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微生物检验》求取 ⇩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绪言1

一、对象及任务1

二、微生物的分类1

三、医用微生物学发展简史2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

一、细菌的大小及基本形态3

(一)细菌的大小3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4

(三)细菌的非典型形态5

(四)细菌的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5

第三节 细菌的生理10

一、细菌的化学成分10

(一)水分10

(二)菌体的无机成分11

(三)菌体有机成分11

二、细菌的物理性质12

三、细菌的营养14

(一)营养物的吸收15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15

(三)细菌的营养物16

四、细菌的繁殖27

(一)繁殖方式27

(二)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27

(三)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增殖31

五、细菌的酶33

(一)酶的性质和作用33

(二)酶的种类35

六、细菌的呼吸36

(一)氧化方式37

(二)细菌的呼吸方式37

(三)细菌的呼吸与氧化还原电势38

七、细菌的代谢产物40

(一)分解代谢产物40

(二)合成代谢产物44

第四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机体的分布45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45

二、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47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48

四、正常机体微生物群落的分布50

第五节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53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53

(一)温度53

(二)辐射59

(三)电流62

(四)过滤63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63

(一)消毒剂64

(二)常用消毒剂及其作用65

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73

(一)共生作用73

(二)拮抗作用73

第六节 微生物的变异74

一、微生物变异的规律性74

二、微生物变异的实例74

(一)种内的变异75

(二)种间的变异80

三、人工引起变异的方法80

四、微生物变异的理论82

五、微生物变异的应用83

第二章 传染与免疫85

第一节 抗原与抗体85

一、抗原与抗体的定义85

二、抗原与抗体的性质85

(一)抗原的性质85

(二)抗体的性质86

三、抗原与抗体的种类87

(一)抗原的种类87

1.完全抗原87

2.半抗原87

3.嗜异性抗原88

4.弗斯曼抗原88

(二)抗体的种类89

1.天然抗体89

2.免疫抗体90

(1)完全抗体90

(2)不完全抗体90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与抗体90

(一)病原微生物的抗原与抗体90

1.菌体抗原90

2.鞭毛抗原91

3.表面抗原91

(二)细菌的毒素与类毒素91

(三)异种动物血清92

(四)红细胞92

第二节 血清学反应92

一、抗原与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93

二、凝集反应97

(一)凝集反应的试验方法97

(二)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97

(三)凝集反应的类型98

1.直接凝集反应98

2.间接凝集反应98

(四)抗原结构与凝集反应的关系100

(五)交叉凝集与凝集吸收试验101

(六)凝集反应的实际应用102

(七)凝集反应的原理103

三、沉淀反应104

(一)沉淀反应的基本方法105

1.环状试法105

2.絮状沉淀试法105

3.琼脂扩散试法105

4.英膜膨胀试验107

5.萤光抗体试法107

(二)沉淀反应的实际应用108

1.细菌分型108

2.康氏梅素血清试验108

3.热沉淀试验108

4.法医学的应用109

(三)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比较109

四、溶解反应110

(一)补体的性质110

(二)补体的作用112

(三)溶解反应的种类114

1.细菌的溶解反应114

2.红细胞的溶解反应115

(四)免疫粘着现象115

五、补体结合反应116

(一)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116

