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志》求取 ⇩

卷首1

概述1

大事记5

卷一 建置沿革33

第一章 建县沿革33

第一节 地理位置33

第二节 历史沿革33

第三节 建置沿革34

第二章 境域政区36

第一节 疆域演变36

第二节 行政划区37

第三章 区乡沿革39

第一节 白玉区39

第二节 河坡区41

第三节 盖玉区44

第四节 昌台区46

卷二 自然地理51

第一章 地质51

第一节 地层展布51

第二节 地质构造53

第三节 岩石类型54

第二章 地貌56

第一节 地貌轮廓56

第二节 地貌特征56

第三节 山脉57

第三章 水文57

第一节 河流57

第二节 冰川58

第三节 湖泊59

第四节 温泉59

第四章 气候60

第一节 特征60

第二节 温度61

第三节 降水61

第四节 日照62

第五节 季风62

第五章 土壤64

第一节 土壤类型64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65

第三节 土壤区划66

第六章 植被66

第一节 植被分区66

第二节 森林植被67

第三节 珍稀植物68

第七章 野生动物68

第一节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8

第二节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69

第三节 其他野生动物69

第八章 自然灾害70

第一节 干旱70

第二节 冰雹70

第三节 霜冻70

第四节 雪灾70

第五节 洪涝71

第六节 泥石流71

卷三 民族与人口第一章 民族状况73

第一节 藏族73

第二节 汉族75

第三节 其他民族76

第二章 人口状况76

第一节 人口变动76

第二节 人口分布77

第三节 人口构成79

第四节 人口普查84

第三章 计划生育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85

第二节 工作实施86

第三节 实绩87

卷四 矿业89

第一章 矿产概述89

第二章 主要矿床分述91

第一节 嘎依穷多金属矿床91

第二节 胜莫隆多金属矿床92

第三节 东山脊多金属矿床92

第四节 孔马寺汞矿床92

第五节 沙马金矿床93

第六节 相曲多砂金矿床93

第七节 哈皮柯砂金矿床93

第八节 孔隆沟砂金矿床94

第九节 东大沟砂金矿床94

第十节 昌台煤田94

第十一节 叶青翠榴石矿点95

第十二节 连龙西支沟锡多金属矿床96

第三章 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专述96

第一节 地层96

第二节 岩层特征96

第三节 构造特征97

第四节 矿带划分97

第五节 矿床规模98

第四章 矿业开发99

第一节 采金99

第二节 采煤101

卷五 林业103

第一章 森林资源103

第一节 森林面积103

第二节 木材蓄积103

第三节 生态效益104

第二章 林业生产104

第一节 采种104

第二节 育苗104

第三节 造林105

第四节 采伐105

第五节 经销105

第三章 森林保护106

第一节 护林防火106

第二节 封山育林107

第三节 防治病虫害107

第四节 以法治林108

第四章 林业科技108

第一节 学术机构108

第二节 主要科技活动109

第三节 林业区划109

第五章 林政管理110

第一节 林政机构110

第二节 定权发证111

卷六 畜牧113

第一章 畜种113

第一节 牦牛113

第二节 黄牛114

第三节 山羊115

第四节 绵羊116

第五节 马117

第六节 驴118

第七节 猪118

第二章 养殖120

第一节 封建农奴制时期120

第二节 民主改革时期121

第三节 合作化时期122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123

第五节 实施生产责任制时期123

第三章 疫病防治126

第一节 疫病种类126

第二节 畜牧兽医机构129

第三节 防治措施与效果130

第四章 牧草131

第一节 天然草场131

第二节 人工草场133

第三节 农隙草地133

第四节 草场保护134

卷七 农水135

第一章 农业概况135

第一节 解放前的农业135

第二节 解放后的农业136

第三节 耕作制度138

第四节 农业区划139

第二章 作物种植140

第一节 农作物用地140

第二节 粮食作物140

第三节 经济作物142

第三章 农技服务144

第一节 农业机具144

第二节 良种推广145

第三节 肥料施用145

第四节 植物保护146

第四章 水利147

第一节 农田水利147

第二节 人畜饮水148

第三节 水磨149

第五章 水电149

第一节 国营水电149

第二节 农村小水电站150

第六章 机构1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1

第二节 科研机构152

第三节 学术机构152

卷八 民族工艺153

第一章 解放前的民族工艺状况153

第一节 清代以前153

第二节 清代154

第三节 民国154

第二章 解放后的民族工艺状况1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6

第二节 生产方式157

第三节 劳动分配158

第四节 经济效益158

第三章 主要民族工艺产品159

第一节 藏刀159

第二节 针线包162

第三节 马具164

第四节 用具165

第五节 佛具165

第四章 经销166

第一节 经销机构166

第二节 经销方式167

第三节 经销状况167

卷九 工交169

第一章 工业169

第一节 工业概况169

第二节 工业门类170

第二章 交通171

第一节 驿道171

第二节 台站172

第三节 渡口172

第四节 桥梁172

第五节 航道173

第六节 公路173

第三章 运输175

第一节 人力运输175

第二节 畜力运输175

第三节 航运175

第四节 汽车、拖拉机运输176

卷十 邮电179

第一章 机构179

第一节 驿站179

第二节 信柜179

第三节 邮政代办所179

第四节 邮电局180

第二章 邮政180

第一节 邮路180

第二节 投递181

第三节 业务181

