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导论》求取 ⇩

壹:弁言1

贰:训诂与训诂学13

叁:偁谓之殊异17

甲、训故17

乙、训诂18

丙、故18

丁、解故18

戊、解诂19

己、道训19

庚、训纂19

辛、诂训19

壬、故训20

癸、笺及释20

肆:训诂之缘起23

一、以古时音即转移者24

二、以古今音之递嬗者27

三、以方俗语文之殊者30

四、以双声叠韵联语之衍移者32

五、以字义之引申者35

六、以文字之通假者37

七、以古今字之异者40

八、以古义今义之异者42

九、以字与词之易致误者44

十、以古今语词之异者48

十一、以古今语法之异者50

十二、以殊声异义者53

十三、以物名古今雅俗之殊偁者60

十四、以师承家法之异者62

十五、以古今文家言礼制之异者67

伍:训诂之所资71

甲、训诂以音声为枢机73

乙、训诂以语根为榰柢77

丙、训诂以文字为辅翼82

丁、训诂以校勘为前题86

陆:东周训诂释别91

(一)有以本字训本字者92

(二)有以音近之字为训者92

(三)有数字相递为训者94

(四)有一字不惟一义者94

(五)有以字形为训者94

(六)有以字义为训者95

(七)有本文甚简,其义难明,必增字释之,然后本义乃见者95

(八)有注释他文,增益虚字,而其义自见者95

(九)有两字一训,而用之又稍别者96

(十)有本文略言其义,而下节下篇伸明其义者96

(十一)有以俗语训雅言者96

(十二)有以一字代数字,而即以此字为此事之名者96

(十三)有举一字,而伸其用者96

(十四)有举一字,而穷其义者96

(十五)有引他文,而伸其言外之义者97

(十六)有以训诂代正字者97

(十七)有举共言以训别国之语者97

(十八)有引他文,而发挥共总义者97

柒:两汉训诂释例97

(一)有直言某字为训者100

(二)有言某字谓言某字,及某字犹某字者101

(三)有言某谓某义者103

(四)有以一事释一字之义者103

(五)有以数字释一字之义者103

(六)有一字数义而分用者103

(七)有二字字义相近,而分用者104

(八)有举三字,而递相为训者104

(九)有本义奥,而易以浅显之诂者104

(十)有就本文而伸其所以然之故者104

(十一)有本文意曲,而伸其义者104

(十二)有本文与释文形音义俱同,恐义难明。借故书语以读若为训者104

(十三)有本文与所释字音形不异,而义异。以读若为训者105

(十四)有本文与所释字音义俱异,而形相同,以读若为训者105

(十五)有本文与所释之字音形义俱异,而依双声叠韵以读若为训者105

(十六)有因古语难明,以今语为释者105

(十七)有以今制况古制为训者105

(十八)有本文与所释字,形音义俱异,惟取双声或叠韵以读若为训者,实与读为读曰义同106

(十九)有本文与所释之字,形音义俱不异,而以读为读曰为训者106

(二十)有本文与所释字义异,而音形不殊。以读为为训者106

(二十一)有本文与所释之字,音义俱异,而形不异,以读为为训者106

(二十二)有本文与所释之字,形义俱异,惟音有关系,以读为读曰更字为训者107

捌:训诂所施之术109

甲、推因:亦名音训110

(一)以本字为训者111

(二)以相关字为训者112

(三)以同音为训者116

(四)以音近为训者119

(五)以数字递相为训者122

乙、互训:或名翻译123

(子)以今语释古言者124

(丑)以雅言训方言者125

(寅)以共名释别名者126

(卯)以别名释共名者126

(辰)以狭义训广义者127

(巳)以此况彼而释者128

(午)以今字释古字者129

(未)以本字释借字者130

(申)以本义释借字者131

(酉)以借字释借字者132

(戍)以辞也为释者134

(亥)以某貌某声释之者135

附论反训137

丙、义界:亦名宛述146

一、宛述一辞之义147

(子)就其形状为训者147

(丑)就其色泽为训者148

(寅)就其情性为训者149

(卯)就其质材为训者150

(辰)就其功用为训者151

(巳)就其位置为训者152

(午)就其时间为训者152

(未)就其所及为训者153

二、宛述对辞之义154

(子)就其形状为训者154

(丑)就其色泽为训者155

(寅)就其情性为训者155

(卯)就其质材为训者156

(辰)就其效用为训者156

(巳)就其位置为训者157

(午)就其时间为训者157

(未)就其所及为训者158

玖:训诂之术语159

一、某,某也。(某,某也;某也。)159

二、某者,某也。(某者,某也;某也。)160

三、某,犹某也。161

四、某,亦某也。162

五、某谓之某163

六、某谓某某也。163

七、某,今谓之某164

八、古谓某为某。(今谓某为某。)164

九、古曰某;今曰某。165

十、某,若(如)今某。165

十一、某,某某之称(名)。166

十二、某某曰某。(某某为某。)166

十三、某,言某某也。167

十四、某之(为)言某也。167

十五、某,所以某某也168

十六、某,某属(别)。169

十七、某,某某之属(类)。169

十八、某,某貌。170

十九、某,某声。171

二十、某,辞(词)也。171

廿一、某,某辞(词)。172

廿二、某,或曰某,某,一曰某。173

廿三、某,或作某;某,或为某。173

廿四、古文某为某;今文某为某。174

廿五、某,故书作某。175

廿六、某,古某字。(某,今某字。)176

廿七、某某,古今字。177

廿八、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178

廿九、某声与某相似(近)。179

三十、某读若(如)某。180

卅一、某读为(曰)某。181

卅二、某当为某。182

卅三、某,当言(从)某。183

卅四、长言短言,急言缓言,内言外言。184

卅五、互文。185

卅六、省文。185

卅七、变文。186

卅八、句读。187

卅九、未闻。188

四十、衍文,脱字。189

1981《训诂学导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宗周著 1981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训诂学(1994 PDF版)
训诂学
1994 台湾学生书局
训诂学简论( PDF版)
训诂学简论
训诂学概论(1984 PDF版)
训诂学概论
1984
训诂学简论(民国73.02 PDF版)
训诂学简论
民国73.02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训诂学  下( PDF版)
训诂学 下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训诂学简论  增订本( PDF版)
训诂学简论 增订本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课外读物  散文小说部分(1979 PDF版)
中学语文课外读物 散文小说部分
1979
训诂学简论(1985 PDF版)
训诂学简论
1985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训诂学(1984 PDF版)
训诂学
1984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训诂学引论(1934 PDF版)
训诂学引论
1934 北京:商务印书馆
训诂方法论(1983 PDF版)
训诂方法论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训诂通论(1983 PDF版)
训诂通论
198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训诂与训诂学(1994 PDF版)
训诂与训诂学
1994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趣味词义辨析(1982 PDF版)
趣味词义辨析
1982 北京:北京出版社
训诂学概论(1988 PDF版)
训诂学概论
1988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