(二)影响补体结合反应的因素117

1.抗补体作用117

2.温度118

3.时间118

4.电解质的影响118

5.酸碱度的影响118

(三)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118

1.梅毒的血清诊断119

2.病毒病与立克次氏体病的血清学诊断119

3.寄生虫病的血清学诊断119

六、调理素与吞噬作用119

七、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及中和反应121

(一)毒素121

(二)毒素的作用机理123

(三)毒素的制造124

(四)毒素与抗毒素反应的特点125

1.中和反应的可逆性125

2.至适比例125

3.坦尼斯现象125

(五)实际应用126

第三节 传染与免疫126

一、免疫学的发展简史126

二、传染与免疫的概念127

(一)传染的概念127

(二)免疫的概态128

(三)传染与免疫的对立统一过程129

三、病原微生物在传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130

(一)菌的毒力130

1.侵袭力131

2.毒素132

(二)细菌的数量133

(三)侵入门户与传染方式133

四、机体在传染与免疫过程中的作用135

(一)非特异性免疫135

1.种的免疫性135

2.体质的遗传135

3.中枢神经活动状态136

4.神经类型136

5.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136

(二)特异性免疫139

1.组织与细胞的特异性免疫139

2.特异性抗体140

(三)免疫的种类146

1.自然自动免疫147

2.人工自动免疫147

3.自然被动免疫147

4.人工被动免疫147

5.传染性免疫147

6.自身免疫148

五、环境因素在传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148

(一)年龄148

(二)营养148

(三)内分泌——激素149

(四)生活方式149

(五)电离辐射149

(六)社会因素149

第四节 变态反应150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150

二、过敏反应151

(一)自动过敏反应152

(二)被动过敏反应152

(三)过敏反应的局部表现153

(四)体外过敏反应153

三、人类的变态反应154

(一)血清病154

(二)食物与药物的变态反应155

(三)传染性变态反应156

(四)异体植皮反应156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156

四、变态反应的机理156

(一)酶的作用157

(二)活性物质的作用157

(三)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157

(四)脱敏作用与抗过敏性158

五、变态反应与免疫性的关系159

第五节 免疫学的应用161

一、诊断方面161

二、预防方面161

三、治疗方面165

第三章 细菌学各论167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167

一、葡萄球菌167

附:四联球菌171

八叠球菌172

二、链球菌172

三、肺炎双球菌178

四、脑膜炎双球菌181

五、淋病双球菌185

六、卡他球菌186

第二节 肠道杆菌187

一、大肠杆菌188

附:致病性大肠杆菌检验190

二、副大肠杆菌193

三、肺炎杆菌194

附一:鼻硬节克雷白氏杆菌196

附二:臭鼻克雷白氏杆菌196

四、变形杆菌属197

五、产气杆菌199

六、粪产碱杆菌200

七、绿脓杆菌201

八、痢疾杆菌属203

九、沙门氏菌属215

第三节 致病性嗜盐菌226

第四节 硝酸盐阴性杆菌229

第五节 霍乱弧菌及Eltor弧菌230

第六节 嗜血杆菌属及包特氏菌属236

第七节 棒状杆菌属242

第八节 布鲁氏菌属247

第九节 炭疽杆菌249

附:枯草杆菌251

第十节 鼠疫杆菌254

第十一节 马鼻疽杆菌256

第十二节 结核杆菌258

第十三节 厌氧杆菌属263

第十四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264

第四章 细菌检验技术271

第一节 染色液及染色法271

一、革蓝氏染色法272

二、萋——纳二氏抗酸染色法273

三、葛倍氏抗酸染色法274

四、爱尔勃脱氏白喉染色法275

五、密尔氏荚膜染色法275

六、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法276

七、复红美蓝芽胞染色法276

八、鞭毛染色法277

九、冯泰纳氏螺旋体镀银染色法277

十、墨汁衬托染色法278

十一、鼠疫杆菌极体染色法279

十二、新形隐球菌荚膜染色法279

第二节 细菌生物化学反应试验279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280

二、尿素分解试验283

三、硫化氢产生试验284

四、靛基质试验285

五、甲基红试验286

六、伏——普二氏试验286

七、枸椽酸盐利用试验287

