能对主体的影响466
二 生产功能对主体的影响470
三 原始思维对主体的影响476
四 主体原始形象符号操作能力的初步发展479
1. 发达的形象记忆力479
2. 卓越的延迟模仿力480
3. 原始形象符号的创造力481
一 什么是原始形象符号485
第三节 审美客体的前形态--原始形象符号485
二 原始形象符号的最初类型489
三 原始形象符号的功能499
第四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和契机502
一 原始形象符号活动包含着潜在的审美因素502
二 原始思维的解体与审美主体的形成504
三 原始形象符号向审美符号的转化507
1. 原始形象符号与现实的分离507
2. 原始形象符号与实用的分离510
3. 从巫术表现性向审美表现性的转移512
本章参考书目517
第一节 对西方审美哲学的反思518
第九章 审美体验518
第二节 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535
一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535
二 审美感兴与审美体验的同一541
三 审美体验与审美意象的同一544
第三节 审美体验的意向性结构547
一 有生命力的形式547
二 “我”与世界的沟通565
本章参考书目571
全书主要参考书目573
人名索引579
名词索引592
后记609
1988《现代美学体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叶朗主编 1988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心理美学
- 199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中国美学体系论
- 1995 北京:语文出版社
-
- 现代健美体操
- 1989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 美学与现代性
- 1998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 现代统计指标体系
- 1989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现代西方美学
- 1993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 现代医学美容
- 1997 北京:金盾出版社
-
- 现代遗传学美
- 198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现代小说美学
- 1987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现代美学思潮
- 1931 商务印书馆
-
- 现代欧美文学
- 198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现代设计美学
- 1999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
- 现代美国哲学
- 1963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
- 1996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