第三章 电信182

第一节 电报182

第二节 电话183

卷十一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历史沿革185

第二章 白玉县城186

第一节 城区的形成186

第二节 城区布局187

第三节 城区街道187

第四节 城区建筑188

第三章 区乡建设190

第一节 民房190

第二节 公房191

第四章 寺庙建筑192

第一节 建筑概貌192

第二节 色彩粉饰193

第三节 新的内涵193

第五章 市政工程194

第一节 桥梁194

第二节 道路195

第三节 河堤195

第四节 饮水195

第六章 管理1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6

第二节 城区建设管理196

第三节 房宅基管理196

第四节 房产管理197

第七章 建工建材198

第一节 建筑队伍198

第二节 建筑材料198

第八章 城区环卫199

第一节 下水道199

第二节 园林与绿化199

第三节 环卫设施199

卷十二 商业201

第一章 商业体制201

第一节 私营商业201

第二节 国营商业202

第二章 商品购销207

第一节 商品购销情况207

第二节 农副产品采购208

第三节 民族商品供应208

第四节 生产资料供应209

第五节 副食品供应209

第六节 医药供应210

第三章 土特产品210

第一节 名贵中药材210

第二节 珍稀食用菌211

卷十三 粮油215

第一章 粮政机构21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粮政机构215

第二节 解放后的粮政机构215

第二章 粮油收购216

第一节 粮食收购216

第二节 油料收购217

第三章 粮油销售218

第一节 城镇人口的计划销售218

第二节 农业人口的粮食返销220

第三节 牧业人口的计划供应221

第四节 其他销售221

第五节 粮油议销222

第四章 粮油价格223

第一节 价格变化223

第二节 亏损补贴224

第五章 仓储保管225

第一节 仓储225

第二节 保管226

卷十四 财税227

第一章 财税管理2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7

第二节 管理体制228

第三节 财务管理230

第四节 税务管理231

第五节 财税监察232

第二章 财政收入234

第一节 解放前财政收入234

第二节 解放后财政收入236

第三章 财政支出242

第一节 解放前财政支出242

第二节 解放后财政支出245

卷十五 金融249

第一章 金融机构249

第一节 县农业支行249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249

第三节 县建设支行250

第二章 货币250

第一节 清代县内流通的货币25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内流通的货币251

第三节 解放后县内流通的货币252

第四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252

第三章 金融业务254

第一节 存款254

第二节 贷款255

第四章 代理业务257

第一节 国库券257

第二节 公债258

第三节 生金收购258

卷十六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25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59

第二节 经济计划260

第二章 统计管理262

第一节 统计机构262

第二节 统计工作263

第三章 物价管理2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3

第二节 管理体制263

第三节 物价检查264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2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5

第二节 集市贸易266

第三节 工商登记267

第四节 经济合同267

第五节 打击投机倒把268

第五章 审计269

第一节 审计机构269

第二节 审计监督269

卷十七 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白玉县地方组织271

第一节 县(工)委271

第二节 县(监)纪委278

第三节 县(工)委工作部门279

第四节 县(工)委派出机构284

第五节 党的基层组织28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白玉县地方组织288

第一节 组织288

第二节 活动288

第三章 群团组织289

第一节 工会289

第二节 农会290

第三节 共青团290

第四节 妇联292

卷十八 政权295

第一章 权力机构295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29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296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298

第四节 代表选举299

第二章 行政机构301

第一节 清末设置301

第二节 民国设置301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303

第四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307

第五节 区乡人民政权308

卷十九 政协313

第一章 “各代会”常务委员会313

第一节 组成313

第二节 任务313

第二章 政协历届委员会314

第一节 第一届委员会314

第二节 第二届委员会314

第三节 第三届委员会314

第四节 第四届委员会315

第五节 第五届委员会315

第三章 协商监督316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316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317