八、缩苹果酸盐利用试验288

九、酒石酸盐利用试验289

十、氰化钾抑制试验289

十一、硝酸盐还原试验290

十二、霍乱红反应291

十三、溶血试验291

十四、明胶液化试验292

十五、牛乳作用的观察293

十六、胆盐溶菌试验293

十七、凝固酶试验294

十八、氧化酶试验294

十九、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295

二十、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296

第三节 细菌血清凝集试验297

一、玻片凝集试验298

二、试管定性凝集试验299

三、试管定量凝集试验299

第四节 动物试验300

一、动物接种300

(一)接种前准备300

(二)接种途径与方法301

(三)接种后观察303

(四)解剖303

二、采血技术304

第五节 药物敏感试验306

一、细菌对药物(化学药物、抗菌素、中药)的敏感试验306

(一)稀释法306

(二)弥散法315

1.单片法315

2.快速法318

3.小沟平板法319

(三)影响敏感试验的因素320

二、细菌对联合抗菌素的敏感试验322

(一)各种抗菌素的联合方法322

(二)试验方法324

1.试管法324

2.纸条法327

第六节 培养基330

一、培养基制备330

(一)培养基的基本成分330

(二)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和校正332

(三)培养基的澄清法335

(四)培养基的分装336

(五)培养基的灭菌337

(六)培养基的质量检定337

(七)培养基贮存338

二、常用培养基338

(一)基础及营养培养基338

1.肉膏汤338

2.牛肉浸液338

3.肝浸液339

4.普通琼脂340

5.血琼脂340

6.巧克力血琼脂341

7.半固体琼脂341

(二)血液培养用培养基341

1.葡萄糖肉膏汤341

2.猪胃粘液素牛心浸液342

3.葡萄糖肉(心)浸液343

4.琼脂斜面肝浸液344

(三)生化反应用培养基345

1.糖发酵肉膏汤345

2.糖发酵血清水345

3.双糖铁尿素双层琼脂346

4.尿素琼脂348

5.蛋白胨水348

6.葡萄糖蛋白胨水349

7.枸橼酸铵琼脂349

8.缩苹果酸盐培养基350

9.氰化钾培养基350

10.酒石酸盐琼脂351

11.甘油复红肉汤351

12.硝酸盐培养基352

13.氯化亚铁明胶352

14.脱脂紫牛乳353

15.蛋黄双糖琼脂353

16.苯丙氨酸琼脂354

17.双糖培养基354

(四)肠道杆菌培养基355

1.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355

2.四硫磺酸钠增菌培养基356

3.中国兰琼脂356

4.伊红美兰琼脂357

5.SS琼脂358

6.加尔德氏游散琼脂359

(五)霍乱弧菌培养基359

1.霍乱弧菌保存液359

2.碱性蛋白胨水360

3.亚碲酸钾碱性蛋白胨水360

4.齐谢二氏培养基360

5.煮熟血半固体培养基361

(六)结核杆菌培养基361

1.琼氏改良罗氏培养基361

2.改良固体培养基362

(七)白喉杆菌培养基363

1.吕氏血清培养基363

2.亚碲酸钾血琼脂363

3.白喉杆菌试管毒力试验培养基364

(八)真菌培养基365

1.沙保弱氏琼脂培养基365

2.牛胆素培养基366

3.勃列尔氏培养基366

4.玉蜀黍琼脂367

(九)其他培养基367

1.硫乙醇酸钠肉浸液367

2.疱肉培养基368

3.鲍—强二氏培养基368

4.肉浸汁硫堇半固体及复红半固体培养基369

5.妥—海二氏培养基370

6.考索夫培养基370

7.嗜盐菌琼脂371

8.凝固卵黄培养基371

9.胱氨酸血琼脂培养基372

10.3%氯化钠血琼脂373

11.胆汁、亚碲酸钾硫酸铜琼脂培养基373

12.硫乙醇酸盐糖发酵培养基374

第七节 细菌培养检查法375

第八节 各种标本细菌学检验376

第九节 菌(毒)种的保管与保存379

第五章 自身菌苗与恢复期血清384

第一节 自身菌苗及哮喘菌苗的制备384

第二节 恢复期及自身血清的制备388

第六章 病原性螺旋体390

第一节 绪言390

一、螺旋体的分类和命名390

二、病原性螺旋体的一般性状392

(一)形态392

(二)染色392

(三)运动392

(四)培养392

(五)分裂393

(六)变异393

(七)抵抗力393

(八)致病性393

(九)免疫性393

第二节 病原性钩端螺旋体394

一、形态及染色394

二、培养394

三、抵抗力395

四、抗原构造及分型395

五、致病性395

六、免疫性396

七、微生物学检查法397

(一)标本397

(二)检验方法397

1.镜检法397

2.培养397

3.动物接种398

4.血清学试验398

5.水中病原性钩端螺旋体检查法400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401

一、形态401

二、培养402

三、抵抗力402

四、抗原结构及变异402

五、致病性403

六、免疫性404

七、微生物学检查法404

(一)形态检查404

(二)培养404

(三)动物接种405

第四节 梅毒螺旋体405

一、形态405

