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 对科学多方位的分层研究》求取 ⇩

目录1

绪论1

对科学的哲学反思1

对科学的多方位反思5

对科学的多层次反思9

第一篇微观论15

第一章科学的微观研究15

科学微观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5

一、科学微观研究的对象二、科学微观研究的内容20

历史上的科学微观研究20

一、微观研究的萌芽二、微观研究的前奏三、微观研25

究的肇始25

科学微观研究的意义25

关于科学研究起点的几种观点31

第二章科学研究的起点31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二、其他几种起点模式36

科学研究起点的认识论分析36

一、“科学认识从哪里开始”与“科学研究的起点”38

二、在理论形成过程中把握科学研究的起点38

科学定见与经验事实的矛盾是科学研究的起点38

一、科学定见与经验事实的矛盾及其地位和作用 二、科45

学定见与经验事实矛盾的表现形式45

第三章科学发现的过程45

科学发现及其模式45

科学发现的逻辑模式47

一、归纳主义模式二、归纳主义的困难三、演绎主义54

模式54

非逻辑机制的探讨54

科学发现的辩证过程56

规则56

一、逻辑模式与科学史事实二、没有唯一不变的方法论 …56

一、归纳与演绎二、逻辑因素和非逻辑因素59

第四章科学理论的特征59

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59

一、假说是科学的必要发展环节二、理论是科学的相对64

成熟形态64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64

一、客观真理性 二、可检验性 三、严密逻辑性74

四、历史继承性74

第五章科学理论的构成74

构成理论的原则和核心74

一、理论与经验相一致的原则二、基本概念的核心作用79

科学理论的形式构成79

科学理论的内容构成84

学理论的一致性和完备性84

一、假说一演绎结构二、公理化的概念体系三、科84

一、内在原理、连接原理和导出原理及其关系二、从抽88

象的规定到具体的再现88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确立88

科学理论确立的含义88

一、确证观和确认观二、科学理论确立的含义92

确立科学理论的原则92

一、客观性原则二、历时性原则三、精确性原则98

确立科学理论的方法98

一、实践检验法二、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法103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功能103

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103

一、对成问题事实的解释二、对既存知识的重构108

科学理论的指导功能108

进一步的科学理论创造的指导功能112

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112

一、科学理论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 二、科学理论对112

一、科学预见 二、科学预见的检验三、科学预见116

是更深刻的解释116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评价116

评价科学理论的意义116

一、规范构造理论的进程二、指导对理论进行选择120

评价理论的标准和原则120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两种评价观二、评价理论127

的标准三、评价理论的原则127

评价理论的方式127

一、横向比较法二、纵向比较法130

第九章科学理论的演化130

理论演化的实质和机制130

理论演化的形式135

一、理论演化的实质二、理论演化的机制135

一、理论的渐变二、理论的突变139

两种演化形式之间的关系139

一、理论渐变中孕育着引起理论突变的问题二、渐变145

需要突变来总结,突变需要渐变来充实145

第二篇宏观论145

第一章科学的宏观研究145

整体上的科学反思145

一、科学的宏观层次二、科学宏观研究的视角151

三、科学宏观研究的内容四、科学微观研究通向宏观151

研究的桥梁151

科学宏观层次的早期研究151

一、早期科学宏观研究的特点 二、马克思、恩格斯154

的卓越贡献154

科学宏观层次的现代研究154

第二章科学的划界标志158

科学的本质——实践和认识的统一158

一、科学宏观形态研究二、科学系统发育研究158

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159

一、科学的认识论特征二、科学的方法论特征163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163

一、科学划界的特点二、科学划界的性质三、科169

学划界的标准169

科学划界的意义169

一、历史上的科学划界二、两种划界观171

第三章科学的体系结构171

科学体系结构的历史发展171

一、科学体系结构的前史二、科学体系结构的形成175

三、科学体系结构的发展175

科学体系的层级结构175

第四章科学的认识主体184

科学认识主体的涵义184

一、整体结构二、门类结构三、学科结构184

一、科学认识主体的规定性二、科学认识主体与一般187

认识主体的区别与联系187

科学认识主体的性质187

一、主体能力的基本特征二、主体系统的层次结构195

主体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95

科学认识客体的涵义和属性198

第五章科学的认识客体198

决定作用 三、主体科学认识过程的主导作用198

一、主体对客体规定作用 二、主体对工具系统的198

一、科学认识客体的基本涵义二、科学认识客体的202

基本属性202

科学认识客体的分类202

一、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二、经验性客体和理论205

性客体205

客体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05

科学工具的本质规定210

第六章科学的工具系统210

一、客体对主题的制约二、客体对科学工具系统发展210

的促进三、客体向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工具的转化210

一、科学工具的涵义二、科学工具是社会的产物214

三、科学工具是科学认识发展水平的尺度214

科学工具的意义214

一、科学工具的桥梁作用 二、科学工具对科学主体能222

力的强化三、科学工具是科学认识的现实条件222

四、现代科学提出的问题222

第七章科学的实践活动222

科学实践的涵义222

一、科学实践的特征二、科学实践的形式226

科学实践的基本结构226

一、科学实践的静态结构 二、科学实践的动态结构230

科学实践的意义230

第八章科学的发民形式232

科学发展的表现形式232

的深化232

一、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二、推动科学认识232

一、积累与革命的统一二、分化与综合的统一239

三、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演化239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239

