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化学》求取 ⇩

绪论1

0.1 物体的表面1

0.2 分散度2

0.3 物质的体态2

0.4 表面现象4

0.5 表面现象的原因5

0.6 表面化学5

0.7 表面化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6

0.8 表面化学在矿冶工程中的应用6

0.9 表面化学对化学工程的意义6

第1章 表面热力学基础6

1.0 引言7

1.0.1 体系与环境(7);1.0.2 性质与状态(7);1.0.3 过程的热与功(8);1.0.4 可逆过程(9)。7

1.1 化学热力学基础10

1.1.1 热力学第一定律(10);10

1.1.2 热力学第二定律(11);10

1.1.3 热力学函数的关系(14);10

1.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7)。10

1.2 表面能概念18

1.2.1 表面张力(18);1.2.2 表面能(19);1.2.3 影响表面能的因素(20);18

1.2.4 等张比容(25)。18

1.3 几种界面的表面能26

1.3.1 溶液的表面能(26);26

1.3.2 缔合液体的表面能(26);1.3.3 固体的界面能(27);26

1.3.4 液体界面能(27)。26

1.4 表面现象的热力学29

1.4.1 表面熵(29);29

1.4.1 表面熵(29);29

1.4.3 表面现象的热力学原因(31);29

1.4.4 巨表面效应(32)。29

1.4.2 表面焓(29);33

1.5 曲面附加压力33

1.5.1 曲面附加压力的概念(33);1.5.2 曲面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及曲率半径的关系(33);1.5.3 毛细管现象(35);33

