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求取 ⇩

第一节 绪论1

壹、伦理与伦理学1

第四章伦理1

一、人为中心2

叁、伦理之特质2

贰、伦理之起源2

二、人性5

三、理性6

肆、伦理之精神7

一、仁爱精神8

二、平等精神9

三、王道精神10

壹、先秦之伦理思想11

第二节 历代伦理思想11

(一)概说12

一、唐虞时代之伦理思想12

(三)皋陶之伦理思想13

(二)尧舜之伦理思想13

二、三代之伦理思想14

(四)结语14

(二)成汤、伊尹及箕子之伦理思想15

(一)禹之伦理思想15

(四)易经之伦理思想16

(三)周公之伦理思想16

(五)结语17

1.孔子18

(一)儒家之伦理思想18

三、春秋战国时代之伦理思想18

2.子思19

3.孟子20

4.荀子25

(二)道家之伦理思想28

1.老子29

2.庄子31

3.鹖冠子33

(三)杨朱之伦理思想34

(四)墨家之伦理思想36

1.管子40

(五)法家之伦理思想40

3.商子42

2.申子42

4.韩非子44

(六)结语47

一、汉代之伦理思想49

贰、汉代六朝之伦理思想49

1.淮南子52

(一)前汉之伦理思想52

2.董仲舒54

3.扬雄56

4.刘向57

王充58

(二)後汉之伦理思想58

颜之推59

二、六朝之伦理思想59

一、隋代之伦理思想60

叁、隋唐五代之伦理思想60

王通61

(一)韩愈62

二、唐代之伦理思想62

(二)李翱63

肆、宋代之伦理思想64

陈抟64

三、五代之伦理思想64

一、王安石65

二、邵雍66

三、周敦颐67

四、张载68

五、程颢70

六、程颐71

八、杨时72

七、谢良佐72

九、朱熹73

一○、陆九渊75

(一)许衡77

一、元代之伦理思想77

一一、杨简77

伍、元明清之伦理思想77

二、明之伦理思想78

(三)郑玉78

(二)吴澄78

王守仁79

三、清代之伦理思想80

(三)陆世仪81

(二)陆陇其81

(一)顾炎武81

(六)黄宗羲82

(五)张履祥82

(四)陈确庵82

(七)汤斌83

(九)赵御?84

(八)戴震84

(一一)俞正燮85

(一○)俞樾85

壹、道德之意义86

第三节 伦理道德86

贰、道德之起源88

二、九德89

一、九行89

叁、道德之纲目89

三、八德90

六、三德91

五、三纲91

四、十义91

九、五典(五常、五伦、五品)92

八、三纲六纪92

七、三达德92

一○、五达道94

一二、六德95

一一、六行95

一三、四行96

一五、四维97

一四、四端97

一七、四德98

一六、四仪98

一八、青年守则(十五德)100

壹、夫妇伦之实践101

第四节 伦理之实践101

贰、父子伦之实践111

叁、兄弟伦之实践148

肆、宗族戚党伦之实践164

伍、师友伦之实践174

陆、君臣伦之实践185

一、冠义225

壹、冠礼225

第五章礼俗225

第一节 嘉礼225

二、士冠礼之仪节226

三、天子诸侯大夫冠礼227

四、女子笄礼228

一、婚义229

贰、婚姻礼俗229

二、婚礼之仪节230

叁、燕礼231

三、婚俗231

一、燕义239

三、飨礼240

二、燕礼之仪节240

一、射义241

肆、射礼241

四、公食大夫礼241

二、大射仪242

四、投壶(附图)243

三、乡射礼之仪节243

第二节 宾礼249

二、乡饮酒礼之仪节249

伍、乡饮酒礼249

一、乡饮酒义249

四、臣见君250

三、大夫相见250

壹、相见礼250

一、士相见礼之仪节250

二、士见於大夫250

一、聘义251

贰、聘礼251

叁、觐礼252

二、聘礼之仪节252

壹、札礼253

第三节 凶礼253

一、觐义253

二、觐礼之仪节253

叁、禬礼254

贰、烖礼254

陆、问疾礼255

伍、唁礼255

肆、恤礼255

柒、丧礼(附图一)(附图二)256

一、郊祭283

壹、祭天地283

第四节 吉礼283

二、祈谷287

四、明堂289

三、大雩289

五、五帝四时290

六、寒暑291

七、日月292

八、星辰295

一○、方丘祭地296

九、风雨云雷296

一一、社稷299

一、望祭304

贰、祭山川304

二、祀山川305

三、封禅306

四、五祀307

六、祭四方308

五、禋六宗308

八、祀高禖309

七、祭四类309

九、蜡腊310

一○、傩、酺、盟诅、衅311

一、宗庙时享314

叁、人鬼314

二、禘祫316

四、少牢馈食礼318

三、特牲馈食礼318

六、祭先圣先师319

五、祀先代帝王319

八、亲蚕享先蚕331

七、亲耕享先农331

壹、祭祖332

第五节 祭祖与泛祀332

一、太岁风云雷雨之神334

贰、泛祀334

二、五岳五镇之神338

三、四海四渎之神340

四、山川之神342

五、社稷土地之神371