一、科学发展的客观性二、科学发展的相对性246

三、科学发展的自主性四、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246

五、科学发展的加速性246

第九章科学的地位作用246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地位作用的基本思想246

一、“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二、“历史的有251

力杠杆”251

现代科学的地位和作用251

科学的环境系统261

第一章科学的环境研究261

社会作用的特点261

一、现代科学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二、现代科学261

笫三篇环境论261

一、科学的环境要素二、科学环境的整体性269

科学环境研究的兴起与演化269

一、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研究二、科学外在研究在西275

方学术界的崛起三、科学环境的系统研究275

第二章科学的技术条件275

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演变275

一、科学与技术的相对独立阶段 二、科学与技术的277

相互依赖阶段277

技术促进科学发展的表现277

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证279

新技术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推动279

步为自然科学提供新的研究手段三、技术进步为科学279

一、技术需要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 二、技术进279

一、新技术革命促使科学与技术一体化二、新技术革286

命使科学活动规模空前宏大三、新技术革命为科学宝286

库增添了崭新的理论成果286

第三章科学的经济基础286

经济需要的催化作用286

经济水平的杠杆作用292

学革命292

一、触发科学的产生二、加速科学的发展三、促成科292

一、提高科学研究的物质水平二、扩展科学研究的规模295

经济形式的导向作用295

一、自然经济制约古代实用科学的方向二、商品经济300

形式下的大科学时代300

第四章科学的政治环境300

政治体制对科学的作用300

三、政治体制作用的条件性306

政治因素对科学的影响306

一、民主政治与科学繁荣二、专制政治与科学衰落306

一、阶级利益对科学研究与运用的制约二、政治革命311

引发科学中心的转移三、稳定开放的政治环境是科311

学本身的要求四、军事斗争对科学的双重作用311

政策法律对科学的调适311

一、规定科学发展的方向二、调节社会对科学的态度316

三、调整科学活动的社会关系316

第五章 科学的文化背景316

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316

一、“文化”辨义二、文化的层次结构三、科学在320

文化中的地位320

文化背景对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作用320

一、古代希腊科学二、中国古代科学三、近代西方科320

320

传统文化对先进科学传播的制约320

科学教育辨义330

第六章科学的教育体制330

一、器物层次对先进科学的制约 二、制度层次对先330

四、价值规范层次对先进科学的制约330

进科学的制约三、精神智能层次对先进科学的制约330

一、科学教育的涵义 二、科学教育的历史334

科学教育的微观职能334

一、科学知识的传播二、科研技能的训练三、科学336

精神的塑造 四、科学社会责任感的培养336

科学教育的宏观职能336

一、科学教育是维持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二、科学教340

育是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三、科学教育是形成科340

学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教育是调节科学发展的340

有效手段五、科学教育是实现科学价值的重要途径340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教育的变革340

科学离不开辩证思维345

第七章科学的理论思维345

二、现代科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教育的变革345

一、近代科学的特点与传统科学教育的局限345

一、科学需要辩证思维 二、现代科学更加依赖辩证思347

维三、逻辑学在科学理论思维中的统一347

理论思维的历史发展347

一、 古代的理论思维 二、15—18世纪的理论思维351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351

科学理论思维的功能351

一、科学理论思维的内容 二、科学理论思维的地位358

三、科学理论思维的作用358

第八章科学的伦理道德358

科学伦理研究的兴起358

一、科学伦理的早期研究二、科学伦理的现代研究361

社会伦理观念影响科学的二重性361

社会道德规范与科学进步365

念对科学认识的积极作用365

伦理观念对科学认识的消极作用三、社会伦理观365

一、社会伦理道德影响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二、社会365

一、社会道德规范与科学家的道德品质二、科学家367

的道德品质与科学进步367

善与真的历史统一367

一、科学伦理环境形成的历史条件二、科学与伦理本370

质上的一致性370

第九章 科学的美学观念370

科学美感的机制370

一、美的两种形式二、科学审美过程373

科学美感的类型373

一、新奇型二、简单型三、和诣型四、对称型380

科学美感的作用380

一、美感在科学动机中的作用二、美感在科学研究过383

程中的作用三、美感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383

参考文献383

1990《科学论 对科学多方位的分层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顺基主编 1990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科学研究  对象、方向、方法(1984 PDF版)
科学研究 对象、方向、方法
1984 轻工业出版社
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1993年10月第1版 PDF版)
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
1993年10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1984年08月第1版 PDF版)
科学研究对象方向方法
1984年08月第1版 轻工业出版社
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PDF版)
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1999 PDF版)
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
1999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1996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
1996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1991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
1991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1995 PDF版)
医学科学研究方法
1995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科学方法论研究(1983 PDF版)
科学方法论研究
1983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科学研究的方法(1983 PDF版)
科学研究的方法
1983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学(1987 PDF版)
科学研究方法学
1987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论(1988 PDF版)
科学研究方法论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概论(1986 PDF版)
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198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内经理论体系辨析  下(1982 PDF版)
内经理论体系辨析 下
1982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1995 PDF版)
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
1995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