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地域类型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

《表2 不同地域类型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数值是各地域类型县域的平均值。

地域农业多种功能的优化不仅要考虑功能的组合特征,还要考虑实现功能的区域发展背景因素差异。从表2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指标看,4种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1)农产品供给优势区,此类县域受长春、吉林、松原等增长极集聚极化效应的影响,自身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人口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平均值仅为27.15%和29.16%;县域城镇更多地限于发挥行政、交通、文化等功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短期来看仍非常重要,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则不容易改善。(2)多种功能并重区,东部县域多处于吉林南部、白山、通化联通的增长带上,东北振兴以来经济普遍实现高速增长(高翯等,2017),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具有较强替代作用。西部县域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同时也面临治理盐碱、移民搬迁、减贫等难题。(3)非生态功能弱势区,此类县域虽然城镇化水平高(2),但因区位边缘、工业基础薄弱、林矿资源枯竭,城镇经济萎缩,人口外流严重;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最低,林区面积虽广但其经济发展功能潜力有待发挥。总体上,除个别地区外,如延吉、珲春等,此类县域优化农业功能的内外部力量均较差。(4)生态服务优势区,此类县域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值最高,但城市产业和经济职能的集聚带动作用不强,乡村人口非农就业比重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上级转移支付和外部需求(旅游、健康产品)是此类县域农业功能改善的主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