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质量安全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理念正逐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升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机、绿色、无公害、原生态、新鲜以及时令食用农产品越来越成为广大老百姓的普遍选择。然而,受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安全食用农产品仍然充斥着我国食用农产品市场,这种低端无效供给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众多领域相继推进,对于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而言,如何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新鲜优质安全营养的食用农产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尽快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由于食用农产品市场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质量信息不对称,生产农户容易受利益驱使,发生农药、激素、保鲜剂等农用药剂和添加剂的超标、违规使用行为,严重影响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农户受利益驱使而发生道德风险行为。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食用农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而且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相关主体利益带来不利影响,更威胁到我国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及有效供给。为此,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如何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情况怎样发生机理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防范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户调研,了解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探究食用农产品生产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发生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因素,并提出防范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引导农户生产行为向安全、规范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