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巴夏嘎”类藏药、蒙药基原植物》

《表1“巴夏嘎”类藏药、蒙药基原植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浅谈藏、蒙药部分“巴夏嘎”类药物品种整理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晶珠本草》[8]记载:“植株形状如沙棘,茎空有髓,分枝处如鸟爪,有节,花黄白色,聚生顶端;白、红、蓝三种为佳品,但藏地不产;次品产藏地,茎叶似香蕾,花黄色或蓝色,也有佳次之分,可代用。据罗达尚[9]《四部医典》的彩色挂图中的“‘巴夏嘎’是木本植物,枝粗短,节膨大,叶片大而对生。”《无误蒙药鉴》[10]记载:“‘巴夏嘎’茎、叶大,似沙棘幼枝,茎孔,分枝处如鸟爪,有节,花灰黄、灰红、蓝三色。”“产于西藏的茎、叶似香蕾,花黄、蓝两种或白、红、蓝三种。”“不产巴夏嘎的地方的代用品具清热。叶、花状如糙果紫荃,但花黄色,茎方形,较长,味苦,茎叶断面放射状。”《认药白晶鉴》[11]记载:“‘巴夏嘎’生长于山谷草地,状似刚长出的核桃树,茎叶大,似香薷,茎心疏松,断面中空,节明显,略膨大,分节处似鸟爪,开黄蓝两色或白红蓝三色花。”根据《四部医典》的彩色挂图和《晶珠本草》《无误蒙药鉴》的记载考证,巴夏嘎的正品为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其余无疑不是正品。与《四部医典》的彩色挂图相符,即叶对生,大而厚,枝有节,节膨大。《中华本草·蒙药卷》[12]中记载瞿麦、石竹,又名高优-巴夏嘎,茎丛生,直立,茎节明显,折断面中空,花淡红色、白色或淡紫红色,其形态特征与“巴夏嘎”相似。此外,瞿麦、石竹味苦,性寒,清血热,止刺痛,解毒;主治血热、血刺痛、肝热、包如相搏、痧症、产褥热等症,其性味、功效与“巴夏嘎”相同,因此将瞿麦、石竹定为“巴夏嘎”基原植物的依据。据罗达尚载:“西藏拉萨、云南迪庆保存的巴夏嘎正品经鉴定为鸭嘴花的枝,味很苦。”语音相近,鸭嘴花在印度语、孟加拉语、梵语中称“Vasaka”,梵语又称“vasiak”,拉丁植物名称中加词“vasiae”是由上述语音“vasiak”音译而来。而藏语“哇沙嘎”、蒙古语“巴夏嘎”,也据此音译的谐音得名。对《内蒙古蒙药材标准》[13]中对“巴夏嘎”的正品原植物定名为石竹、瞿麦的根据考证为:石竹、瞿麦的形态特征与《认药白晶鉴》记载相似,均为草本植物,高30~60cm,节明显,略膨大,断面中空,花棕紫色或棕黄色。《无误蒙药鉴》的记载虽为木本植物,附图与石竹、瞿麦极为相似。性味、功效与鸭嘴花相同,味苦、性寒。名称的语音相似,均为“vasiak”音译的谐音得名。历代蒙医自采自用的“巴夏嘎”均为草本植物,临床用药证实,疗效确切可靠。为此,《内蒙古蒙药材标准》中“巴夏嘎”的正品原植物定名石竹、瞿麦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况且这两种植物在内蒙古广布,足以满足蒙医之需。具体涉及的基原植物名称及药用部位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