六、龙神372

八、圣贤忠烈之神374

七、城隍之神374

九、通祀之神375

一○、道教之仙377

一一、释教之佛378

第六节 迷信与禁忌380

二、古救日食状况381

一、古有生肖之说381

壹、迷信381

四、古吴楚地方有九姑玄女课382

三、古重视卜筮382

五、古人信相术383

八、古有避邪之法384

七、战国秦汉相术能以纹理知休咎384

六、古人信算命之术384

一一、古有殉葬之俗385

一○、古有压惊之俗385

九、古楚人有结蒲人、艾人之习385

一二、古有巫术386

一三、古有咒术387

一五、古有祓禊之俗388

一四、宋以来有求签之风388

一六、边疆有跳神之俗389

一九、古有择日之术390

一八、古有占梦之俗390

一七、民俗又有扶乩於神坛者390

二○、俗以纸钱为冥资391

二二、古以狗矢浴不祥392

二一、古以刍狗祷病392

二四、周及汉皆恶枭鸣唐以枭为报喜393

二三、古人迷信蛇妖393

二六、古有祝盗与定交之俗394

二五、古以女为不祥394

二八、古祀鬼神有用纸马者395

二七、古有驱疫之俗395

二、周时忌子卯日396

一、忌日396

贰、禁忌396

五、汉忌癸亥日397

四、古忌晦日397

三、古以桃木避不祥397

七、汉及六朝人忌辰日哭丧398

六、古忌五月五日生398

一○、春秋时忌见科雉及两头蛇399

九、古忌迎太岁动作399

八、古忌东益宅399

一一、东汉时杂忌讳400

一二、古人有填讳之俗401

一、元旦402

壹、旧历节俗402

第七节 岁时节俗402

三、人日403

二、花市403

七、上元404

六、云开节404

四、顺星404

五、天公诞日404

一○、天穿节406

九、筵九406

八、耗磨日406

一三、分龙节407

一二、填仓407

一一、小添仓407

一六、中和节408

一五、撑旱船408

一四、扇天卜408

一九、立春409

一八、文昌诞日409

一七、踏青节409

二一、仲春丁期410

二○、春社、秋社410

二四、寒食411

二三、花朝411

二二、上戊411

二五、清明节412

二九、东岳诞辰413

二八、妈祖诞辰413

二六、上巳413

二七、禹生日413

三一、浣花日414

三○、佛诞日414

三五、端午415

三四、扇市415

三二、城隍出巡415

三三、女儿节415

三八、关羽诞日417

三七、宁贶节417

三六、立夏417

四○、天贶节418

三九、伏日418

四四、七夕419

四三、火节419

四一、夏至419

四二、荷花生日419

四五、中元420

四八、中秋节421

四七、立秋421

四六、天医节421

五一、重阳节422

五○、重明节422

四九、孔子诞辰422

五四、下元节423

五三、送寒衣423

五二、小重阳423

五六、逐疫424

五五、冬至424

五七、腊日425

五九、祀灶426

五八、尾牙426

六一、年头禁427

六○、小过年427

六三、除夕428

六二、小除夕428

一、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429

贰、现代国定节日429

三、革命先烈纪念日 青年节430

二、国父逝世纪念日 植树节430

六、孔子诞辰431

五、教师节431

四、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431

九、总统 蒋公诞辰纪念日432

八、台湾光复节432

七、国庆纪念日432

一○、国父诞辰纪念日434

一、司法节435

叁、现代一般节目435

一一、行宪纪念日435

四、戏剧节436

三、药师节436

二、农民节436

七、兵役节437

六、新生活运动纪念日437

五、春节437

一○、国医节438

九、国际妇女运动纪念日 妇女节438

八、中国童子军节438

一三、广播节439

一二、美术节439

一一、邮政节439

一六、音乐节440

一五、儿童节440

一四、主计节440

一八、国际劳动节441

一七、世界卫生日441

二一、国际护士节442

二○、舞蹈节442

一九、文艺节442

一三、禁烟节443

二二、母亲节443

二八、国际合作节444

二七、公路节 渔民节444

二四、工程师节444

二五、铁路节444

二六、诗人节444

二九、航海节445

三二、记者节446

三一、郑成功诞辰纪念日446

三○、父亲节446

三三、军人节 胜利日447

三六、商人节448

三五、华侨节448

三四、体育节448

三八、医师节449

三七、工业节449

四一、海员节450

四○、防空节450

三九、自来水节450

一、普通礼节451

壹、一般守则451

四二、电信节451

第八节 现代礼仪451

三、会议453

二、言谈453

贰、饮食454

一、卫生安全455

肆、居住455

叁、服饰455

三、邻居、同住及公共生活456