第三节 主席办公会议317

第四节 列席党政会议317

第五节 视察317

第六节 委员提案318

第四章 政协工作318

第一节 团结各界人士318

第二节 学习与参观319

第三节 专题调查319

第四节 文史撰写320

卷二十 民政321

第一章 民政机构321

第二章 优待抚恤321

第一节 优待321

第二节 抚恤323

第三节 拥军优属328

第四节 革命烈士褒扬328

第五节 烈士陵园328

第三章 接待安置329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329

第二节 社会安置330

第四章 救济330

第一节 灾害救济330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332

第三节 社会救济333

第五章 农村扶贫334

第一节 扶贫试点334

第二节 扶贫资金334

第三节 扶贫项目334

第四节 扶贫成效335

第六章 地名工作335

第一节 地名普查335

第二节 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336

第三节 地名管理336

卷二十一 劳动人事第一章 机构337

第一节 人事机构337

第二节 劳动机构337

第二章 干部339

第一节 队伍的构成339

第二节 民族干部的成长341

第三章 职工342

第一节 队伍的构成342

第二节 劳动保险343

第四章 管理345

第一节 工资调整345

第二节 福利补贴346

第三节 任免调动348

第四节 离退休与退职349

第五章 就业安置351

第一节 安置下乡知识青年351

第二节 安置城镇待业人员351

第三节 安置复员退伍军人352

第六章 劳动安全监察353

第一节 机构职责353

第二节 工作实绩353

卷二十二 政法355

第一章 公安355

第一节 机构355

第二节 治安356

第三节 户政357

第四节 消防358

第五节 交通监理359

第六节 监所管理359

第二章 检察360

第一节 机构360

第二节 刑事检察361

第三节 经济检察362

第四节 法纪检察363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363

第六节 监所检察363

第三章 审判3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364

第二节 刑事审判365

第三节 民事审判366

第四节 经济审判367

第五节 案件复查367

第六节 信访申诉367

第七节 调解367

第四章 司法行政368

第一节 机构368

第二节 法律顾问368

第三节 公证368

第四节 调解368

第五节 法制宣传369

卷二十三 军事371

第一章 兵要地志371

第一节 战略位置371

第二节 军事要地371

第二章 军事机构372

第一节 清代武备372

第二节 团防与保安372

第三节 人民武装373

第三章 驻军376

第一节 清末驻军376

第二节 民国驻军376

第三节 人民军队376

第四章 兵役377

第一节 土兵制377

第二节 募兵制377

第三节 征集制377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377

第五章 民兵378

第一节 组织378

第二节 训练379

第三节 活动379

第六章 兵事380

第一节 赵尔丰攻克山岩380

第二节 藏军攻占白玉381

第七章 平叛382

第一节 叛乱时的态势382

第二节 平叛经过384

卷二十四 教育387

第一章 教育结构387

第一节 幼儿教育387

第二节 小学教育387

第三节 中学教育390

第四节 民族教育390

第五节 成人教育391

第二章 教育途径392

第一节 学制392

第二节 课程392

第三节 教学393

第四节 勤工俭学394

第三章 教师395

第一节 来源395

第二节 培训395

第三节 结构396

第四节 待遇396

第四章 学生398

第一节 招生398

第二节 学籍管理399

第三节 毕业399

第五章 教育管理4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01

第二节 管理体制402

第六章 教育经费403

第一节 来源403

第二节 支出404

第七章 教育设备405

第一节 校舍405

第二节 教学设备405

卷二十五 科技407

第一章 机构及团体407

第一节 科委407

第二节 科技顾问组407

第三节 科协408

第二章 科技队伍408

第一节 公职科技人员408

第二节 农村技术人才410

第三章 科技活动410

第一节 科普宣传410

第二节 科技情报服务410

第三节 农业区划411

第四节 科技联产承包411

第四章 科技成果412

第一节 获县科委奖励项目412

第二节 获县科技工作表彰大会奖励项目413

第三节 获州、省奖励项目414

卷二十六 文化417

第一章 民众文艺417

第一节 机构及活动417

第二节 白玉藏戏418

第三节 舞蹈419

第四节 民歌421

第五节 民间文学423

第二章 文艺创作424

第一节 清末424

第二节 民国424

第三节 解放以后426

第三章 壁画、雕塑427

第四章 广播、电视428

第一节 广播428

第二节 电视429

第五章 电影430

第一节 县电影公司430

第二节 县电影院430

第三节 放映与发行430

第六章 图书431

第一节 发行431

第二节 阅览432

第七章 档案432

第一节 管理432

第二节 利用433

第八章 方志433

