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水稻栽培学》求取 ⇩

引言1

第一章 水稻生产概况1

第一节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1

第二节 我国水稻分布和区划2

第三节 世界主要产稻国家的水稻生产概况5

第四节 国内外水稻增产技术措施和科研成果9

一、稻田规划、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9

二、水稻栽培机械化10

三、水稻良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11

四、改进水稻育秧技术13

五、增施肥料,改进施肥技术14

六、防治水稻病虫害15

七、广泛使用化学除草剂15

八、多熟制和再生稻15

九、水稻旱种16

(一)稻属分类的研究18

一、国外有关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18

第二章 稻的起源和类型18

第一节 栽培稻种的起源18

(二)栽培稻起源的研究22

二、我国有关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23

(一)我国的三个野生稻种23

(二)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与栽培历史25

一、籼稻和粳稻的演变26

(一)籼粳的差异和命名26

第二节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类型26

(二)国外有关籼、粳分类的研究27

二、晚稻和早稻的演变29

三、水稻和陆稻的演变30

四、秥稻和糯稻的演变31

五、关于光壳陆稻的亲缘关系31

六、栽培稻品种的分类及矮秆籼稻品种的应用33

(一)栽培稻品种的分类33

(二)矮秆籼稻品种的应用34

一、水稻生育过程概述36

第一节 稻的生长发育36

第三章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6

二、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38

(一)稻种的结构38

(二)发芽和幼苗的生长40

(三)秧苗的生理41

(四)发芽和秧苗生长的条件46

三、叶的生长50

(一)叶的形态解剖50

(二)叶的出生与分化生长56

(三)叶的机能60

四、茎的生长68

(一)茎的构造与功能68

(二)茎秆的发育与壮秆的形成74

五、分蘖75

(一)分蘖发生的规律75

(二)分蘖与内外条件77

(四)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80

(三)分蘖与主茎的营养关系80

六、根的生长81

(一)根的构造81

(二)根的发生和生长84

(三)根的机能88

(四)土壤环境因素和根的生育89

七、穗的分化形成93

(一)稻穗的形态结构93

(二)稻穗的分化94

(三)影响稻穗分化的因素103

八、开花结实105

(一)开花与受精105

(二)米粒的发育109

九、器官的相关生长114

(一)稻株器官间生长的数量关系115

(二)营养器官间生长的时间关系118

(三)茎、叶与穗生长的时间关系119

一、水稻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122

(一)水稻的感温性122

第二节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决定122

(二)水稻的感光性123

(三)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25

(四)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126

(五)“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129

二、水稻的春化现象和光周期现象130

(一)春化现象131

(二)光周期现象131

(一)不同类型、品种全生育期的总积温134

三、水稻的生育期和积温134

(二)各生育期的积温136

(三)积温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138

第三节 水稻的产量构成142

一、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142

(一)水稻产量上限142

(二)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144

二、“理想型”水稻的概念145

(一)“理想型”水稻的条件146

(二)“理想型”水稻的栽培特点148

三、穗数的形成、预测和增穗措施149

(一)穗数的形成和预测150

(二)增穗措施150

四、每穗颖花数的决定150

(一)决定颖花数的时期150

(二)每穗颖花数的预测152

(三)颖花数的调节152

(一)结实率的决定和提高154

五、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决定和提高154

(二)千粒重的决定和增重157

六、产量形成过程模式158

(一)有机物质积累和分配过程与产量形成示意图158

(二)产量构成因素模式图160

第四章 水稻栽培技术165

第一节 育秧165

一、育秧方式和壮秧标准165

(一)育秧方式165

(二)壮秧标准和移栽后的生育特性166

二、育秧技术167

(一)种子处理167

(二)浸种和催芽168

(三)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170

(四)秧田肥水管理的一般技术原理178

三、我国育秧技术的发展182

(一)水育秧和旱育秧182

(三)塑料薄膜保温育秧183

(二)湿润育秧183

(四)小苗带土移栽的育秧184

(五)温室育秧184

(六)两段育秧185

第二节 合理密植186

一、合理密植增产的生理基础186

(一)扩大群体的绿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186

(二)有利于群体与个体的协调生长,增穗、增粒、增重,实现高产193

二、合理密植的途径及其适宜条件196

(一)主茎与分蘖在水稻产量形成上的作用196

(二)不同条件下主茎与分蘖的利用198

三、合理密植的幅度与规格200

第三节 施肥202

一、水稻所需营养元素与施肥量203

(一)水稻所需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203

(二)水稻对肥料三要素的吸收量和施肥量的确定方法205

二、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时期212

(一)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212

(二)不同施肥时期对产量形成的影响215

(一)各种化肥的施用方法221

三、施肥方法221

(二)各类水稻的施肥方法224

四、日本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227

(一)全层施肥加穗肥的氮肥施用方法228

(二)片仓式施肥法228

(三)深层追肥法229

(四)“V”字形理论施肥法230

第四节 水分管理231

(一)水分管理对水稻生理的影响232

一、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232

