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26道美食,26个美食档案。梁实秋、唐鲁孙,两位美食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旧京风物与美食的掠影;美食家戴爱群、鲁菜名厨张少刚爬梳文字,进而寻找原料、操弄锅铲,将美食家的文字变为现实:恢复传统的烹饪技法,实实在在地复制了26道旧京美食。在这本“跨界”的美食书里,你会读到美食掌故、烹饪技法、历史钩沉、京华风物等内容,驳杂,有趣。有味:食与情的五味杂陈有料:26道美食,26个美食档案。?梁实秋、唐鲁孙,两位美食家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旧京风物与美食的掠影;美食家戴爱群、鲁菜名厨张少刚爬梳文字,进而寻找原料、操弄锅铲,将美食家的文字变为现实:恢复传统的烹饪技法,实实在在地复制了26道旧京美食。在这本“跨界”的美食书里,你会读到美食掌故、烹饪技法、历史钩沉、京华风物等内容,驳杂,有趣。?有味:食与情的五味杂陈?26道美食,有厚味者,如梅花(大乌)参嵌肉,有清新隽永者,如虾片炒嫩豌豆;有考校厨艺者,如炸响铃双汁,也有朴实家常者,如黄鱼面;有咸鲜者,如清蒸干贝,也有失传多年的白案面点,如藤萝饼。与美食有关的人物轶事、往事随想、世态感悟,耐人寻味。当代知名陶艺家高振宇的作品,在本书中甘为绿叶,以为美食之盛器,其文人性与美食气质投合,两者相得益彰。显示全部信息作者简介戴爱群美食爱好者,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美食探秘》总策划,著有《舌尖上的舞蹈》《春韭秋菘——一个美食家的寻味笔记》《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高振宇当代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陶艺世家,1982年拜顾景舟先生为师,学习紫砂传统工艺。1990年考入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工艺设计系陶瓷专业研究生院,师从加藤达美先生。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创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室并筑窑于北京。1985年至今,在国内外多次参展、举办个展,作品被海内外文化团体广泛收藏。主编《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有《器皿之心——高振宇、徐徐陶瓷艺术》。戴爱群美食爱好者,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美食探秘》总策划,著有《舌尖上的舞蹈》《春韭秋菘——一个美食家的寻味笔记》《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高振宇当代著名陶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陶艺世家,1982年拜顾景舟先生为师,学习紫砂传统工艺。1990年考入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工业工艺设计系陶瓷专业研究生院,师从加藤达美先生。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创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室并筑窑于北京。1985年至今,在国内外多次参展、举办个展,作品被海内外文化团体广泛收藏。主编《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有《器皿之心——高振宇、徐徐陶瓷艺术》。?张少刚中国烹饪大师,北京“御珍舫”总厨,擅长制作山东菜、北京菜。18岁入北京“泰丰楼”学艺,师从李启贵先生。从业26年,第六届烹饪技能大赛荣获热菜金奖。曾任北京“天地一家”总厨。显示全部信息目录序一复旧见深意汪朗·0114.银丝牛肉·11715.桂花皮炸·12516.炸响铃双汁·13317.核桃腰·14118.罗汉豆腐·14919.炉肉丸子火锅·15720.烩三丁·16521.烩乌鱼钱带割雏儿·17322.汆大甲·18123.茉莉竹荪汤·18924.黄鱼面·19925.藤萝饼·20726.奶油栗子面儿·217序一复旧见深意汪朗·01代序二器皿之美高振宇·04自序我也来泼一瓢冷水戴爱群·08?01.凉拌海参·00102.炒咸什·00903.梅花(大乌)参嵌肉·01904.清蒸干贝·02905.虾片炒嫩豌豆·03706.锅比目鱼·04507.烧鸭丝炒蜇皮·05508.红烧鸽蛋·06309.糟蒸鹅(鸭)肝·07310.(雉)鸡丁炒酱瓜·08311.烩两鸡丝清油饼·09112.锅烧鸡·09913.溜黄菜·10714.银丝牛肉·11715.桂花皮炸·12516.炸响铃双汁·13317.核桃腰·14118.罗汉豆腐·14919.炉肉丸子火锅·15720.烩三丁·16521.烩乌鱼钱带割雏儿·17322.汆大甲·18123.茉莉竹荪汤·18924.黄鱼面·19925.藤萝饼·20726.奶油栗子面儿·217?跋·229参考资料·232器皿索引显示全部信息前言复旧见深意汪朗戴爱群先生干了件麻烦事。他把梁实秋、唐鲁孙两位老先生在文章中写过的当年京城美食,撷取部分精华,按照文章中的描写,结合相关资料和自己的体会,和张少刚师傅一起反复试验,将存留在文字里的美食变成了现实中的精美菜点。之后,又将这些菜品回归文字,配上照片,弄成了这本书。这可比单纯写一本谈美食的书费劲得多。复旧见深意汪朗?戴爱群先生干了件麻烦事。他把梁实秋、唐鲁孙两位老先生在文章中写过的当年京城美食,撷取部分精华,按照文章中的描写,结合相关资料和自己的体会,和张少刚师傅一起反复试验,将存留在文字里的美食变成了现实中的精美菜点。之后,又将这些菜品回归文字,配上照片,弄成了这本书。这可比单纯写一本谈美食的书费劲得多。梁实秋、唐鲁孙的美食文章我也看过一些,只是觉得好玩儿,能长点见识,仅此而已。比如唐鲁孙先生谈过如何对付死乞白赖推销变质食材的跑堂:“两人吃饭,他能给您上个十寸盘红烧虾段。他为什么死乞白赖扭您吃红烧虾段呢,因为他们冰箱里的对虾已经有味,虾头都快掉了,再卖不出去,只有往脏水里倒啦。碰了这样的堂倌,也有法整他。您说不爱吃红烧虾段,太腻人,清爽点你给我来个黄瓜炒对虾片,或者来个对虾片鸡蛋炒饭加豌豆,他马上麻啦爪子,不提让您吃对虾了,因为他们的对虾,可能糟到不能切片,即或能切片,拿黄瓜豌豆绿色一比,他也端不上桌儿了。”这段文字戴先生在书中也引用过。看过这段文字,我只是想,哦,当年食客原来是这样跟饭馆伙计斗法的。不说原料有问题,只要求换个做法,话语中却透着深意:“别跟我玩猫腻,我懂!”这才是文人雅士的做派,遇事点到即止,绝不死缠烂打,失了身份。至于虾片炒豌豆味道如何,应该如何制作,还真的没想过。然而,戴爱群却能根据这些描述,反复琢磨,让虾片炒嫩豌豆重现于餐桌。这件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唐鲁孙在追忆旧京风物时虽然谈到了不少肴馔,但他老先生并没打算写菜谱,因此涉及制作方法时往往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若想根据这些文字,将久已绝迹市面的菜点“复活”,就要将其中的空白一一进行补足,非谙熟京城餐饮业沿革且精于品味者,实难成就此事。戴爱群能做到这点,得益于他多年的专业知识积累,更缘于他对于中国传统美食的由衷热爱。或曰,这些肴馔已消失多年,少人知晓,如今还有必要让其重生吗?我以为非但有必要,而且大有必要。中国美食的发展离不开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为了制造噱头而复制古董并非正道,实不足取。像周朝八珍、唐代烧尾宴之类,虽则“高大上”,但做起来费力耗时,味道又未必佳,因此不妨让它们继续留在典籍之中供人凭吊。但是,中国近世有过全民饥饿的时代,也有过把讲求美食等同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