1.5.4 曲面附加压力效应(36)。33

1.6 表面张力的测定37

1.6.1 毛细管法(37);1.6.2 最大泡压法(38);1.6.3 环法(39);37

1.6.4 其他方法(39)。37

1.7 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39

1.7.1 曲液面饱和蒸气压概念(39);1.7.2 开尔文公式39

 1.7.3 毛细管凝结现象(41);39

1.7.4 细微物体的曲面效应(41)。39

1.8 新相难成所致的亚稳状态42

1.8.1 过饱和蒸气(42);1.8.2 过热液体(42);1.8.3 过冷液体与过饱和溶液(43);42

1.8.4 结晶的临界半径(44)。42

1.9 细微物体的特性46

1.9.1 细微物体的蒸气压(46);1.9.2 细粉化学反应(47);46

1.9.3 烟尘爆燃(48);1.9.4 细微物体的碰触聚结(48)。第2章 润湿46

2.0 引言49

2.0.1 润湿现象的概念(49);49

2.0.2 润湿现象在科学技术上的意义(49)。49

2.1 润湿的级别49

2.1.1 粘附润湿(49);2.1.2 毛细管润湿(50);2.1.3 铺展润湿(50);49

2.1.4 可浮性与润湿(51)。49

2.2 粘附功与粘结功52

2.2.1 粘附功(52);52

2.2.1 粘附功(52);52

2.2.3 铺展系数(54);52

2.2.4 影响铺展系数的因素(55)。52

2.2.2 粘结功(53);56

2.3 接触角56

2.3.1 平衡接触角(56);56

2.3.2 接触角的润湿意义(57);2.3.3 接触角的影响因素(59);2.3.4 接触阻滞现象(61)。56

2.4 接触角的测量62

2.4.1 直接测法(62);62

2.4.2 显微测法(62);62

2.4.3 倾板测法(63);62

2.4.4 毛细管测法(64)。62

2.5 润湿热64

2.5.1 润湿热概念(64);2.5.2 润湿热的测量(65);2.5.3 由润湿热求固体表面积(66);64

2.5.4 润湿热与极性的关系(67)。64

2.6 水化膜68

2.6.1 水化膜的形成与特性(68);68

2.6.2 水化膜对固体表面的影响(69);68

2.6.2 水化膜对固体表面的影响(69);68

2.6.2 水化膜对固体表面的影响(69);68

2.6.3 劈离压(71);72

2.6.4 水汽膜(71);72

2.7 润湿与选矿的关系72

2.7.1 泡沫浮选(72);72

2.7.2 表层浮选或粒浮(74);2.7.3 其他浮选(75);72

2.7.4 润湿与选矿的其他性质关系(76)。72

2.8 润湿在矿冶上的应用76

2.8.1 采油(76);79

2.8.2 冶炼(76);79

2.8.3 合金(77);79

2.8.4 铸造(78)。79

2.9 润湿与一般科学技术的关系79

2.9.4 润湿的其他应用(81)。第3章 液体表面化学79

2.9.1 焊接(78);82

2.9.2 粘合(79);82

2.9.3 防湿(80);82

3.0 引言82

3.1 溶液表面的吸附82

3.1.1 溶液表面吸附的概念(82);82

3.1.1 溶液表面吸附的概念(82);3.1.3 负吸附(83);82

3.1.4 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84)。82

3.1.2 正吸附(82);84

3.2 表面活性84

3.2.1 表面活性的概念(84);84

3.2.2 表面活性与组成及结构的关系(86);84

3.2.3 表面活性与溶解度的关系(87);3.2.4 表面活性与浓度的关系(89)。84

3.3 溶液表面的吸附等温式89

3.3.1 吸附层的吸附量表示法(89);89

3.3.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91);3.3.3 电解质溶液表面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93);89