二、日常生活456

一、秩序与安全457

伍、行路457

四、家庭457

二、仪态与风度458

陆、育乐459

二、休业460

一、始业460

柒、学业460

三、毕业461

四、校庆462

六、满师463

五、拜师463

一、换帖(附身份帖格式)465

捌、婚姻465

二、订婚468

四、结婚(附结婚礼位置图 结婚证书格式)469

三、请期469

二、弥月473

一、三朝473

玖、生辰寿诞473

三、周岁474

四、三旬、四旬、五旬475

五、六旬476

七、八旬、九旬477

六、七旬477

八、百龄、百龄以上478

一、介绍479

拾、社交479

二、访问486

三、接待489

四、接授491

五、馈赠493

六、宴会(附中餐座次安排参考图例 西餐座次安排参考图例)495

七、庆吊502

八、通信504

九、乔迁506

一○、营业迁移507

一、始丧(附报丧格式)508

壹壹、丧葬508

二、入殓(附讣告格式)509

三、吊奠(附吊奠辨位图)514

四、出殡515

五、安葬(附丧期及丧服)516

一、家祭(附家祭位次图 家祭陈设图)521

壹贰、祭祀521

二、公祭(附公祭位次图 公祭正位陈设图 公祭配位陈设图)527

三、国祭(附国祭位次图 国祭正位陈设图 国祭配位陈设图)534

一、开幕546

壹叁、典礼546

二、开工547

三、开锁548

四、破土550

五、奠基551

六、铜像纪念碑、纪念堂、纪念塔落成553

七、宗祠落成554

八、公路、铁路、桥梁通车556

九、河道、堤坝、渠闸竣工557

一○、船舰下水559

一一、飞机启航560

一二、运动会开场562

一三、闭幕收场564

一四、就职565

一五、新旧交接568

一、成立会569

壹肆、集会569

二、交谊会571

三、欢迎(送)会573

四、纪念会575

五、追悼会578

壹伍、植树579

一、升降581

壹陆、敬爱国旗581

二、悬挂(附党旗图案 国旗图案)582

壹、中华民族与宗教587

第一节 我国历代之宗教社会587

第六章宗教587

一、图腾崇拜590

贰、中华民族宗教之起源590

(二)崇拜星辰592

(一)崇拜日月592

二、庶物崇拜与群神崇拜592

(五)崇拜社稷593

(四)崇拜寒暑593

(三)崇拜风雨593

三、开辟之神话594

(六)崇拜山川594

四、感生之神话596

五、巫觋与卜筮597

一、神示鬼魅之崇拜599

叁、上古三代之宗教社会599

二、祭祖之起源与意义602

(一)明堂制度与宗教605

三、周代宗教思想之变迁605

(二)天道观念之变迁608

(三)学者之宗教思想609

一、谶纬与迷信611

肆、秦汉时期之宗教社会611

二、佛道之影响613

三、厌世之思想614

一、魏晋六朝思想之演变617

伍、魏晋六朝之宗教社会617

二、清谈与纵乐之人生观618

三、道佛思想之发展影响619

(一)天主教於此时期之发展622

一、外来宗教之发展与影响622

陆、唐宋至元之宗教社会622

1.景教之传布623

2.也里可温教之传布624

(二)回教之影响与发展626

二、儒佛道之相互关系627

(一)对天之讨论628

(二)辟佛之言论631

(三)理佛之关系632

(四)佛道之发展635

一、佛道之衰落637

柒、明清近代之宗教社会637

二、天主基督教之影响638

三、回教之发展640

四、太平天国与宗教641

(一)秘密社会与宗教644

五、宗教思想之演变644

(二)科学思想与宗教647

(三)思想变迁与趋势648

(二)中共统治下之宗教社会649

(一)宪法保障宗教自由649

五、现阶段之宗教社会649

(三)台湾之宗教社会650

捌、结论653

(一)道之名义654

一、道教之起源654

第二节 我国自有之宗教654

壹、道教654

2.道教之道655

1.道家之道655

(二)道教与道家之关系656

(三)道教所尊奉之祖师658

(四)道教与古代之巫祝方士660

(五)道教经典所述之起源661

(一)道教创立时期(东汉至晋)663

二、道教之分期663

(二)教会组织时期(南北朝)664

(三)教理研究时期(隋至五代)665

(四)教权确立时期(宋至明万历)666

(五)继承退化时期(明清至现代)668

三、道教之经典669

(一)道藏之编辑670

(二)道藏之内容672

(三)道藏目录详注674

(四)道藏辑要675

(五)道藏精华676

(一)道观677

四、道教之组织677

(二)道士678

(一)神仙680

五、道教之教说680

1.天神地祗人鬼682

2.身中诸神683

3.洞天福地684

1.诵经686

(二)方术686

3.符咒687

2.祈禳687

4.三尸689

(三)修养690

1.炼丹服食691

2.房中术695

3.乘跷变化696

4.导引697

5.沐浴698

6.心性699

7.守一存思700

1.传授701

(四)规律701

