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国外部分国家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时间》

《表7 国外部分国家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时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市居民休闲时间30年变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尽管30年间,北京市居民的周平均休闲时间累计增长14分钟,但涨中有降。休息日休闲时间在1996年出现一次较大幅度增长,增长值为2小时54分钟,但之后却出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与有学者提出的“制度内生产时间在逐渐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在不断增长”[14]存在矛盾。下面解释这个矛盾:首先从制度上看,1995年后,我国开始全面实行双休制度,使得1995年后的休息日休闲时间大幅增加从而拉高了周平均休闲时间。其次从北京市户籍人口年龄构成上看,由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可知,1996年北京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比重仅为6.3%,而到201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6%,而老年人的休闲时间是各个年龄段中最多的[15-16],鉴于中国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故从休闲总时间概念上讲,人们的休闲时间是增加的,比如在1986年,10人中只有1人是老年人,而到了2016年,同样10人中就出现了2名老年人,假定10人的寿命即生活总时间量是一定的,那么休闲时间比重将会因老年人数的增长而上升。第三从社会生产效率和人的发展方面看,以2006-2016年十年数据为例(表6),按照有无业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明显发现,有业者的工作时间是增加的,而无业者的工作时间却是减少的,社会生产力两极效应愈加明显,呈现出“闲者愈闲,忙者愈忙”的特点。国外经验表明(表7、图6),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制度内生产时间将会进一步压缩,劳动生产率与年工作时间成反比,因此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平均工作时长,换言之,人们也就相对拥有了更多的可自由选择用途的时间。但是,工作时间的减少却不代表压力的减轻以及社会对能力的要求,无业群体的工作时间将会进一步下降。在此背景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7],当人们在生理需求时间得到满足之时,必会将由于生产力提高而减少的工作时间向自我实现需求时间转移,即“人们的闲暇时间在不断增长”,过去普遍“过劳”的生活状态会因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回归正常。因此,在时间的绝对值上,1996年后呈现逐渐减少并非与闲暇时间增长论断相矛盾,而是说明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居民闲暇时间结构性差异会日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