3.3.4 其他的溶液表面吸附等温式(94)。89

3.4 表面活性分子在吸附层及溶液中的排列96

3.4.1 表面活性分子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96);96

3.4.2 吸附法测定表面活性分子的粗细长短(97);96

3.4.3 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的胶束(98);96

3.4.4 临界胶束浓度(cmc)(99)。96

3.5 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疏水性101

3.5.1 亲水疏水平衡值(HLB)(101);101

3.5.2 HLB值的计算(101);101

3.5.3 HLB与cmc的关系(102);101

3.5.4 HLB值的适应用途(103)。101

3.6 液面的物理现象及其测量103

3.6.1 表面压(103);103

3.6.2 表面电位(105);103

3.6.3 表面粘度(106);103

3.6.4 表面液滴透镜(106)。103

3.7 液面单分子铺展膜107

3.7.1 单分子铺展膜的状态(107);3.7.2 表面蒸气压及“相变热”(109);3.7.3 扩展膜与混合膜(109);107

3.7.4 表面膜抑制水蒸发的应用(113)。107

3.8 熔体的液面113

3.9 液膜反应115

3.9.1 液面单分子层膜中的反应动力学(115);115

3.9.2 膜中分子取向对液面反应速度的影响(118);115

3.9.3 表面电荷对液面反应速度的影响(121);115

3.9.4 液面反应的平衡(122)。第4章 表面活性剂115

4.0 引言124

4.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25

4.1.1 分子型表面活性剂(125);125

4.1.2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6);125

4.1.3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26);125

4.1.4 两性表面活性剂(127)。125

4.2 泡沫与起泡剂127

4.2.1 泡沫的概念(127);127

4.2.2 起泡剂与消泡剂(128);4.2.3 起泡剂的作用原理(130);127

4.2.4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132)。127

4.3 乳状液与乳化剂134

4.3.1 乳状液概念(134);4.3.2 乳状液的类型(134);4.3.3 乳化剂的作用(136);134

4.3.4 乳状液的破坏(138)。134

4.4 增溶与增溶剂139

4.4.1 增溶概念(139);4.4.2 增溶与乳化及溶解的区别(139);4.4.3 增溶剂的作用(139);139

4.4.4 增溶剂的影响因素(140)。139

4.5 润湿剂与防湿剂141

4.5.1 润湿剂(141);141

4.5.2 渗透剂(142);141

4.5.3 再湿剂(143);141

4.5.4 防湿剂(143)。141

4.6 洗涤与洗涤剂144

4.6.1 洗涤剂的作用(144);144

4.6.2 洗涤剂的性能(144);4.6.3 洗涤剂的种类(146);144

4.6.4 助洗剂(147)。144

4.7 纺织工业用的表面活性剂147

4.7.1 纺织工业用的表面活性剂(147);147

4.7.2 柔软平滑剂(148);147

4.7.3 抗静电剂(149);147

4.7.4 匀染剂与固色剂(150)。147

4.8 浮选与捕收剂150

4.8.1 浮选药剂(150);150

4.8.2 捕收剂及其捕收原理(151);4.8.3 捕收剂的选择原则(155);150

4.8.4 离子浮选剂(157)。150

4.9 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应用158

4.9.1 絮凝剂(158);158

4.9.2 软化剂(160);158

4.9.3 润滑剂(161);158

4.9.4 金属熔体表面活性剂(161)。第5章 固体吸附气体158

5.0 引言163

5.0.1 吸附与吸收及化学反应(163);163

5.0.2 固体吸附气体的吸附量(164);163

5.0.3 吸附剂与吸附质(164);5.0.4 吸附的实际意义(165)。163

5.1 吸附平衡与吸附阻滞166

5.1.1 吸附作用(166);166

5.1.2 吸附与脱附(168);166

5.1.3 吸附的影响因素(169);166

5.1.4 吸附阻滞(170)。166

5.2 吸附热与吸附熵171

5.2.1 积分吸附热(171);171

5.2.2 微分吸附热(172);5.2.3 吸附等量线(172);5.2.4 吸附熵(173)。171

5.3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174

5.3.1 物理吸附(174);174

5.3.2 化学吸附(175);174

5.3.3 吸附等压线(176);5.3.4 吸附位能线(177)。174

4.4 吸附等温线与经验吸附等温式178

5.4.1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178);178

5.4.2 Ⅰ类吸附等温线(179);178

5.4.3 胡南得理胥的经验吸附等温式(180);5.4.4 胡式的推广(180)。5.5 兰缪尔吸附等温式181

5.5.1 兰缪尔的动力学吸附理论式(181);181

5.5.2 兰式的适用范围(182);181

5.5.3 兰式常数的意义(184);181

5.5.4 兰式对混合气体及有离解的吸附应用(184)。5.6 吸附热与吸附面积分数的关系186

5.6.1 吸附热与吸附面积分数的线性关系(186);186

5.6.2 吸附速与脱附速度(186);186

5.6.3 捷姆金吸附等温式(187);5.6.4 胡式的推导(188)。5.7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189

5.7.1 BET二常数式(189);189

5.7.2 BET三常数式(190);5.7.3 BET式的推导(191);189

5.7.4 BET式的修正(195)。5.8 吸附的热力学理论195

5.8.1 哈金斯—朱腊吸附等温式(195);195

5.8.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用于固体吸附气体(197);195

5.8.3 开尔文的毛细管凝结理论式(198);195

5.8.4 吸附势理论(199)。5.9 固体吸附气体的应用200

5.9.1 BET法测定吸附比表面积(200);200

5.9.2 测定吸附比表面积的其他方法(203);200

5.9.3 吸附法测定微孔体积(203);5.9.4 其他应用(205)。第6章 吸附气体的反应6.0 引言207

6.0.1 多相反应的吸附理论(207);207

6.0.2 多相催化反应概念(208);207

6.0.3 固体吸附气体反应概念(208);207

6.0.4 液面吸附气体的反应(209)。6.1 固体与吸附气体的反应209

6.1.1 固体与吸附气体的反应类型(209);209

6.1.2 固体与吸附气体的反应动力学(209);209

6.1.3 生成固体膜的反应(211);6.1.4 固体分解生成气体的反应(213)。6.2 没有控制步骤的吸附气体反应214

6.2.1 连串反应的处理(214);214

6.2.2 稳态法处理(215);6.2.3 稳态法处理可逆的吸附气体反应(215);214

6.2.4 近似处理(216)。214

6.3 反应步骤控制的吸附气体反应217

6.3.1 吸附气体的单分子反应(217);217

6.3.2 吸附气体的双分子反应(219);217

6.3.3 吸附气体与外面气体的反应(222);6.3.4 可逆性反应(223)。217

6.4 吸附步骤控制的反应224

6.4.1 简单的吸附步骤控制反应(224);224

6.4.2 一般的吸附一种气体步骤控制反应(224);224

6.4.3 吸附两种气体的吸附步骤控制反应(225);224

6.4.4 扩散步骤控制的固体表面与气体反应(226)。224

6.5 多相催化反应226

6.5.1 多相催化作用(226);226

6.5.2 多相催化剂的分类(227);226

6.5.3 多相催化剂的添加剂(229);226

6.5.4 催化毒物(230)。226

6.6 多相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231

6.6.1 催化的吸附因素(231);6.6.2 催化的能量因素;6.6.3 催化的空间因素(232);231

6.6.4 催化的电子因素(232)。231

6.7 金属催化剂233

6.7.1 金属催化剂概念(233);6.7.2 金属催化剂的电子因素(233);233

6.7.3 d带空穴(234);233

6.7.4 金属催化剂的因素(235)。233

6.8 半导体催化剂236

6.8.1 半导体能带(236);6.8.2 半导体的导电机理(237);6.8.3 半导体催化剂(238);236

6.8.4 半导体催化剂的选择(239)。236

6.9 非导体催化剂239

6.9.1 非导体催化剂概念(239);6.9.2 质子酸中心催化剂机理(240);239

6.9.3 分子筛结构(241);6.9.4 分子筛的催化作用(241)。第7章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239