第一节 组织433

第二节 经费434

第三节 编纂434

第九章 文物435

第一节 寺存文物435

第二节 出土文物437

第十章 名胜古迹438

第一节 名胜438

第二节 遗址439

卷二十七 体育441

第一章 民族体育441

第一节 赛马441

第二节 射箭与俄多442

第三节 摔跤443

第四节 打牛角443

第五节 格吞、牛牛、套飞索444

第六节 单、双杠444

第七节 藏气功444

第八节 棋类445

第二章 群众体育447

第一节 学校体育447

第二节 职工体育448

第三节 农牧区体育449

第三章 运动会449

第一节 县历届运动会449

第二节 区乡运动会451

第三节 学校运动会452

第四节 赴外地运动会452

第四章 人才培养454

第五章 设施455

第一节 运动场地455

第二节 器材设备455

第三节 经费456

第六章 机构457

第一节 县体委457

第二节 协会458

卷二十八 卫生459

第一章 机构459

第一节 行政机构459

第二节 医疗机构460

第二章 医疗队伍462

第一节 藏医462

第二节 中医462

第三节 西医465

第四节 合作医疗及赤脚医生466

第五节 医务人员的结构与培训467

第三章 疫病防治468

第一节 麻疹的防治468

第二节 脊髓灰白质炎的防治468

第三节 伤寒的防治469

第四节 痢疾的防治469

第五节 结核病的防治470

第六节 麻疯病的防治471

第七节 计划免疫471

第四章 妇幼保健472

第一节 妇幼保健站472

第二节 新法接生472

第三节 妇幼保健473

第五章 爱国卫生运动474

第一节 环境卫生474

第二节 食品卫生475

第三节 饮水卫生476

第六章 卫生经费476

第一节 固定资产476

第二节 经费管理477

第三节 公费医疗477

卷二十九 宗教479

第一章 源流及教派479

第一节 源流479

第二节 教派分述481

第二章 寺庙482

第三章 寺内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485

第一节 宗教事务管理485

第二节 非宗教事务管理486

第三节 甲学487

第四章 宗教文化487

第一节 讲习院487

第二节 印经院488

第三节 戏剧和舞蹈(跳神)489

第五章 寺庙的经济收入490

第一节 解放前的经济收入490

第二节 解放后的经济收入491

第六章 政府对宗教的管理491

第一节 宗教局492

第二节 佛教协会492

第三节 寺管小组492

卷三十 社会风土第一章 “戈巴”493

第一节 组织493

第二节 功能493

第二章 婚姻家庭494

第一节 家庭形式494

第二节 婚姻形式494

第三节 婚俗习惯495

第三章 饮食496

第一节 主食496

第二节 副食497

第三节 菜蔬497

第四章 服饰497

第一节 衣着497

第二节 身饰498

第五章 丧葬499

第一节 土葬499

第二节 水葬500

第三节 火葬500

第四节 天葬500

第五节 树梢葬501

第六节 壁葬501

第七节 塔葬501

第八节 干尸葬501

第九节 二次葬502

第十节 还原葬502

第六章 祭祀502

第一节 迎土地神祭502

第二节 慰山神祭503

第三节 驱雹霜祭504

第四节 防稼禾病害祭504

第五节 祈雨、防雨祭505

第六节 敬神求佛祭505

第七章 礼仪506

第一节 待客506

第二节 交际506

第八章 节庆507

第一节 藏历年507

第二节 赛马节507

第九章 禁忌508

第十章 新风508

第一节 民族团结508

第二节 心向祖国509

第三节 文明礼貌509

卷尾511

人物511

第一章 传记511

第二章 传略523

第三章 白玉籍革命烈士英名录527

附录537

一、清末史料537

二、白玉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碑文549

三、文征550

四、新修县志重要文存564

后记571

1996《白玉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6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白沙县志(1992 PDF版)
白沙县志
1992 海口:海南出版社
白玉雕( PDF版)
白玉雕
玉山县公安志  1988(1988 PDF版)
玉山县公安志 1988
1988
玉树县志稿  全(1968 PDF版)
玉树县志稿 全
1968 台湾:成文出版社
玉门县志  全(1970 PDF版)
玉门县志 全
1970 台湾:成文出版社
玉山县法院志(1996 PDF版)
玉山县法院志
1996
玉山县志·军事编( PDF版)
玉山县志·军事编
玉山县志·文化编( PDF版)
玉山县志·文化编
玉山县志·人物编( PDF版)
玉山县志·人物编
玉田县教育志(1990 PDF版)
玉田县教育志
1990
白水县志  2(1976 PDF版)
白水县志 2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白水县志  1(1976 PDF版)
白水县志 1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清代玉田县志( PDF版)
清代玉田县志
玉山县志(1985 PDF版)
玉山县志
1985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榆社县志(1999 PDF版)
榆社县志
1999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