3.斋戒清规702

2.赏善罚恶702

六、道教之派别706

(二)茅山道707

(一)天师道707

(三)太平道708

(五)丹道派710

(四)武当道710

2.北派711

1.文始派711

3.南派714

4.东派716

5.西派717

6.中派718

7.青城派719

9.三峰派720

8.伍柳派720

(六)真大教721

(七)太一教723

一、萨满教之性质725

贰、萨满教725

二、萨满教之流播726

三、近代影响之部族728

一、教宗与世代730

叁、理教730

二、教义与经典734

三、立教之沿革735

四、组织之大纲737

(一)奉黄帝为教主739

二、教主739

肆、轩辕教739

一、立教与定名739

(二)黄帝传略740

(一)信条741

三、教说741

1.十戒742

(二)戒律742

2.四律743

1.归宗744

(三)修持744

2.三段十二级745

(四)组织749

一、佛教之特性750

壹、佛教750

第三节 外来传入之宗教750

(一)後汉佛教之传入751

二、历代佛教之传布751

(二)魏晋之佛教752

2.僧祗户与佛图户753

1.法社与义邑753

(三)南北朝之佛教753

4.南朝帝王与佛教754

3.佛寺、僧尼与僧官754

5.北朝帝王与佛教756

1.广建舍利塔757

(四)隋之佛教757

2.五?与四方馆758

3.天台宗、三论宗与末法思想759

1.佛教制度与僧尼地位之确定760

(五)唐之佛教760

2.州立之官寺与内道场761

3.僧尼簿籍与度牒、戒牒762

4.僧尼之管理制度763

5.僧尼之社会活动764

6.会昌法难765

2.周世宗废佛766

1.华北之佛教766

(六)五代之佛教766

3.吴越与南唐之佛教767

4.禅宗五派分张768

1.复兴佛教之政策769

(七)北宋之佛教769

2.戒坛之设立与受戒制度770

1.禅宗之开展771

(八)南宋之佛教771

2.宋儒与佛教772

3.净土教与念佛结社773

1.辽之帝室与佛教775

(九)辽金之佛教775

2.二税户及信仰之普及776

4.度牒公卖与教团统制777

3.金之帝室与佛教777

1.元代帝室与佛教778

(一○)元代之佛教778

5.金代佛教之特色778

2.元朝对佛教之统制779

4.元朝佛教各宗派780

3.道佛二教之争执780

1.明代佛教之本质781

(一一)明代之佛教781

5.教团之膨胀781

2.明太祖对佛教之统制782

4.各宗互融与四大师783

3.明代佛教之实况与卖牒783

1.清代对佛教之统制785

(一二)清代之佛教785

5.三教融合与居士佛教785

2.清朝之民?教化786

3.清代佛教之各宗派787

(一三)民国以来之佛教788

5.太平天国与清末佛教之崩溃788

4.居士佛教之流行788

3.佛教界之组织化与僧教育789

2.打倒迷信及反宗教运动789

1.庙产兴学789

5.佛书之刊行791

4.中国现代佛教之大师太虚791

6.中国佛教之现况792

1.原属西藏区域性之佛教793

(一)源流及宗流793

三、区域性之佛教支流——喇嘛教793

2.喇嘛教之称谓与宗主794

3.喇嘛教宗派之分立795

4.西藏达赖与班禅之承袭796

5.蒙古哲布尊丹巴与章嘉802

(二)摄化之部族806

(三)寺庙与僧侣810

一、回教之名称812

贰、回教812

(二)圣先知——穆罕默德813

(一)阿拉伯为回教之发源地813

二、回教之起源813

三、教义与圣典814

(二)回教圣典——古兰经815

(一)基本信仰815

(三)教徒之宗教工作816

四、回教在中国之沿革817

(二)回教在中国之分期818

(一)回教之传入中国818

2.元明时期之回教819

1.唐宋时期之回教819

3.清代时期之回教821

4.民国以来之回教823

五、回教在中国之分布824

六、回教在中国之宗派831

(一)历史之演进833

一、天主教之起源833

叁、天主教833

(三)宗教因素834

(二)政治背景834

(一)天主创造天地万物835

二、天主教之教义835

(四)经济制度835

(五)天堂、地狱、炼狱836

(四)耶稣之救赎836

(二)人类始祖之背命及其後果836

(三)天主预备救世主之道路836

1.历史书837

(一)旧约837

(六)玛利亚为教会之母837

三、天主教之经典837

1.四部福音838

(二)新约838

2.训诲书838

3.先知书838

4.默示录839

3.宗徒书信839

2.宗徒大事录839

(二)坚振圣事842

(一)洗礼圣事842

四、天主教之圣事842

(四)告解圣事843

(三)圣体圣事843

(一)天主教於唐代之传布844

五、天主教於中国之传布844

(二)天主教於元代之传布845

(三)天主教於明代之传布846

(四)天主教於清以来之传布847

(五)台湾地区天主教近况849