7.0 引言242

7.0.1 同时吸附溶剂和溶质的复杂性(242);7.0.2 对电解溶液的吸附复杂性(243);242

7.0.3 温度影响的复杂性(244);7.0.4 通过水化层的吸附复杂性(244)。242

7.1 固体自非电解质溶液的吸附245

7.1.1 溶液的表观吸附量表示法(245);245

7.1.2 固体自稀溶液中的吸附等温式(245);7.1.3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等温线(246);245

7.1.4 表观吸附等温线的分析(248)。245

7.2 特性吸附原则250

7.2.1 表面能原则(250);7.2.2 吸附热原则(251);7.2.3 溶解度原则(251);250

7.2.4 相似性原则(252)。250

7.3 固体自电解质溶液的吸附253

7.3.1 固体自电解质溶液的吸附原则(253);7.3.2 固体吸附电解质的类型(255);7.3.3 极性吸附(255);253

7.3.4 当量吸附(256)。253

7.4 吸附荷电离子引起的附加压力256

7.4.1 荷电离子的吸附压力(256);7.4.2 荷电附加压力对表面能的影响(259)。256

7.5 双电层260

7.5.1 双电层简史(260);260

7.5.2 双电层的现代认识(263);7.5.3 固体表面带电的原因(265);260

7.5.4 双电层的电位(266)。260

7.6 电动电位及电动现象267

7.6.1 电解质离子的本质及浓度对电动电位的影响(267);7.6.2 溶液的pH值等外因对电动电位的影响(269);7.6.3 电动现象(271);267

7.6.4 电动电位的测定(273)。267

7.7 交换吸附277

7.7.1 交换吸附的原则(277);7.7.2 交换吸附的质量作用定律(279);277

7.7.3 溶液的pH值对交换吸附的影响(281);7.7.4 其他杂质离子对交换吸附的影响(282)。277

7.8 固体自溶液中吸附的应用283

7.8.1 净化水液(283);283

7.8.2 分离溶质(284);283

7.8.3 色谱分析(284);283

7.8.4 其他应用(285)。283

7.9 电毛细管现象285

7.9.1 电毛细管静电计(285);285

7.9.2 电毛细管曲线(286);7.9.3 吸附电位(287);285

7.9.4 表面电荷密度(289)。第8章 胶体化学285

8.0 引言291

8.0.1 晶体与胶体(291);8.0.2 分散体系(291);8.0.3 胶体化学概念(291);8.0.4 胶体化学的发展前景(292)。291

8.1 分散体系与溶胶的分类292

8.1.1 分散体系的相态分类(292);8.1.2 分散体系的分散质粒度分类(293);292

8.1.3 高分子溶液(294);8.1.4 溶胶的分类(294)。292

8.2 溶胶的形成与净化295

8.2.1 溶胶形成的条件(295);8.2.2 分散法形成溶胶;8.2.3 聚集法形成溶胶(296);295

8.2.4 溶胶的净化(296)。295

8.3 溶胶的通性与浊度分析297

8.3.1 溶胶的基本性质(297);8.3.2 溶胶的穿透性及扩散性(297)。297

8.3.3 溶胶的光性质(297);8.3.4 浊度分析(298)。297

8.4 溶胶的粘度与动力性质299

8.4.1 溶胶的粘度(299);8.4.2 布朗运动(301);299

8.4.3 沉降平衡(304);299

8.4.4 沉降速度(305)。299

8.5 溶胶的电性质与结构306

8.5.1 溶胶的双电层(306);8.5.2 溶胶的电动现象(307);8.5.3 胶粒的结构(308);306

8.5.4 溶胶的双电层作用(310)。306

8.6 溶胶的稳定性与聚结311

8.6.1 溶胶的稳定性(311);8.6.2 电解质对溶胶聚结的影响(311);311

8.6.3 DLVO理论(313);8.6.4 溶胶聚结的外因(317)。311

8.7 高分子溶液与流变性317

8.7.1 高分子溶液的通性(317);8.7.2 高分子溶液的盐析(320);317

8.7.3 高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保护及敏化作用(321);8.7.4 流变性质(322)。317

