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8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下 修订本》求取 ⇩

第一章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概述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广泛传播1

第二节不同类型国家研究与应用的各自特点3

一、苏联与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的基本特点4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的基本特点14

三、发展中国家研究的基本特点24

简短的结论30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33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33

一、从“美国工人同盟”到美共的建立34

二、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抗争35

三、学院马克思主义39

四、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43

五、美共的作用44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研究4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问题46

二、关于主观矛盾与客观矛盾的探讨50

三、对科学哲学与辩证法的研究53

四、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57

五、关于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两次浪潮的分析61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64

一、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65

二、对“类存在”概念和“异化”概念的探讨68

三、关于阶级理论和国家学说的研究81

四、美共对科技革命之社会后果的评论94

第四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说9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托派概念”属于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潮96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101

简短的结论107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加拿大110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110

一、19世纪80年代——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111

二、十月革命后——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113

三、20世纪50、60年代——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116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研究120

一、作为方法的唯物辩证法121

二、作为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128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研究135

一、道德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135

二、道德与意识形态138

三、正义与阶级利益143

第四节列宁主义研究146

一、列宁主义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146

二、列宁哲学的本质149

三、马克思主义的列宁模式153

第五节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155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型155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157

简短的结论160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国163

第一节英共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166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与阐发167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172

三、对当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批判182

第二节《新左派评论》与佩里·安德森184

一、佩里·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论184

二、安德森对E·P·汤普森的论战186

第三节分析哲学家G·A·科恩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197

一、科恩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198

二、英国学术界对科恩观点的评价210

第四节阐释的多样与研究的扩展219

一、戴维·麦克莱伦的研究与阐发219

二、E·J·霍布斯鲍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230

三、G·S·琼斯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评论236

四、汤姆·博托莫的评说243

五、研究领域的扩展与延伸248

简短的结论255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法国257

第一节60年代法共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论争258

一、苏共“二十大”在法国产生的思想影响259

二、加罗第与阿尔都塞的论战263

三、塞夫等法共其他哲学家的态度273

第二节60—80年代法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讨论28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28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287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问题292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299

第三节萨特与梅劳—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304

一、萨特的生平与存在主义哲学304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破产305

三、梅劳—庞蒂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309

第四节列菲弗尔的异化—日常生活批判—国家理论312

一、列菲弗尔的生平与理论倾向313

二、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态度313

三、关于异化问题316

四、关于日常生活批判问题320

五、关于国家理论324

第五节高兹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促进328

一、高兹的生平与理论倾向328

二、关于反资本主义结构改革战略329

三、关于“后工业社会”理论330

第六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335

一、阿尔都塞的生平及思想概略335

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点337

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观点339

四、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解体348

第七节普兰查斯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国家理论的推进351

一、普兰查斯的生平与理论倾向351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理论353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理论355

第八节拉比卡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358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的崛起359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的主要活动360

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的理论倾向361

第九节吕贝尔与“马克思学”363

一、吕贝尔的生平与学术活动363

二、吕贝尔的基本理论倾向365

简短的结论366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民主德国369

第一节 民主变革和德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70

第二节 关于苏联模式和哲学上的“进攻”372

第三节 关于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争论380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388

简短的结论396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联邦德国398

第一节福音新教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委员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解释398

一、社会背景398

二、福音新教研究会的马克思主义委员会400

三、马克思主义委员会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研究400

第二节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采纳410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特点411

二、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413

三、晚期资本主义与否定辩证法——阿多尔诺的批判理论418

四、神化否定——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425

第三节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采纳433

一、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434

二、《理论与实践》437

三、《认识与利益》440

四、《改造历史唯物论》444

五、《交往行为理论》451

第四节德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459

一、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459

二、对联邦德国社会结构和科技革命后果的分析460

三、对资产阶级哲学、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批判461

简短的结论463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匈牙利465

第一节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465

第二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471

一、匈牙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内形势471

二、卢卡奇的生平和哲学思想473

三、《历史和阶级意识》引起的争议501

四、特殊的时代烙印503

五、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同盟思想理论,批判法西斯主义观点504

第三节20世纪下半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508

一、二战后匈牙利国内的哲学状况508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普及51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概况512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514

五、布达佩斯学派519

简短的结论520

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523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意大利崛起523

一、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5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阵地的确立及其在“清算”旧文化中的作用53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学派的形成538

第二节意大利“经济奇迹”与在新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540

一、意大利的“经济奇迹”与新的文化需要540

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同认识542

第三节认识论问题的论战与极“左”思潮的沉浮546

一、德拉·沃尔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547

二、关于辩证法及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哲学论战552

三、对于马克思主义“重构”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557

四、1968年青年运动与“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工人主义”等极“左”思潮的沉浮565

第四节“葛兰西热”与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569

一、“葛兰西热”透视569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574

第五节“民主抉择”的涵义与“修正派”思潮的泛起581

一、“民主抉择”的涵义581

二、“修正派”思潮的泛起584

简短的结论590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59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轨迹59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二战结束前的传播与发展59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日本的复兴与研究600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讨与争论607

一、主体唯物论607

二、实践唯物论615

三、人学唯物论622

第三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629

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630

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634

三、现代伦理学研究641

第四节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646

一、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647

二、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650

简短的结论653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波兰655

第一节 历史的简略回顾655

第二节当代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特点662

一、逻辑研究及其论争663

二、人和人道主义研究666

三、研究成果和不同学派673

四、批判哲学修正主义:从科瓦科夫斯基到沙夫676

简短的结论687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1953—1991)689

第一节当代苏联哲学发展综述690

一、1953年苏联领导的更迭和哲学的曲折发展690

二、苏联当代哲学发展的特点697

第二节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701

一、对唯物主义基础问题的研究702

二、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709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715

第三节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和苏联科学技术哲学的新发展723

一、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724

二、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726

三、由狭义技术信息控制理论到广义信息系统理论的哲学研究730

四、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学的结合732

第四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737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739

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系统化741

三、对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阶级基础的右的偏离和“左”的错误744

四、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745

五、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747

六、关于社会的科学管理理论748

七、哲学中人学的研究751

第五节对美学、伦理学和逻辑科学的研究753

一、对美学的研究753

二、对伦理学的研究759

三、对逻辑科学的研究766

简短的结论772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前南斯拉夫77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南斯拉夫社会自治实践774

一、解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775

二、自治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本阶段778

三、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784

第二节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法788

一、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788

二、返回到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790

三、人道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792

四、在70年代,实践派受挫,但依然占优势796

五、80年代上半期南斯拉夫哲学概况798

第三节当代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802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意义802

二、关于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的论题806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810

四、关于辩证逻辑问题813

第四节著名的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816

一、杜尚·涅迭里科维奇816

二、普列德拉格·弗兰尼茨基822

三、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828

简短的结论83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8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下 修订本》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 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1989 重庆:重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下(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下
198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5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5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1996 北京:北京出版社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96 PDF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996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1996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8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国外的研究和发展(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8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1993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7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下(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7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下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6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上(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6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上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