1.教宗850

(一)治理教务之组织850

六、天主教之组织850

3.司铎851

2.主教851

(二)辅佐教务之组织852

4.教友852

2.修会853

1.教廷853

3.善会854

2.知识界之骚动855

1.欧洲政治之情势855

肆、基督教855

一、基督教之起源855

(一)宗教改革之原因855

4.社会与宗教之情势856

3.经济制度之不稳定856

2.欧洲其他国家之改教857

1.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857

(二)宗教改革之形成857

(一)基督教与教难858

二、基督教於中国之传布858

(二)各教派在中国之传布860

2.信义宗861

1.公理宗861

4.浸信宗862

3.圣公宗862

5.长老宗863

7.内地会864

6.循道宗864

8.其他教会865

(三)台湾地区基督教近况866

3.会员制870

2.路德宗制870

三、基督教之组织870

(一)教会之组织制度870

1.监督制870

6.其他871

5.长老制871

4.无组织派871

2.普通性之正规职分872

1.特殊性之临时职分872

(二)教职人员之职分872

(二)博爱和拉873

(一)上帝873

伍 大同教873

一、基本教义873

(三)灵魂永恒不朽874

(五)大同教信徒应遵守之教规875

(四)伦理与道德行为875

(二)博爱和拉876

(一)巴孛876

二、圣哲876

(四)沙基爱芬迪877

(三)亚卜图博爱877

(三)亚卜图博爱所写者878

(二)巴孛所写者878

三、经典878

(一)博爱和拉所写者878

四、组织879

(五)其他879

(四)沙基爱芬迪所写者879

六、圣日880

五、教历880

七、灵曦堂881

九、大同教之统计资料882

(二)大同教之发扬882

八、传教工作882

(一)大同教信徒所需具备之条件882

陆、天理教883

三、教义884

二、沿革884

一、宗旨884

贰、术数之兴起887

壹、术数之定义887

第七章术数887

第一节 术数略说887

二、星宿888

一、阴阳888

(二)二十八宿与分野889

(一)七星、五星与人事889

(一)水890

三、地理890

(二)土891

(四)风893

(三)气893

四、?祥894

(一)五行895

(二)五事897

五、占卜898

(三)日月食898

(一)殷商占卜——甲骨899

(二)周代之占卜——龟、筮、筳?、占星900

(三)後世常用占卜法901

第二节 术数源流904

一、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905

壹、汉书艺文志905

二、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906

三、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907

四、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908

五、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909

六、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910

贰、隋书经籍志911

叁、旧唐书经籍志921

肆、新唐书艺文志924

一、五行类930

伍、宋史艺文志930

二、蓍龟类953

陆、明史艺文志955

柒、四库全书958

捌、续四库全书963

一、数学之属964

玖、清史稿艺文志964

三、相宅相墓之属965

二、占候之属965

二、郭偃966

五、相书命书之属966

四、占卜之属966

七、杂技之属967

六、阴阳五行之属967

三、史苏968

第三节 术数名家968

壹、先秦时代968

一、伍员968

六、樗里子969

五、唐举969

四、姑布子卿969

三、梁丘贺970

二、许负970

贰、两汉三国时期970

一、司马季主970

五、张禹971

四、费直971

八、许杨972

七、嵩真972

六、严遵972

一一、许曼973

一○、曹元理973

九、吴泰973

一六、李?974

一五、李南974

一二、任文公974

一三、谢夷吾974

一四、杨由974

二一、公沙穆975

二○、唐檀975

一七、殷翳975

一八、廖扶975

一九、樊英975

二、管辂976

一、朱建平976

二二、费长房976

二三、刘根976

叁、魏晋南北朝时期976

五、王嘉977

四、赵达977

三、刘惇977

八、鸠摩罗什978

七、台产978

六、戴洋978

一一、鲍靓979

一○、黄泓979

九、郭?979

一五、卜珝980

一四、严卿980

一二、陈训980

一三、韩友980

二一、费孝先981