8.8 液态粗散体系324

8.8.1 悬浊体(324);8.8.2 沉降分析(325);324

8.8.3 乳状液(327);324

8.8.3 乳状液(327);324

8.8.4 泡沫(327)。328

8.9 气溶胶与凝胶328

8.9.1 气溶胶(328);328

8.9.2 凝胶与胶凝(329);328

8.9.3 凝胶中的扩散与反应(330);328

8.9.4 固态分散体系(331)。第9章 固体表面化学328

9.0 引言332

9.0.1 固体概念(332);9.0.2 固体表面(332);332

9.0.3 固体表面能(333);332

9.0.4 固体表面现象(335)。332

9.1 固体表面的研究方法335

9.1.1 表面分析仪及显微镜(335);9.1.2 表面组成及结构的分析谱仪(337);9.1.3 表面晶体结构分析(339);9.1.4 吸附的红外光谱分析(339)。335

9.2 固体表面膜340

9.2.1 吸附膜(340);9.2.2 化学反应生成物膜(340);9.2.3 钝化膜(342);340

9.2.1 吸附膜(340);9.2.2 化学反应生成物膜(340);9.2.3 钝化膜(342);340

9.2.4 镀膜(345)。347

9.3 表面处理347

9.3.1 磨光及抛光(347);347

9.3.1 磨光及抛光(347);9.3.3 油漆(348);347

9.3.4 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350)。347

9.3.2 着色(348);351

9.4 摩擦与粘附及润滑351

9.4.1 摩擦(351);9.4.2 粘附(352);9.4.3 润滑(353);351

9.4.4 固体润滑剂(354)。351

9.5 机械强度与表面性能的关系354

9.5.1 机械强度与表面能(354);9.5.2 强度受表面活性剂的影响(355);9.5.3 气氛对机械强度的影响(356);9.5.4 金属衰败(357)。354

9.6 颗粒堆与孔隙357

9.6.1 颗粒粒度(357);9.6.2 颗粒堆的体积与孔隙度(358);9.6.3 颗粒堆的渗透(360);9.6.4 孔隙的测量(363)。357

9.7 烧结365

9.7.1 烧结过程(365);365

9.7.2 烧结机理(367);365

9.7.3 烧结温度的影响(368);365

9.7.4 杂物对烧结的影响(370)。365

9.8 活化与煅烧372

9.8.1 活化(372);372

9.8.1 活化(372);9.8.3 煅烧活化与烧结的关系(374);372

9.8.4 杂质与煅烧活化的关系(376)。372

9.8.2 煅烧(373);376

9.9 固体与凝体的反应376

9.9.1 固体参与的反应(376);9.9.2 固体与液体的反应(377);376

9.9.3 固体与固体的反应(378);9.9.4 固体间反应的研究方法(380)。习题及答案382

参考文献395

1991《表面化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世丰,张永光编著 1991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表面工学(1976 PDF版)
表面工学
1976 养贤堂株式会社
粉体の表面化学( PDF版)
粉体の表面化学
日刊工业新闻社
表面活性剂化学(1996年12月第1版 PDF版)
表面活性剂化学
1996年12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静态混合器-基础及应用( PDF版)
静态混合器-基础及应用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1984 PDF版)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1985 PDF版)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
1985 北京:科学出版社
ガラス表面の物理化学(1979 PDF版)
ガラス表面の物理化学
1979 講談社
表面和胶体化学手册(1999 PDF版)
表面和胶体化学手册
1999 世界图书出版社
固体表面化学(1966 PDF版)
固体表面化学
1966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1985 PDF版)
表面的物理化学 下
1985 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属表面强化技术  金属表面工程学(1989 PDF版)
金属表面强化技术 金属表面工程学
198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固体表面化学(1988 PDF版)
固体表面化学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表面物理化学(1995 PDF版)
表面物理化学
199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1984 PDF版)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
19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表面物理化学(1985 PDF版)
表面物理化学
198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