(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态环境的影响235

二、水稻的蒸腾系数与稻田需水量237

(一)水稻的蒸腾系数237

(二)稻田需水量和灌溉定额238

三、灌溉技术243

(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和灌溉方法244

(二)晒田的意义和技术245

(三)各类稻田的灌溉方法249

四、灌溉技术的新发展251

(一)暗渠灌溉251

(二)暗管排水252

(三)喷灌252

第五节 直播稻、再生稻、陆稻栽培特点252

一、直播稻252

(一)直播稻的生育特点和品种选用254

(二)直播稻栽培技术255

二、再生稻263

(一)再生稻的特性264

(二)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65

(三)再生稻的栽培要点266

三、陆稻268

(一)陆稻的生长发育特性269

(二)陆稻的耐旱性及其对气候、土壤条件的要求270

(三)陆稻的品种271

(四)陆稻栽培技术274

(一)气候条件276

第六节 发展水稻生产的问题276

一、发展水稻生产应具备的条件276

(二)土壤条件278

二、发展水稻生产所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279

(一)盐地改水田所出现的问题279

(二)旱地改水田所出现的问题280

(三)增加复种指数所出现的问题281

三、新辟稻田的规划281

(一)我国稻区改革耕作制度的成就283

四、改革稻区耕作制度283

(二)我国稻区改革耕作制度的经验和存在问题284

(三)我国稻区耕作制度类型和今后发展方向286

第七节 水稻栽培机械化290

一、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发展概况290

(一)国外水稻栽培机械化发展概况290

(二)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发展概况290

(一)内燃发动机291

(二)拖拉机291

二、水稻栽培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91

(三)机耕船292

三、水稻栽培机械化的主要作业过程292

(一)稻田耕作机械化292

(二)水稻移栽机械化297

(三)水稻直播机械化306

(四)水稻中耕机械化308

(五)水稻植保机械化309

(六)水稻收获机械化311

(一)国外有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318

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318

第五章 杂交水稻318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概述318

(二)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近况319

(三)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320

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320

(一)三系法321

(二)两系法322

(三)化学杀雄322

三、水稻三系的来源和分类323

(一)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来源323

(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325

(三)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来源331

四、水稻三系的特征特性333

(一)主要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特征特性333

(二)主要恢复系的特征特性335

(三)当前生产上应用的一些主要杂交组合的特征特性336

(一)水稻自花授粉改变为适应异花授粉的可能性337

一、水稻开花习性对制种、繁殖的影响337

第二节 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的技术337

(二)水稻三系的开花习性338

二、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340

(一)安全齐穗,花期相遇340

(二)育成壮秧,长好苗架341

(三)预测花期,及早调节342

(四)提高异交结实率344

(五)严格隔离,去杂保纯345

三、不育系繁殖的技术要点345

四、三系的原原种、原种生产346

(一)三系退化变劣的主要表现和原因347

(二)三系原原种的生产程序347

第三节 杂交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350

一、杂交水稻基本的生物学特性350

(一)根系发达,功能旺盛,吸收力强350

(二)呼吸作用和光呼吸强度较低351

(三)光合作用352

(四)开花授粉,灌浆结实354

(五)杂交水稻的抗性356

二、杂交水稻主要栽培技术357

(一)根据生育特性确定安全播种期357

(二)培育多蘖壮秧360

(三)适宜的栽插密度362

(四)施肥和田间管理363

[附一] 全国水稻不育系研究调查记载项目试行标准(初稿)365

一、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研究的概况366

(一)水稻化学杀雄研究的发展近况366

[附二] 杂交水稻命名试行方案366

第四节 水稻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366

(二)水稻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367

二、利用化学杀雄配制杂交种的技术368

(一)杀雄剂的杀雄效果368

(二)化学杀雄的制种技术369

(一)叶色变化372

一、高产水稻的叶色变化、长势、长相372

第一节 水稻丰产诊断372

第六章 稻作诊断372

(二)长势373

(三)长相374

二、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看苗诊断和肥水管理376

(一)分蘖期的看苗诊断和肥水管理376

(二)长穗期的看苗诊断和肥水管理377

(三)结实期的看苗诊断和肥水管理378

第二节 水稻生理障碍诊断379

一、生产上常见的生理障碍380

(一)烂秧380

(二)发僵384

(三)早穗398

(四)早衰400

(五)空、秕粒402

(六)翘穗头407

(七)倒伏410

(一)酸害413

二、土壤障害413

(二)盐(碱)害416

(三)营养失常症421

(四)青立和旱青立426

三、气象灾害429

(一)旱害429

(二)涝害432

(三)风害436

(四)白苗和“节节白”(或“节节黄”)437

(一)肥害438

四、人为障害438

(二)药害440

五、公害441

(一)烟害441

(二)污水害444

第三节 诊断程序448

一、田间诊断448

二、室内诊断449

三、试验研究449

1981《实用水稻栽培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浙江农业大学等编 198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