二○、淳于智981

一六、庾嘉德981

一七、隗照981

一八、步熊981

一九、杜不愆981

二五、佛图澄982

二四、郭璞982

二二、吴猛982

二三、麻襦982

二八、许?983

二七、魏宁983

二六、萧吉983

三三、綦母怀文984

三二、来和984

二九、李顺兴984

三○、皇甫玉984

三一、解法选984

三六、曲绍985

三五、李业兴985

三四、颜恶头985

三九、刘灵助986

三八、赵辅和986

三七、吴遵世986

四三、王早987

四二、沙门灵远987

四○、耿玄987

四一、王春987

四七、晃崇988

四六、张深988

四四、僧化988

四五、徐路988

五一、张子信989

五○、阳子术989

四八、檀特师989

四九、许遵989

五五、颜敬990

五四、韦叟990

五二、陆法和990

五三、蒋升990

一、耿询991

肆、隋唐时期991

五六、蔡铁991

四、庾质992

三、庾季才992

二、临孝恭992

七、杨伯丑993

六、舒绰993

五、卢太翼993

一○、卢山人994

九、桑道茂994

八、韦鼎994

一四、丘延翰995

一三、杨筠松995

一一、司马头陀995

一二、浮屠泓995

一九、钱知微996

一八、暨生996

一五、濮都监996

一六、沈七996

一七、韩凝礼996

二四、胡卢生997

二三、王栖霞997

二○、王生997

二一、杜生997

二二、朱邯997

三○、夏荣998

二九、陈昭998

二五、娄千宝998

二六、袁天纲998

二七、张憬藏998

二八、金梁凤998

三五、马重绩999

三四、颜规999

三一、骆山人999

三二、龙复本999

三三、丁重999

三八、周元豹1000

三七、朱景瑰1000

三六、胡恬1000

四、窦俨1001

三、王白1001

伍、宋元时期1001

一、魏汉津1001

二、廖应淮1001

八、耿听声1002

七、王生1002

五、僧志言1002

六、王老志1002

一一、刘潜1003

一○、吴景鸾1003

九、蔡元定1003

一四、徐仁旺1004

一三、邹宽1004

一二、傅伯通1004

一九、铎长老1005

一八、达僧1005

一五、王伋1005

一六、胡舜申1005

一七、孙晤1005

二二、叶简1006

二一、徐复1006

二○、费孝先1006

二六、范畴1007

二五、夏巨源1007

二三、俞直1007

二四、卢鸿1007

二九、徐仲坚1008

二八、叶子仁1008

二七、白羊先生1008

三三、刘虚白1009

三二、僧妙应1009

三○、邢敦1009

三一、麻衣道者1009

三七、马处谦1010

三六、王讷1010

三四、布袍道者1010

三五、妙应方1010

四二、何生1011

四一、邹元佐1011

三八、程惟象1011

三九、张衍1011

四○、刘童子1011

四六、耶律乙不哥1012

四五、董元善1012

四三、戴生1012

四四、孙黯1012

五一、马贵中1013

五○、胡德新1013

四七、王白1013

四八、魏璘1013

四九、李懋1013

五五、梁饶1014

五四、李俊民1014

五二、武亢1014

五三、武祯1014

五九、吴豹1015

五八、闵观1015

五六、祝泌1015

五七、陈梅湖1015

六五、刘偘1016

六四、杨守业1016

六○、傅立1016

六一、史春谷1016

六二、蔡福缘1016

六三、操贵持1016

七○、龙广寒(附张万回)1017

六九、张康1017

六六、张梦庚1017

六七、西渚子1017

六八、路生1017

七三、李国用1018

七二、俞竹心1018

七一、吴钟山1018

三、曾义山1019

二、屈亨1019

七四、蔡槐1019

陆、明清时期1019

一、曹仪庭1019

八、章星文1020

七、倪光1020

四、黎福荣1020

五、邓权1020

六、翟祥1020

一二、吕申1021

一一、王奇1021

九、邢有都1021

一○、周述学1021

一七、周仲高1022

一六、非幻和尚1022

一三、王若水1022

一四、张宗1022

一五、幕讲僧1022

二三、许国泰1023

二二、游朝宗1023

一八、刘用寅1023

一九、渠仲宁1023

二○、杨宗敏1023

二一、廖均卿1023

二九、骆用卿1024

三○、曾易明1024

二四、裴士杰1024

二五、徐拱1024

二六、卜梦龙1024

二七、杨院使者1024

二八、吴仲宽1024

三七、奚月川1025

三六、江本立1025

三一、谷宗纲1025

三二、陈後1025

三三、徐善继1025

三四、汪朝邦1025

三五、江仲京1025

四三、毕宗义1026

四二、徐懋荣1026

三八、周诏1026

三九、李邦祥1026

四○、李景溪1026

四一、洪善祖1026

四八、陈世胄1027

四七、毛升1027

四四、李羲人1027