二、抵抗力40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406

(一)显微镜检查406

(二)动物接种406

(三)血清学试验408

第五节 鼠咬热螺旋体409

一、形态409

二、致病性40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410

第六节 奋森氏螺旋体410

一、形态与培养410

二、致病性410

三、检查方法411

第七章 病原性真菌412

第一节 绪言412

一、真菌的分类系统413

二、真菌的一般特性414

(一)形态与构造414

1.菌丝414

2.孢子414

(1)有性孢子415

(2)无性孢子416

(二)培养418

1.酵母型菌落418

2.酵母样菌落418

3.丝状菌落418

(三)抵抗力及变异性419

(四)致病性及免疫性419

1.浅在侵害性真菌419

2.深在侵害性真菌419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检验420

一、真菌玻片培养法420

(一)曲别针法420

(二)钢圈法410

(三)竹圈法421

二、浅部真菌病实验室检验422

(一)毛菌属423

1.须癣毛癣菌423

2.红色毛癣菌424

3.断发毛癣菌426

4.许兰氐毛癣菌427

5’同心性毛癣菌428

6.铁锈色毛癣菌429

7.黄色毛癣菌430

8.疣状毛癣菌432

9.麦格氐毛癣菌432

10.禽类毛癣菌433

(二)小芽孢癣菌属434

1.狗小芽孢菌434

2.石膏粉样小芽孢菌435

3.奥杜盎氐小芽孢菌436

(三)表皮癣菌属——絮状表皮癣菌属437

第三节 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检验438

一、白色念珠菌438

二、新型隐球菌440

三、孢子丝菌441

四、着色芽生菌443

五、牛型放线菌445

六、奴卡氏菌446

七、荚膜组织胞浆菌447

八、皮炎芽生菌449

九、巴西芽生菌449

十、厌酷球胞子菌450

十一、几种深部真菌病的实验室检验451

第八章 立克次氏体452

第一节 绪言452

一、形态及构造453

二、培养及代谢454

三、抵抗力454

四、毒素及抗原454

五、致病性455

六、免疫性455

第二节 立克次氏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455

一、显微镜检查455

二、分离培养455

三、血清学试验456

1973《医用微生物检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医用微生物学(1954 PDF版)
医用微生物学
195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PDF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检验专业用)(1990 PDF版)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检验专业用)
1990 湖南医学专科学校微生物学教研室
医用微生物检验  试用课本(1972 PDF版)
医用微生物检验 试用课本
1972
医用微生物学(1979 PDF版)
医用微生物学
1979
医用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1982 PDF版)
医用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
1982
实用微生物检验技术手册(1994 PDF版)
实用微生物检验技术手册
1994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1998 PDF版)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199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1988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用微生物学(1979 PDF版)
医用微生物学
197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食品微生物检验法(1978 PDF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法
1978 台湾文源书局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1999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1988 PDF版)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用微生物实验技术(1981 PDF版)
医用微生物实验技术
1981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微生物学及检验(1996 PDF版)
微生物学及检验
1996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