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NO和SO2在金属掺杂石墨烯体系的吸附能 (Eads) 、吸附高度 (d2) 、键长 (d3) 、电荷转移量 (△q2) 和磁矩 (M)》

《表2 NO和SO2在金属掺杂石墨烯体系的吸附能 (Eads) 、吸附高度 (d2) 、键长 (d3) 、电荷转移量 (△q2) 和磁矩 (M)》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气体分子在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研究金属原子掺杂石墨烯体系结构和磁性变化的基础上,观察不同气体分子(NO和SO2)吸附的稳定结构,相应的吸附能和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在Fe原子掺杂石墨烯表面,单个NO和SO2分子的吸附能分别为1.54 eV和0.80 eV,相应气体分子与Fe原子的间距为1.74?和1.87?,NO和SO2的键长分别为1.19?和1.47~1.54?,如图2(a)、(b)。同样的气体分子吸附在Co原子掺杂石墨烯表面,相应的结构如图2(c)、(d)所示。相比Fe原子掺杂的体系,NO和SO2分子的吸附能较小,分别为1.06 eV和0.27 eV,吸附高度逐渐增加,分别为1.76?和1.93?。相比Fe和Co原子掺杂的体系,NO和SO2分子在Pt原子掺杂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能最小,分别为1.02 eV和0.04eV。因此,不同金属掺杂石墨烯衬底对NO和SO2气体分子的灵敏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单个NO气体分子吸附的稳定性高于SO2分子,说明金属原子掺杂的石墨烯体系对NO气体分子的灵敏度较高(>1.0 eV)。比较不同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大小发现:掺杂Fe原子对被测气体分子的反应活性高于Co原子和Pt原子,且气体分子的吸附能越小对应的吸附高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