四五、陈鲲1027

四六、从任1027

五六、楚芝兰1028

五五、皇甫焯1028

四九、味元子1028

五○、高凤1028

五一、徐体乾1028

五二、霍昂1028

五三、江晓1028

五四、邢元恺1028

六三、冯渊1029

六二、程山人1029

五七、汪龙1029

五八、赵良1029

五九、柳华岳1029

六○、李星井1029

六一、程良玉1029

七○、沈晟1030

六九、胡奫1030

六四、陈君佐1030

六五、毛童1030

六六、王坡1030

六七、胡宏1030

六八、仝寅1030

七六、詹永达1031

七五、陈岊山1031

七一、刘日新1031

七二、郭景夏1031

七三、季董1031

七四、郑希诚1031

八一、刘兴汉1032

八○、胡日章1032

七七、万祺1032

七八、张神峰1032

七九、高平川1032

八七、孙绍先1033

八六、王泰1033

八二、袁珙1033

八三、张仑1033

八四、白鸥1033

八五、僧三休1033

九○、蒋平阶1034

八九、张永祚1034

八八、刘禄1034

壹、推衍气数世运1035

第四节 术数要籍1035

九一、章攀桂1035

九二、戴尚文1035

贰、占候明变1047

叁、相宅相墓1053

肆、占卦卜课1060

伍、算命看相1067

陆、诹吉占梦1072

一、太玄推衍气数1074

壹、推衍气数世运1074

第五节 术数之要义1074

二、潜虚论气命1075

(一)气图1076

(二)体图1077

(三)性图1078

(四)名图1079

(五)行图、变图、解图1080

三、邵雍推运治乱1081

(六)命图1081

贰、占候明变1082

二、灾异1083

一、符命1083

(一)大衍数命理1084

三、星占学1084

(二)密宗星学1086

(三)南派紫微1087

(四)北派紫微1089

(一)七政九曜1090

一、相宅1090

叁、相宅相墓1090

(七)论大游年1091

(六)论福元1091

(二)宫星生克1091

(三)阳宅纳气1091

(四)阳宅相形1091

(五)论宅外形1091

(一三)论符镇1092

(一二)论选择1092

(八)论穿宫九星1092

(九)论元空装卦1092

(一○)论开门修造门1092

(一一)论宅内形1092

二、相墓1093

(五)论浅深1094

(四)论颠倒1094

(一)相地入门1094

(二)阴宅关链1094

1.峦头天星1094

2.正针缝针1094

3.诸家五行1094

(三)论生气1094

(一一)论砂1095

(一○)论穴1095

(六)论明堂1095

(七)论官鬼禽曜1095

(八)论十恶大忌1095

(九)论龙1095

(一)八卦1096

一、占卜之基本1096

(一二)论水1096

(一三)论向1096

肆、占卦卜课1096

(三)六十四卦名1097

(二)五行相生相克1097

(一)易占1098

二、占卦卜课法1098

(四)十二地支1098

(五)十天干1098

(六)蓍筮1098

(三)龟卜1099

(二)易筮法1099

(六)文王课1100

(五)灵棋经占法1100

(四)六壬占1100

1.鸡卜及鸡卵卜1101

(八)其他1101

(七)签占1101

5.祝灶及镜听1102

4.茅卜1102

2.虎卜及狼卜1102

3.扶箕1102

8.和鹄卦1103

7.卜岁1103

6.羊卜1103

2.太极1104

1.无极1104

伍、算命看相1104

一、算命1104

(一)算命之基本1104

8.二十四节气1105

7.十二建1105

3.阴阳1105

4.三刑1105

5.六害1105

6.六冲1105

2.四柱命学1106

1.算八字1106

9.五行用事1106

(二)算命法1106

3.神煞1108

(一)总论1110

二、看相1110

4.其他1110

2.十二宫1111

1.十三部位1111

3.学堂论1112

4.人身论1113

7.骨肉论1114

6.四肢论1114

5.人面论1114

11.骨论1115

10.神论1115

8.形论1115

9.气色论1115

15.坐论1116

14.行论1116

12.肉论1116

13.声论1116

17.食论1117

16.卧论1117

4.相眉1118

3.相额1118

(三)分论1118

1.相头并发1118

2.相面1118

6.相鼻1119

5.相目1119

10.相唇1120

9.相口1120

7.相人中1120

8.相耳1120

15.相背1121

14.相颈项1121

11.相齿1121

12.相舌1121

13.相髭髯1121

17.相手1122

16.相腰1122

一、诹吉1123

陆、诹吉占梦1123

3.天运星煞直日之图1124

2.直日凶神1124

(一)择日时方法1124

1.直日吉神1124

4.天运星煞直时傍图1125

3.祀典类1126

