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江宁台影响系数统计》

《表4 江宁台影响系数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分析——以江宁地震台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江宁台地表、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各个测向的供电极距与测量极距的比例不同,地表NS测向(AB=1000m;MN=300m)、EW测向(AB=1000m;MN=300m)和NS测向(AB=100m;MN=16m)观测分别为1/3.33、1/3.33、1/6.25,井下NS测向(AB=1000m;MN=200m)、NS测向(AB=200m;MN=50m)、EW测向(AB=200m;MN=50m)分别为1/5、1/4、1/4,因此,须分别根据解释模型参数计算影响系数,B1、B2、B3分别为第1~3层的影响系数,各个测向的各层影响系数如表4所示。由全国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多年的观测数据可知,在浅层介质影响系数绝对值不大于0.5%左右的情况下观测数据较平稳,季节性年变化幅度较小(解滔等,2016)。与地表观测相比,江宁台井下观测的年变化幅度较小,井下短极距观测的B1均小于地表观测,表明井下短极距(AB=200m;MN=50m)观测对浅层介质电阻率变化的抑制能力好于地表观测。井下短极距(AB=200m;MN=50m)观测第2层介质影响系数大于地表观测,如果孕震作用引起第2层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则江宁台井下短极距(AB=200m;MN=50m)观测的映震能力要优于地表观测。井下NS测向(AB=1000m;MN=200m)观测的第3层介质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地表观测和井下短极距观测,表明如果孕震作用引起第3层介质电阻率的变化,那么江宁台井下长极距观测映震能力要优于井下短极距观测和地表观测。用ρEW、ρNS分别表示江宁台地表观测EW、NS测向(AB=1000m;MN=300m)的视电阻率,其相对变化值可用下式表示