2.元门类1126

(二)每日行宜表1126

(三)诸行事之吉日1126

1.莅政类1126

11.种植类1127

10.舟楫类1127

4.冠婚类1127

5.胎养类1127

6.学业类1127

7.宫室类1127

8.器用类1127

9.出行类1127

二、占梦1128

17.蚕丝六畜类1128

12.货财类1128

13.饮膳类1128

14.医药类1128

15.征猎类1128

16.丧葬类1128

5.魂安无梦1129

4.虚静成梦1129

(一)占梦总论1129

1.阴阳成梦1129

2.虚实成梦1129

3.修德禳梦1129

5.梦笔点额1130

4.梦得失禾1130

(二)集古梦兆举例1130

1.梦赐良弼1130

2.梦赐兰花1130

3.梦争太阳1130

1.俗传周公解梦诗1131

(三)解梦1131

6.梦长庚入怀1131

7.梦笔生花1131

8.梦奔二山1131

9.梦飞燕入怀1131

10.梦彩云化凤1131

2.俗传周公解梦吉凶书举例1132

1984《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1984 中华文化基金会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7册(1987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7册
1987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2册(1982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2册
1982 中华文化基金会
文化百科丛书  中华野史  4( PDF版)
文化百科丛书 中华野史 4
沈阳:辽海出版社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2册(1982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2册
1982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1985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
1985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3册(1983.10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3册
1983.10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百科全书  第1-10册(1983 PDF版)
中华百科全书 第1-10册
1983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4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4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3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3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2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2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1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1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0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0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5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15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9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9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8册(1989 PDF版)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8册
1989 中华文化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